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安——九十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天安门母亲、父亲丁子霖、蒋培坤的硕士生弟子,中共的六四囚徒。
廖家安生于1968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9级硕士研究生,在六四后创办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社,并担任社刊《大家》的主编。因举办六四纪念活动于1992年6月8日被捕, 被当局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罪名判刑3年。现在美国游学。与高瑜师出同门(均师从过丁子霖老师),相识20余年。
《不同的声音》找到目前正在美东地区深造的廖家安。
廖家安的人大校友,著名流亡作家,时政评论家、华人教会牧师郭宝胜在《北京之春》2009年6月号上的一篇题名为《六四后北京高校学生运动纪实》的长篇回忆录里,详细叙述了之前被誉为“八九年后第一次活跃的高校气氛”,以廖家安为灵魂人物的中国人民大学着名学生社团——《大家》读书社当年的盛况:
199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张醒目的「读书社」招收会员启事,标题是「重新燃起我们的热情」,启事指出,校园目前的沉寂气氛与国际上汹涌澎湃,日新月异的变革大潮很不协调。消沉怠惰,萎靡不振的精神状况也与肩上的使命很不相称,号召一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有志青年加入读书社,交流思想,沟通心灵,增进知识,熔炼才干…9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社召开了成立大会,由廖家安主持…参加成立大会的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200多人。读书社成立以后,举办了经常性的思想学术讲座…讲座曾是高校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学术信息的形式,在思想解放过程中,一些知名学者举办的讲座对活跃思想曾起过重要作用…当80高龄的龚老先生迈着颤巍巍的步子,登上讲台徐徐说「在这个充满着激情又瀰漫着迷惘的日子,希望通过今晚的倾谈能够把分享困惑、分享知识视为生活真谛、智慧之源,从而使我们从实践中所得到的知识成为征服愚昧无知的力量」时,挤得满满的教室里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由于读书社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清新高雅,不仅吸引了校内的广大同学,其它高校的学生和社会上的青年也常慕名参加。《大学生》杂志、《读书人报》等多家新闻单位都曾报导过他们的活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将「人大读书社」收录入典…读书社还自费创办了一个社内刊物,取名《大家》,兼有「We」和「Master」之义…到1992年6月被查封,《大家》一共出了3期。 读书社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组织小范围的专题讨论会。读书社的核心成员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就现实社会中的敏感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如「六四反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问题,大中型企业的困惑和出路、农村问题、知识分子从「五四」到六四的心路历程、「何新现象」等等…读书社的活动引起了国家安全机关的注意,92年6月,读书社的主要组织者廖家安、王胜利被逮捕,薛学平被通缉,他们三人遭难,是因为在1991年六四期间在北京大学秘密散发纪念六四的传单,这一事件还被《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文章。从1991年撒发传单,到1992年六四被捕,北京公安暗中监控人民大学读书社整整一年…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社就是六四以后第一个不受官方控制的独立社团,在前后两年的时间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了校园阴冷、肃杀沉寂的气氛,在人们心里燃起了希望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