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不同的声音》在羊年开泰的爆竹声中导入……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云教授的长篇访谈《中共的2015高校“新年致辞”》,今天进入尾声。陈云的最新博客的顶端“座右铭”:“学者、思想者、行动者。研究方向:中国体制转型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
对陈云博士访谈的最后,进入对复旦“当代校园思潮”的求索。记者追问了复旦大学几年来发生的三起惊动海内外华人的新闻事件——不久前刚刚达成终审“斩立决”的该校附属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引发的“死刑罪存废”全国性讨论;2015元旦前夜外滩踩踏惨剧后复旦学人对国内新闻界追踪调查该校遇难同学背景资料后续报道的敌视态度引爆的校内外舆论交锋,以及较早的2010年轰动一时的“黄山门事件”,或称“复旦18驴事件”,黄山景区一名森林警察为营救18位迷路的复旦大学游玩学生不幸殉职诱发的一场轰动全国的大争议。
让我们进入《中共的2015高校“新年致辞”III》,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云教授访谈终结篇。
MIDWAY:陈云教授近年来复旦讲台上的一系列“敏感”课程包括---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分析;比较政治制度;比较西方政治制度(复旦学院核心课程)等等,无不置身当代中国高等院校”党务民粹主义”的重点监控范围之内。
但身为“学者、思想者、行动者”的陈云教授并未因此却步。试看:
2009年4月10日下午,经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批准,“比较政治制度”课程教材编写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文科楼615室举行。当时的副教授陈云博士以主讲者的身份表示:“对于比较政治制度是否加入中国的问题,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国外的制度,能应用于对中国的问题思考,因此问题导向很重要。但在具体的比较中,不能直接把中国制度与西方制度进行比较,建议可以每章后面列入思考题等,将中国的问题引入,尤其要加入转型时期的典型性案例。”
此外,曾经以《打“秋菊官司”的复旦副教授》为题对陈云博士状告复旦校方人事腐败作出深度追踪访谈的《时代周报》,在2013年年底的一篇以“教育改革下的文化抉择”为主题的报道中,再一次登录陈云博士的直言不讳:“文化素养以及价值观的培养等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非英语国家的教育应该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现代文明是西方率先开启的。“脱亚入欧”的倡导者、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福泽渝吉在他的自传中说,他自青少年时代起,就对汉学深恶痛绝......”
不知以上言论所引导出的具体而现行的高校教学方针,是否触犯了教育部长袁贵仁的"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之天条呢?
进入访谈节目的结束语部分……
同样是结束语,陈云教授在她的著名博文《呼吁:请不要再继续透支复旦大学的声誉》这样提醒师生:“大学以行政为主导的‘人治’环境是问题的关键…针对投诉,类似‘我们承认制度有问题,但是要改只能等下一次了’这类搪塞之言听得耳朵生老茧了,却不见制度真的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进。从结论上说:中国的大学不从内外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内部,确立教授会治校的现代治理结构;外部,严格接受社会监督和司法监督),不可能走好、走远…确实,中国太需要制度建设,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凡是不论及‘权力监督’的各种所谓‘制度创新’,都不过是又一个危险的游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