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湾从未像此刻一样,在欧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年初英国《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推出封面故事「台湾,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只是掀开欧洲对台关注的一页;欧盟对台湾的兴趣、注意,在2021年的10月20日达到历史时刻──580位欧洲议会议员以压倒性支持通过「欧台合作报告」。11月3日,欧洲议会首次派出官方代表团拜访台湾。
过去30年来,欧洲面对中国一直是从市场和经济主导其外交政策的价值,是在何时开始悄悄改变?欧盟的决议、欧洲各国、当地人民怎么看待中国与台湾?这个天秤是何时开始有了变化?这些关注是否能对台湾带来实质的帮助?
正文:
2021年的10月初,一场剑拔驽张的对峙在台湾周遭空域与海域展开,中国4天内派了149架军机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对垒在冲绳西南海域以美为首的六国联军军舰演习。同时,在9,665公里外的布鲁塞尔也上演一场中欧外交热战,导因是欧洲议会正要通过第一份明定欧盟与台湾政治关系的官方文件「欧洲台湾政治关系暨合作报告」(以下称「欧台合作报告」)。
「中国从(我们)提案开始,就无所不用其极,要求撤销报告或变更提案的文字内容,」提案的瑞典籍欧洲议会议员魏莫斯(Charlie Weimers)接受《报导者》专访时,谈起来自中国压力,语气间还不免带点情绪。当时提案和表态支持的议员们都收到了中国的抗议信,被无礼的言词威胁「如果投下赞成票,后果自负」。中国驻欧盟大使张明甚至写信施压欧洲议会主席萨索利(David Sassoli),要求他善用主席的角色,让欧洲议会充分理解台湾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
来自瑞典的魏莫斯知道《报导者》来自台湾时,特别强调:「瑞典也是只有1,100万人口的小国,对中国肆意霸凌小国,我是不能接受的。」即便议会在表决前笼罩着来自中国的庞大压力,他说:「我很高兴在全体大会中,580位议员挺身而出,证明我们不会向中国磕头(kowtow)。」表决通过后,中国从全国人大、外交部、中国驻欧盟使馆到国台办,大阵容地强烈谴责欧洲议会跨越了「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也企图丑化这份报告的意义。(注:由于这份报告不具法律效力,何时落实政策,充满变数。中国甚至公开批评这是魏莫斯和其他支持议员的政治秀。)
580位议员投下支持票,仅26位反对。这压倒性支持的对象并不寻常,连欧洲人都觉得惊讶。
对台湾的讨论度,彷佛从地方联赛升级到英超
长期来,在欧洲人的认知里,台湾是一个非常边缘的客体。
曾任《经济学人》欧洲事务记者的卢卡斯(Edward Lucas),目前是《泰晤士报》(The Times)专栏作家,目前正在竞选英国的国会议员,他精准描述欧洲长期忽略台湾的心态:「对欧洲人来说,台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对欧洲人的生活来说无关紧要,大多数人不会花心思去了解;台湾近期就像从地方联赛突然升格到最高等级的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
而过去两年一直上媒体前线谈台海争端的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FRS)研究员邦达兹(Antoine Bondaz)更直言,台湾好久以来是个禁忌(Taboo),欧盟甚至不会公开提及台湾是经济伙伴。「欧台合作报告是第一次欧盟行政和立法机构公开讨论与台湾的政治关系,对台湾当然至关重要。」邦达兹自covid-19爆发后,就撰文分析中国如何从中获利,并呼吁欧盟及其成员国要捍卫台湾现状;今年(2021)年初又因批评中国驻法国使馆企图干扰法国议员访问台湾一事,遭中国大使辱骂为小流氓(Petite frappe),引发法国舆论一片哗然。
「欧洲国家对台湾价值的觉醒,不是一夕之间发生的,」邦达兹表示,从今年6月G7峰会声明、8月的法国与澳洲(2+2)会谈、9月欧盟印太合作战略的初稿,都开始强调台海稳定的重要性。
根据台湾外交部统计,从今年初以来,在欧盟议会上,共有11个大小决议案中,都带有对台友善的文字。而10月欧洲议会的报告让国际挺台声量达到高峰,如同让长期担任地下选手的台湾,首次被邀请进国际赛局,被当成一位确实存在和具实力的正式选手。欧台合作报告表决后几日,外交部长吴钊燮开启访欧之旅,称「台湾跟欧洲交往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这新时代的到来,是反映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恶化?还是欧盟真正在寻求与台湾建立实质且具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可以解释为欧洲从亲中变为挺台吗?台湾如何在赛局里,打好比赛?
我们试着先进入「欧台合作报告」,近距离解读欧洲内部的声音。
「欧台合作报告」提出哪些建议?
欧台合作报告于今年4月提案,9月在外交委员会表决通过草案,提出了36项具体建议,几项关键包括:
欧洲议会明确指出台海危机影响欧洲利益,敦促中国停止任何破坏台海稳定的活动,并坚持两岸关系的任何改变都不得违背台湾人民的意愿;报告也呼吁欧盟积极主动与国际合作,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及巩固台湾的民主。
建议紧急推动已经延宕6年的「台欧盟双边投资协议」(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BIA)。
建议将目前在台湾的「欧洲经贸办事处」的名称改为「欧盟驻台湾办事处」,显示台欧盟关系超越经贸面向,冀望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关系。
建议台湾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等。
这份报告10月19日登上欧洲议会辩论台,10月20日进行表决。
在欧洲议会可查的纪录上,台湾二字以主角之姿出现在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上屈指可数。第一次可考据到2009年有关台湾在莫拉克台风后的重建事宜,另外两次谈欧盟与台湾的贸易关系,第四次则是2019年谈及中国与台湾关系。今年10月19日的欧洲议会辩论场上,台湾成为主角,议员们的挺台声浪震耳欲聋。
分析这一场长达69分钟的辩论会,27个欧盟成员国中,共有17个国家、35位议员为上场为台湾发声。欧盟前三大核心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具人数优势,各有3~5位议员发言,但以比例来看,立陶宛、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出席发言的比例最高,她们都是现阶段被认为对台相对友好的国家。
欧洲议员的发言背后,思考的价值与利益是什么?
在这场具代表性的会议里,来自各国的欧洲议员是这样谈论台湾的:
德国的盖勒(Michael Gahler):「我们要维护台海现状,要求中国不要单向改变现状,更不要使用暴力。同时,我们应该有兴趣确保台湾的半导体供应,并促进台湾在欧盟这一领域的投资。」(盖勒也是欧洲议会友台小组主席,曾多次反对新疆再教育营。2021年3月2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对他等10名人员实施制裁。)
法国的圭塔(Bernard Guetta):「我们要让中国知道,我们不会开战,但一旦冲突爆发,欧盟会在一个小时内立即结束与中国的所有经济关系,中国必须承担后果。」
匈牙利的切赫(Katalin Cseh):「中国是一个霸道的国家。欧洲必须领导一个全球联盟,以确保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同时呼吁中国立即停止军事威胁。」
德国的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我们要告诉台湾,我们跟你站在一起;我们要告诉中国,重新思考你的政策;我们要告诉欧洲,对中国政策上我们必须团结。」
立陶宛的朱克尼维切恩(Rasa Juknevičienė):「我国政府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在立陶宛设立了台湾代表处。我鼓励其他会员国以立陶宛为榜样。」
西班牙的科明(Antoni Comín I Oliveres):「欧洲必须放弃一个中国政策,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必须承认中国和台湾从根本上说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并这样对待它们。」
场中唯一欧洲执委会代表的发言相对谨慎。掌管竞争事务的欧盟执委会副主席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表示,欧盟重现实且务实,必须在「一中」框架下,加强与台湾关系。台海稳定直接影响欧洲的安全与繁荣,两岸维持现状对欧洲有利,且希望台湾成为「欧洲芯片法案」的重要伙伴。
议员们的发言中有价值面的对于威权和极权的反对、对民主国家和人权的支持,但深入其中,更看到欧洲议会和执委会最终的两大论述:「中国对台湾的威胁影响欧洲安全」、「台湾的半导体技术对欧洲的数字发展不可缺少」。
台湾驻欧盟大使蔡明彦接受《报导者》专访时指出,台海安全对欧盟的利益至关重要,已是欧盟立法及行政部门的共识。这个共识也被媒体阐述为「欧盟避免谈敏感台湾问题的时代正式终结」。
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的「俄罗斯化」拉响警铃
台湾罕见地占据政治人物、媒体版面的背后,展现的是欧洲各国近年对中国关系反思的积累。
法国发行量最大的《费加罗报》(Le Figaro)10月18日的社论以「如何阻止中国?」为题,提及台湾不再只是一个小岛的问题,而是涉及全世界的地缘政治,台湾若被武攻,象征专制对民主的胜利,小小台湾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决定全球21世纪的政经面貌。文章最后也强调,台湾在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举足轻重,欧洲缺乏军事筹码,但可以透过外交与经济手段维护台湾的现状。
也大约在同时,法国军事学校战略研究所(IRSEM)发表了600页「中国的影响力行动」报告,文中描述了北京政权最近的转变,直击欧洲人心中的最深的恐惧──中国正在「俄罗斯化」。研究人员描述中国用类俄罗斯式的激进地下活动,以同心圆展开,把台湾和香港当优先目标和训练场,再向外扩展到世界各地。而具长期抵抗经验的台湾,正是欧洲可寻求的关键合作伙伴。
从欧盟行政、立法到媒体舆论上,台湾的安危与欧洲利益前所未有的紧密挂钩。务实的欧洲人愿意淌混水的原因还是为了欧洲利益。
拉力:印太战略布局,欧盟「慢行火车」终到站
欧洲利益究竟所指为何?魏莫斯点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他表示,「欧台合作报告的时机刚好,欧盟的印太战略正在进行。」对台关系,也是欧洲寻找地缘政治动态过程的一部分。
今年世界热点区,转移到印太区域。世界强权中、美、欧三方在该区的战略布局,相互制衡。现任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抛离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孤立主义,高举国际主义大旗向欧盟示好,展现重视跨大西洋合作的决心。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北约国家在今年都派遣军舰到印太地区实施「航行自由」行动,其中法国和和德国都罕见地进入南海水域。
邦达兹形容,欧洲在印太区域战略的参与像是一辆慢行火车,但确定的是,欧洲从被动的观察者,逐渐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对于印太地区,欧盟有明显利益,是此区最大的投资国家组织;其中最为积极的是法国,因其在印太拥有主权利益,超过165万法国公民居住在该区海外领土上。
维持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湾被视为关键角色。
前美国国防部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曾将台湾形容为让欧洲人相当有感的「富尔达缺口」(Fulda Gap)──富尔达缺口是冷战时期的东西德的边界,这是许多欧洲人最有感的近代史,是面对共产主义入侵的身体和心理的记忆。
若说台湾议题进入欧盟的利益核心,印太区域的战略布局是拉力,与中国的关系恶化则是推力。德国籍的马丁欧洲研究中心(The Wilfried Martens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政策主任佛洛伊登斯坦(Roland Freudenstein)表示,「任一国家与台湾关系亲疏,某种程度反映与中国关系的更迭。」
推力:战狼外交与COVID-19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10月公布的一项新调查显示,许多已开发国家对中国负面观感,达到这个中心调查十多年来的最高点。在欧洲国家中,瑞典有85%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观感,反应最为强烈,其次为前欧盟会员英国达74%,荷兰73%、法国70%、西班牙63%、意大利62%。
欧洲公众的厌中情绪从而何来?2020年中国隐匿COVID-19疫情爆发是导火线,中国的战狼式外交则是到处引爆的地雷。佛洛伊登斯坦直言战狼外交严重伤害中国形象,「现在看到中国外交官都是因爱国热忱被奖励,而非他的实质外交绩效。」
中国战狼外交官在欧洲的两大代表人物,一是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曾以「小流氓」等字眼辱骂邦达兹,之后他接受法媒采访时,反击说:「战狼是在中国是褒义词,我很荣幸得到战狼的称号,挡在祖国前面,要挡住攻击中国的『疯狗』的路。」
第二位是前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是第一位被瑞典各政党要求驱逐的中国大使,于9月24日已经离任。他曾批评报导中国新疆棉事件的瑞典记者「道德败坏」。他最著名的谈话为抱怨瑞典媒体批评中国,根本是不自量力,「像是一个48公斤级的轻量级拳击选手,天天跑到一个86公斤级的重量级选手家门口叫嚣要打擂台。」瑞典1950年成为最先承认中共政权的第一个西方国家,近期却成了第一批率先对中国威胁觉醒的欧盟国家之一。
其实欧洲政治决策圈对中国威胁的觉醒更早。
觉醒时刻:2017年的无语滋味
欧洲政界近年对中国大陆的觉醒,回溯到2017年。佛洛伊登斯坦表示,「2017年中欧高峰会发生的事,对欧洲来说,绝对是一个震惊的时刻。」
在中欧峰会的前几周,双方代表敲定一份联合公报,以气候行动联合声明作为附件。当时中国在替代能源领域的巨额投资,让欧盟相信中国在气候变迁议题上会有大转向,期待在汉堡G20峰会上,共同挽救之前的《巴黎气候协议》。但最后记者会前,中方却否认达成协议,也否认气候行动联合声明。(注:当时中方正在世贸组织投诉有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MES),中方在峰会中希望以此为筹码与欧盟谈判。在峰会会前会的协商,以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面传递的讯息,欧盟方深信双方达成共识,可共同发表这段文字:中国和欧盟都依附于公平条款和世贸组织规则下的贸易防御。欧方期待一旦欧盟决定新的反倾销标准,中国就会停止在世贸组织的投诉,且同意气候行动联合声明。)
欧洲人第一次尝到面对中国无语的滋味。
「中国很会挑樱桃(Cherry picking),只追求切合自身核心利益的目标,」佛洛伊登斯坦表示,常常一个峰会、两份分歧的声明,对欧洲关心的议题,包括台湾、西藏和人权等敏感议题被搁置一旁。(注:例如2020年的中欧在线峰会上,欧盟领导人对香港局势表达严重关切,最后也未能发表联合公报,双方沦为各自表述峰会结果。)
北京擅长以各个击破方式与各国互动,例如对德、法开放中国市场,让两国对中国高度依赖;对第三大成员国意大利则签署庞大的「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案。同时,中国也透过16+1组织跟外围的中东欧国家建立利益关系。这些举动迫使欧洲开始意识到,北京有意造成欧洲分裂,从中图利。
对中国的逐渐觉醒,让欧洲各国逐渐朝向现实主义。
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中关系战略展望」(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文件,将中国定义为是维护多边主义的战略伙伴,是经济的竞争者,还是一个「体制性对手」(Systemic Rival),这是欧盟官方文件上,第一次将中国挂名为对手。佛洛伊登斯坦表示,当时他曾与中国代表团就此辩论,中国代表认为欧洲因为输了经贸竞争,才把中国列为体制性对手。「这个反驳是没有意义的,事实是欧洲已经觉醒中国共产党对全世界是个威胁。」
欧盟看中国,从机遇变成威胁,即使在全球议题上需合作协商,但在其他层面上已经正式进入亦敌亦友的新阶段。许多欧洲政治人物也都不讳言,欧盟对中国的天真幼稚时代正式结束了。
今年双方歧异更趋白热化,欧盟就新疆人权问题对中国祭出制裁,中国也大规模反制裁发声的议员和智库学者,导致欧洲议会在5月冻结「欧中全面投资协议」。欧洲议会9月还压倒性通过了「对中新战略」报告,提出欧盟与中国交流的6大支柱(注),强调人权与气候等议题,也强化经贸应走入「开放的战略自主权」,重新思考贸易防御和供应链多元化。(注:包括合作应对全球挑战、重视人权及国际规范、辨识风险和脆弱性、与理念相近伙伴深化关系、促进战略自主和捍卫欧洲的利益和价值观。)
不过这个现实主义的转向仍是带着模糊策略的。
现实门坎:欧洲仍存在内部矛盾,也不想成为两极对抗中心
中国仍看透欧盟的内部弱点,27个会员国转移的幅度不一,其与中国的经贸依赖程度紧密相关。佛洛伊登斯坦表示,「面对中国的进逼,除了与中国合作紧密的德、法较有顾忌外,匈牙利和希腊比较愿意妥协,因为他们有不得不的理由。」(注:匈牙利是中国投资最大的东欧国家,且今年向中国主导的亚投行贷款1.83亿欧元。希腊是中国一带一路在地中海的关键据点,在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时,中国出手收购希腊最大的海港比雷埃夫斯港。)
至于今年送台湾疫苗、积极与台湾建立关系的立陶宛,为何无畏中国的压力?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以经贸角度分析来看,是因为「立陶宛在中国的投资金额是中国在立陶宛的十倍之多」、「泱泱大国中国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The big China is small.)」。
但多数成员国并不像立陶宛。
根据台湾和欧盟官方数据,尽管2020年台湾投资欧盟的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约13亿欧元,但中国在欧盟同年的投资额是65亿欧元;2020年台湾和欧盟的进出口加总是493亿欧元,中国和欧盟则是5,867亿欧元。欧洲对中国威胁虽已觉醒,但多数成员国对中的经贸依存已盘根交错,这也是中国得以在欧洲以商围政的底气。
佛洛伊登斯坦坦承:「欧洲政经菁英对中国的对抗性,不若美国强烈。」欧洲国家内部不仅意见分歧,普遍在对遏制中国方面比美国更为谨慎,他们不想让自己处于两极对抗的中心。
一份欧洲外交关系协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智库发布的民调结果说清了欧洲对中国是否会从觉醒、防御进而产生对抗的真实想法:高达63%的欧洲受访者同意美国和中国发起了「新冷战」,但只有15%认为自己的国家和中国处于冷战状态。这数字反映欧洲人普遍认为,与中国的新冷战,与自己无关。反倒是有31%认为欧盟跟中国处于冷战。欧洲人认为欧盟已经成为欧洲里最大的鹰派;欧洲人更有可能相信布鲁塞尔和华盛顿将打一场新的冷战,而不是巴黎和柏林,或者华沙、罗马和马德里。
欧洲人也自问,在冲突爆发时,要和台湾同一阵线吗?
10月19日法国《回声报》(Les Echos)以「为台湾献身吗?」题,文中指出中国如果攻打台湾,将无疑成为柏林墙倒塌以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而西方国家最有可能采取的做法是:因政治和经济现实考虑,答案是不介入。
台湾当务之急:善用筹码,深耕与欧洲社会的连结
邦达兹频繁在欧洲媒体上撰文,公开呼吁欧盟成为台海危机的调节者,尽一切所能防止冲突发生。他主张欧盟要展开与中国建设性的谈话,让中国知道开战的代价高昂且难以承受的。这个论述也逐渐被欧洲政界和社会接受。
确保开战代价的高昂,正是台湾博弈的筹码。
「欧洲台湾政治关系暨合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台湾有三大筹码:战略位置、民主价值、占全球市占率50%的半导体产业优势。受访的几位专家都认为,对很多欧盟政治人物来说,半导体上的合作是首要议题之一,而欧洲人宁可是由一个民主国家掌握关键供应链。欧盟目前也正积极对台积电招手,实现欧盟的战略自主愿景。
而在对中国威胁觉醒后的时代,欧洲需要台湾的辅助重新认识中国。欧洲对中国战狼式外交和五毛充满无力,台湾可以是关键助手。邦达兹则举出台湾如何抵御威权中国的渗透,打击中国网军的假消息,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等,当下也都是欧洲急需借镜的经验。
但落实台湾的价值,需要双方积极行动。英国记者卢卡斯直言:「国际现在对台湾有极大的兴趣,但台湾回馈还是不够。」、「台湾该学习波罗的海三小国,以小搏大,趁势扩张国际曝光度,把小车开成货车。」
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赛局中,从来没有凭空而降的位置和战友。2021年10月,台湾迎来台欧交往的新时代,乘上难得一见的浪头,从政经、社会文化、高等教育、智库和媒体等各方面,全面建立与国际社会的连结,才有机会让台湾的影响力真正地在欧洲落地扎根。
※本报导为《报导者》与自由亚洲电台(RFA)中文部共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