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阴滋病”罗生门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周荣博士


2018.06.12
AIDS.jpg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继续呈上升趋势,而艾滋病患者受到就业歧视的现象依然普遍,中国公务员体检标准则继续将艾滋病排除在录取范围之外。(AFP)

2017年11月29日,【新京报】以《协和发现国内首例“阴性艾滋病”患者》为耸动大标题,报道简明如下:

“HIV抗体检测为常见的艾滋病筛查手段,阳性一般意味着感染,阴性则代表未感染。这一判断是绝大多数人对艾滋病检测的“常识”。然而,北京协和医院近日刊载在国际专业学术杂志的一篇论文颠覆了这一“常识”。该论文公布了我国首例HIV抗体检测为阴性,但经HIV“核酸检测”为阳性确诊艾滋病患者,这也是世界首例成人HIV抗体阴性艾滋病合并肺卡波西肉瘤病例。”

顾名思义,几乎任何人都会在阅读这条新闻后的第一时间直觉上联想到“阴滋病”这位三个字。

“阴滋病”,“阴性艾滋病”的缩写?

霎时间,互联网QQ,微信的中国大陆数万不明原因感染群体(“阴滋病”)无以计数的大群内,乱成了一锅粥:

争论和混乱围绕着“真的有阴性艾滋病存在?!”这一强烈的新闻焦点展开。

稍后,官方御用科学家,医学权威,甚至国家级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纷纷出面对此一轰动性病例检测结果作出种种缓颊,释疑,归根结底纳为一条:“阴性艾滋病≠阴滋病”!

但事与愿违,这一继“恐艾症”以来的第二个缺乏科学验证,且貌似流于简单粗暴的官方重大定论,半年来从来没有被数万不明原因感染群体(“阴滋病”)患者相信和采纳,抑或勉强的违心接受。

在必然会到来的新病毒突破性发现之前,科学家们“阴性艾滋病≠阴滋病”的“理论”,自然而然的侃侃而谈并头头是道。

《不同的声音》在如上所述的气氛之中专访了中国著名病毒学家,享有“抗击非典第一功臣”美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创办的南山基金会理事长周荣博士。

周荣,广州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广东省医学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医学院病毒分子生物学博士生导师。

周荣博士在访谈中除了保护性阐释“阴性艾滋病≠阴滋病”的官方定论之外,《不同的声音》至少得出三个重要的肯定:

1    受访嘉宾多次承认并主动告知“一万多阴滋病人”事实上的存在。

2    受访嘉宾高度质疑上述协和医学院李太生博士“国内首例阴性艾滋病患者”的实验结果。

3    受访嘉宾可贵的坚持他对国家卫生计生委“恐艾症”官方定论的不认可立场。

让我们进入对中国病毒学权威专家,广州医学院周荣博士的专访。

2011年5月20日的《科学时报》上署名吴昊的《“阴滋病”悬疑未解》一文中写道:“对于是否构成公共卫生事件,周荣也未给出确切结论。他指出,这个群体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到一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具备聚集性生物学人群或地理区域性特征。考虑到不少人是通过不洁性关系而出现症状,因此可能形成一定的传播,某种程度上会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不过它毕竟不像“蜱虫事件”那样集中爆发。”

另,2015年7月13日《不明病原感染者群体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求救信》中也写道:“周荣博士认为这类病人的问题很复杂、已是个社会问题,要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要多学科专家的联合行动才行(包括感染科专家、心理科专家、病原学专家、免疫学专家等),单靠我们的力量,或按常规方案去诊治和处理是很难解决他们的问题的。”

但在节目的下半部分访谈中受访嘉宾看似修正了他过往的观点。

当《不同的声音》记者问:“退一万步说:即便如卫生部坚持的“恐艾症”官方定论,这上万同类病患,就算清一色的都是精神因素引发的,难道就不能是一起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
周荣博士的回答是否定的。

【结束语】寻找这上万名,其数字仍在继续上升的“阴滋病人”或不明病原感染者潜伏于未来世界的新病毒,正如左中右科学家们都一致认同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