专栏 | 周嘉有话说:虎年聊聊飞虎队

0:00 / 0:00

今年是虎年,想聊聊跟虎字有关的一个故事。

1937年的七月初,一位叫克莱尔·陈纳德的美国飞行教官,应当时国民政府的邀请,来到中国考察中国的空军并担任顾问。在考察快结束的时候,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于是,陈纳德接受了宋美龄的建议,在昆明市郊组建航校,以美军的标准训练中国空军。到了1941年,陈纳德将军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个美国志愿者援华航空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飞虎队”。

1941年8月1号,时任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中正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为该大队的指挥官。陈纳德马上开始对志愿队的成员进行训练。经过几个月的专业训练,队员们的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42年7月3号,陈纳德根据美国陆军部和蒋中正的命令,解散了美国航空志愿队,取而代之的是以部分队员为主组建的隶属美国陆军第十航空队第23大队。根据有关史料统计,美国航空志愿队在中国、缅甸和印度支那作战七个多月,共击落150架敌机,摧毁近300架敌机,自己损失70多架飞机和20多名飞行员。

另外,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战时中国最后一条与外界联系的陆路交通线后,为了保障中国大后方的物资供应,中美两国开辟了连接印度东北部与昆明之间的一条运输战略物资的空中通道,这就是后来所称的“驼峰航线”。这条航线要飞越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马拉雅山脉,因为受到山峰高度以及当时飞机性能的限制,飞机只能紧贴山峰飞行,而飞行轨迹高低起伏状似驼峰,因此而得名。“驼峰航线”实施了三年半,损失了近600架飞机和1600多名军人。

为了纪念“飞虎队”80周年以及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空军的历史,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美华友好协会、美国亚太裔公共事务协会,4月9号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主办了一场历史图片展。出席图片展开幕式的嘉宾包括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前美国空军参谋长、飞虎队老兵的后代以及中国驻美大使等人士。

在这次的“周嘉有话说”栏目里,我和周孝正教授就来聊聊在抗战期间中美合作的故事以及这一历史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