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在彈孔中綻放──走進戰爭下不正常的烏克蘭"日常"

文字/劉致昕 攝影/楊子磊
2022.11.08
向日葵在彈孔中綻放──走進戰爭下不正常的烏克蘭"日常" 在基輔,一位女孩凝視着被俄軍燒燬車輛的殘骸。
(攝影/楊子磊)

從臺灣出發,經過18個小時的旅程,抵達波蘭;辦理簽證,兩天後搭18個小時的巴士,往基輔(Kyiv)前進。經歷了8個多月戰事的烏克蘭首都,路、橋、空氣、顏色、人的狀態,都被戰爭改變了;死亡與重生、摧毀與重建荒誕殘忍地彼此競賽着。活着的人們說,他們已不再是戰爭前的自己,而烏克蘭已經不同。

廣告看板都在激勵人們活下去

日落時上車的我們,在隔天日出的微光中醒來,視覺跟聽覺都提醒着我們,基輔要到了。

高速公路旁,一幅幅藍黃色交錯的看板,有的印上大大的國徽,有的是募款支持軍隊海報,有些則提醒森林裡仍有殘餘的詭雷,還有呼籲敵人釋放戰俘的巨大字樣。廣告看板不見任何一幅商業廣告,每一幅都在激勵、提醒人們在戰爭中生活下去。

(攝影/楊子磊)
(攝影/楊子磊)

前往基輔的路途,也可從高速公路路面,感知到2月底俄軍展開的圍城,怎麼破壞這個國家。先前坦克開過壓出的軌跡,讓路面坑疤,讓每臺行經的車子在接觸路面時發出無法忽略的低沉嗡嗡聲。

(攝影/楊子磊)
(攝影/楊子磊)

在戰爭沒停下之前,烏克蘭軍隊設立一座又一座的檢查哨跟水泥塊,試着阻擋試圖進犯的俄軍。進出基輔的市中心,總會經過檢查哨,塞車成爲日常。這座首都,至今仍不定期傳出爆炸,不論城市或森林裏,仍會發現俄軍藏着的軍火,供滲透分子由烏國境內發動攻擊使用。

(攝影/楊子磊)
(攝影/楊子磊)

損毀的路、斷裂掉的橋,沒有阻止人們繼續生活。9月底抵達的《報導者》採訪團隊,正逢大學學期的開始,各項經濟活動慢慢恢復運作,但基輔居民每天仍至少會遇上一次防空警報,他們習慣了趕緊避難。10月開始,天空多了俄軍的無人機,會在人們上班時間發動攻擊,試圖打亂他們的生活;烏克蘭人說,俄羅斯可能是要在冬天來臨前,破壞基輔水、電、暖氣的供應,想粉碎基輔人抵抗的意志。

努力每天正常去上班,下班後做志工,在11點的宵禁前回到家裏,這是基輔人和許多烏克蘭各城市居民的日常,是他們的抵抗。

基輔近郊遭俄軍空襲的社區。(攝影/楊子磊)
基輔近郊遭俄軍空襲的社區。(攝影/楊子磊)

自社區的樓頂遠眺,許多房屋失去了屋頂。(攝影/楊子磊)
自社區的樓頂遠眺,許多房屋失去了屋頂。(攝影/楊子磊)

在基輔近郊的公路旁,一座被炸燬的房屋二樓掛着國旗。(攝影/楊子磊)
在基輔近郊的公路旁,一座被炸燬的房屋二樓掛着國旗。(攝影/楊子磊)

庭院裡整理果樹的人,身後有俄軍的重兵器留下的彈殼。(攝影/楊子磊)
庭院裡整理果樹的人,身後有俄軍的重兵器留下的彈殼。(攝影/楊子磊)

基輔近郊一座全毀的加油站。(攝影/楊子磊)
基輔近郊一座全毀的加油站。(攝影/楊子磊)

基輔市中心的路上,水泥塊、反坦克路障隨處可見。在市中心上班的上班族,已經摸索出不被路障和檢查哨干擾的替代路徑,避免上班遲到。(攝影/楊子磊)
基輔市中心的路上,水泥塊、反坦克路障隨處可見。在市中心上班的上班族,已經摸索出不被路障和檢查哨干擾的替代路徑,避免上班遲到。(攝影/楊子磊)

烏克蘭着名地標獨立廣場依然熱鬧,只是騎腳踏車與跳舞的人們旁,雕像(如左下方)仍被特殊的加固措施保護着,因爲炸彈和無人機隨時會來。(攝影/楊子磊)
烏克蘭着名地標獨立廣場依然熱鬧,只是騎腳踏車與跳舞的人們旁,雕像(如左下方)仍被特殊的加固措施保護着,因爲炸彈和無人機隨時會來。(攝影/楊子磊)

基輔北方的古城車尼希夫(Chernihiv)是俄烏戰爭中第一個被圍城轟炸的城市,受到嚴重破壞。俄軍撤退後,青少年們在一座被空襲摧毀的酒廠裡玩着撲克牌。(攝影/楊子磊)
基輔北方的古城車尼希夫(Chernihiv)是俄烏戰爭中第一個被圍城轟炸的城市,受到嚴重破壞。俄軍撤退後,青少年們在一座被空襲摧毀的酒廠裡玩着撲克牌。(攝影/楊子磊)

無所不在的“洞”

在基輔近兩週的採訪,我們以基輔爲核心,並擴大到重要的衛星城市採訪。往北到開戰一開始被24小時轟炸,位於烏克蘭與白羅斯邊界的城市車尼希夫(Chernhiv)及周邊村落;往西抵達當時兩軍交戰激烈的伊爾平(Irpin),以及曾被佔領的布查(Bucha)。殘破無所不在,公寓與大樓建築物、窗戶、牆面、屋頂,全都被炸出一個又一個的洞。

我們觸目所及,許多私家車留下被機關槍掃射的彈孔、被飛彈燒炸碎的痕跡,甚至有被坦克輾過的殘骸。

在伊爾平的民用汽車墳場。橋面上被空襲、被炸燬的車子,或是在布查、伊爾平兩軍交戰後,留下的汽車殘骸。這裡對媒體來說是個拍攝場景,但對一些當地人來說,是尋找失蹤親人的地方。(攝影/楊子磊)
在伊爾平的民用汽車墳場。橋面上被空襲、被炸燬的車子,或是在布查、伊爾平兩軍交戰後,留下的汽車殘骸。這裡對媒體來說是個拍攝場景,但對一些當地人來說,是尋找失蹤親人的地方。(攝影/楊子磊)

“可憐的傢伙,你看他,車子裏有幾桶汽油、幾桶水,他們準備好要逃難了,開到一半輪胎破掉,換了備胎,他們其實準備很充分,但就是沒準備好自己會直接遇上俄軍。”我們的翻譯替我們解釋,車身的洞、扭曲的方式、裡頭的物資,如何還原出車子主人的故事。(攝影/楊子磊)
“可憐的傢伙,你看他,車子裏有幾桶汽油、幾桶水,他們準備好要逃難了,開到一半輪胎破掉,換了備胎,他們其實準備很充分,但就是沒準備好自己會直接遇上俄軍。”我們的翻譯替我們解釋,車身的洞、扭曲的方式、裡頭的物資,如何還原出車子主人的故事。(攝影/楊子磊)

另一方面,被烏軍摧毀的俄軍坦克,則成了戰利品,不僅被展示在市中心,也成爲孩子的遊樂園,還有兒童YouTuber在此取景拍攝,唱着歌。

不只基輔市區,在伊爾平往布查的路上,有一整列被摧毀的俄軍坦克車,也成爲另一個“景點”。我們在那裏遇到一對父子,務農的爸爸說,他們住在離戰車墳墓10公里處,每天經過這裏,先是感受到憤怒,爲他兩個死去的朋友憤怒,後來感受到的是光榮感,爲烏克蘭軍隊感到光榮,“我們的國家,就是被數以千計的坦克輾過,我們只能不斷地摧毀他們,不能讓恐怖分子得逞。” 當天他的小兒子把坦克的炮管當單槓、在車身爬上爬下;小男孩的兩個哥哥都超過20歲了,正在計劃從軍。

伊爾平路旁的廢棄俄軍坦克。(攝影/楊子磊)
伊爾平路旁的廢棄俄軍坦克。(攝影/楊子磊)

德尼伯河(Dnipro River)西岸,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旁停放着毀壞的俄軍坦克,孩子們在上面玩耍。(攝影/楊子磊)
德尼伯河(Dnipro River)西岸,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旁停放着毀壞的俄軍坦克,孩子們在上面玩耍。(攝影/楊子磊)

2014年來,因抵抗俄羅斯入侵而死亡的每一張陣亡軍人的照片,都成爲每個家庭心裏的空缺。我們遇到的受訪者,8年來,幾乎都遭遇有家人、朋友,在戰爭中傷亡,而今戰事更劇烈,有的人因而選擇從軍,有人選擇逃難,也有人留下來更加倍努力生活。

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旁綿延的陣亡戰士紀念牆,上頭是自2014年俄國入侵克里米亞、暗助烏東戰爭以來,每一張陣亡士兵的照片。(攝影/楊子磊)
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旁綿延的陣亡戰士紀念牆,上頭是自2014年俄國入侵克里米亞、暗助烏東戰爭以來,每一張陣亡士兵的照片。(攝影/楊子磊)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全面入侵後,陣亡戰士紀念牆快速擴張延長。許多家人在此悼念後,會轉往修道院內禱告。(攝影/楊子磊)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發動全面入侵後,陣亡戰士紀念牆快速擴張延長。許多家人在此悼念後,會轉往修道院內禱告。(攝影/楊子磊)

被炸燬的布查購物商場,從裏頭看向天空,光從洞透了進來。(攝影/楊子磊)
被炸燬的布查購物商場,從裏頭看向天空,光從洞透了進來。(攝影/楊子磊)

布查街頭,留下的子彈彈孔被畫上了烏克蘭國花向日葵,與包圍國旗的愛心。(攝影/楊子磊)
布查街頭,留下的子彈彈孔被畫上了烏克蘭國花向日葵,與包圍國旗的愛心。(攝影/楊子磊)

日復一日的思念與意志

我們在布查的軍人公墓,遇見佩特羅(Petro)夫妻,他們的日常是坐在兒子的墳前,在那張他們自己帶來的長凳上,對兒子說話。

佩特羅是退役軍人,服役時負責防空導彈系統的操作,與他的中校兒子相同。戰爭爆發前後,兩人每天通訊,交換對戰事的意見,爸爸給予經驗指導。兒子從2014年就開始對抗俄軍,派往敖德薩(Odesa)及烏東地區;6月16日,兒子死於俄軍的飛機轟炸,一枚火箭讓4名軍官死亡。

佩特羅本來還想參加國土防衛隊,但年紀太大被拒。如今,夫妻每天都來軍人公墓,跟兒子對話。看着兒子墳前來自同胞們的獻花,他們每天都對兒子說要爲他報仇。

6月喪生的是佩特羅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大兒子在2014年就在烏東戰場上陣亡。軍人爸爸與兩個軍人兒子,畢生都貢獻給同一個目標。“如果我們不戰鬥,誰會爲我們戰鬥?” 家中唯一的女性,佩特羅的太太邊拭淚邊答。

佩特羅則對我們的翻譯說:“請你(向採訪團隊)翻譯一下,我們知道臺灣的情況有多麼困難跟挑戰,如同我們8年來遭遇的一般,我們都在關注臺灣的新聞,我相信我們將共同獲勝,如果有需要,我們會來幫助你們,我們一起迎接勝利。”

我們準備離開布查軍人公墓,佩特羅夫妻則留着繼續看着兒子的相片思念。(攝影/楊子磊)
我們準備離開布查軍人公墓,佩特羅夫妻則留着繼續看着兒子的相片思念。(攝影/楊子磊)

一場軍人葬禮之後,離開布查公墓的公車。(攝影/楊子磊)
一場軍人葬禮之後,離開布查公墓的公車。(攝影/楊子磊)

※本報導爲《報導者》與自由亞洲電臺(RFA)中文部合作製作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