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对美国的爱与恨

0:00 / 0:00

您同意不同意这样一个说法,就是中国的年轻人崇尚美式文化,但却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怀有政治上的敌意?日前美国纽约约时报驻北京记者储百亮,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年轻人崇尚美式文化,却怀有政治敌意”的文章。换句更通俗的话说,就是中国的年轻人对美国是文化上受吸引、政治上不信任。

文章首先列举一位生活在美国的来自中国的陈先生为例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的首站西雅图,他手持中国国旗等待迎接到访的习近平。

文章还列举北京26岁的赵先生,身穿印有超大美元钞票的衬衫,靠销售美国牌子的滑板谋生,他羡慕美国的许多方面,包括刺耳的说唱音乐和自由表达的传统。

“美国是一个充满言论自由的国家,”赵先生在自己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店里说。“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东西,去你想去的地方,选择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很羡慕这些。但在领土和军事问题上,我们有很多分歧。”

26岁的赵先生说,“我觉得,我这代人中有很多人与我的想法一样,” “我们真的很喜欢美国的文化,但我们也希望有一个不对外国示弱的政府。”

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说,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的访问以在联合国发表讲演而告终,像赵先生这样的中国年轻人,给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一个两难的问题,那就是美国是不是能通过巨大的文化影响在中国打头阵,让这里的舆论即使不同情美国,也更愿意接受美国。

储百亮的这篇文章认为,在某些方面,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尽管存在审查制度、对进口文化的限制,以及互联网上的重重障碍,但美国的电视、电影、音乐和技术已被人们广泛且如饥似渴地享用。习近平在访美期间,也对这种影响有所表示,比如他提到了美国作家、流行电视连续剧《纸牌屋》,以及几部好莱坞影片,习近平还和来自硅谷的著名企业领导人会面。

然而,研究和调查显示,包括年轻人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对美国仍持谨慎态度,对华盛顿的外交意图持敌对情绪,尤其是当中国的领土主张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受到威胁的时候。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王军涛先生和撰写该文的纽约时报记者储百亮是朋友,王军涛先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说,他现在其实经常和这样的中国年轻人在微信群里打交道。他说,对这些年轻人进行解释,还是有效的。主要是这些年轻人不太了解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那我会跟他们讲,从18世纪,19世纪开始的美国和中国的交往史,美国一直在保护中国的利益。在中国面临其他国家侵略时,美国派志愿兵参加中国一方的作战。而且后来美国在中国改革开放时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当然也符合美国的利益,但都基于自愿的原则上。其实美国在一些问题上说话,还是为中国人民自己好。当然有人说,美国想用人权,民主,削弱中国的统治,那我就说,美国人民相信,一个允许批评政府的多元社会,一个民主和自由的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这些中国年轻人也知道,美国确实也是这样看的。王军涛先生说,他觉得与这些中国年轻人谈也挺有效的,至少他们认为这些观点是他们第一次听说。

王军涛先生认为,中国主要还是缺乏一些这方面的讨论,因为中国的这些年轻人并不喜欢被简单地骂做五毛,而中国政府又没有这方面的讨论。而且美国政府,包括储百亮本人,也不知道这些年轻人在哪个地方走上了岔路。王军涛认为,只要加强沟通和讨论,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关键的问题还是误会和不了解情况。他说,比如在这里受美国教育长大的中国孩子,就很少有这些问题。相反的是,他们对中国的很多问题看不惯,与美国更一致,虽然他们中的不少人与国内的年轻人是同龄人,但在美国受教育和在中国受教育,感受和看法就完全不一样。

王军涛先生说,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学习和交流。他说,现在中国的信息是开放的,但因为没有讨论和交流,使得很多年轻人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缺乏接触,包括对美国的建国原则,美国人民是怎么看待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看待批评和评论,美国人民如何看待民主,自由,人权以及国家的强盛。他说,中国的年轻人更多地受到中国的教育,虽然在信息上他们知道美国比中国好,自由和民主都是很好的东西,但他们还是认为,美国对中国是不怀好意,他们主要是看中美的摩擦很多,而且中间有些是利益摩擦,再加上把一些价值观的摩擦都看成是服务于利益摩擦的。但实际上,我们在这儿的人都知道,美国其实不是这样的,在这种摩擦中,举着价值牌子和举着利益牌子的不是一群人。

在中国一所大学教书的韩老师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现在中国年轻人最重视的,并不是在政治方面,要说感兴趣,是对美国文化的兴趣更浓一些。至于说年轻人在政治上有没有底线,韩老师说,这个底线没有谁给他划,除非他自己给自己划。他说,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的观点与他了解的情况有些出入,现在的年轻人对抽象的话题不感兴趣,大学生多忙于自己的事情,他们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和自由,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和生活,而且政府也没有要求拒绝美国文化的影响,或抵制美国文化。

韩老师说,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很现实,一方面向往美国的自由民主,但又去不了,加上眼下的学习,就业压力山大,哪还有心思去比较中美。他说,实际上,现在的年轻人对政治的兴趣已不浓厚,但对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还是比较认同,无论如何,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里就发展到这样,对此中国的大学生和年轻人都会科学理性地去认识这些问题。

纽约时报的文章援引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谢涛的话说,“即使你拥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吸引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认同和支持你的政策,”他说,在他的学生中,“你可以感觉到本科生对美国文化有认同,他们喜欢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篮球等东西。但是,当你与他们讨论美国政策时,这些人中的许多人持强烈的批评态度。”

中国国内所看到的、对习近平访美的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都是有关这位领导人作为强大、稳健的政治家的图片和描述,他赢得了奥巴马总统、美国技术高管,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尊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谢涛说,“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国事访问,首先是对国内观众的表演。这次国事访问受到奥巴马总统的接待,以及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都表明习近平拥有国际地位,值得和应该受到尊重。”

对习近平访美的广告宣传有的走到了独出心裁的极端。中国官方新闻媒体把这次访问比作邓小平1979年访美,那次访问帮助中美两国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一段在线视频还显示了受招而来的外国留学生动感情地对习近平作出好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称,调查发现,有近80%的美国青少年对习近平的来访表示了兴趣。

纽约时报的文章说,这让有些中国人吃不消,尽管他们平时习惯了这种高调的宣传。

在北京一所大学读英文的学生玛丽•李说,“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是件大事,”,“但我们知道,美国并不围着中国转。教皇也访美了,不是吗?”

但民意调查也显示,许多中国人支持政府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尽管他们羡慕美国生活的其他方面。皮尤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表明,对美国企业、甚至美国的一些价值观所表示的钦佩,往往与对美国政府的意图、尤其是其在海外的意图的戒心并存。

31岁的办公室经理邓女士说,“现在我们和美国在经济上太过相互依赖,因此不会发生重大冲突,但是政治紧张是无法避免的。我非常赞同美国的价值观——开放以及个人主义,不像我们的集体主义,但是在地缘政治上,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立场,那是不会变的。”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葛小伟(Peter Hays Gries)教授研究中美关系的政治心理,纽约时报援引他的话说,很多中国人“通过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社会化后,对世界是不信任的”。葛小伟说中国的年轻人“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观点,即西方国家并不真的在意人权和民主,只是单纯利用这些问题来进一步侮辱及羞辱中国”。

纽约时报还援引住在北京的28岁的李永宏的话说,他对美国的观点不是政府灌输的结果。他说美国肯定在试图遏制中国——大国之间就是这样。他还说他对美国电影和智能手机的喜爱不会冲淡他的观点。

河北独立评论人士,作家萧潇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和李永宏一样,他本人是80后,他认识的好多人也是80后,不少人也去了美国。他说,纽约时报中提到的年轻人说他们自己没有受到政治上的灌输或洗脑,但实际上肯定是有灌输和洗脑的成分在里边。他说,这些年轻人并未深入了解美国文化。现在所有的共产主义国家,包括现在一些西方的知识分子,都有左派倾向。回顾历史,我们看世界政治思潮的运动,左派还是很吸引人的。萧潇认为,中国一直在灌输这种平等或平均主义的东西,而美国文化是崇尚竞争,在中国理解起来就是对弱者缺乏保护。因为中国是一个道德传统国家,而不是一个法制国家。所以对这种道德制高点的吸引力,造成好多中国人没有从本质上认清,因为它没有法制的确定来推动道德的完善把国家建设好,萧潇认为这是中国80后存在的一个误区。

此外,萧潇认为,中国一些年轻人接受的信息是片面的,或者说是不全面和不对等的信息。他说,因为左派思潮很吸引人,比如象许多文学大师,包括现在许多欧美的文化大家,他们还是持左派的态度,以前的更不用说了,比如象萧伯纳这样的大文豪,有很极端的左倾。萧潇说,中国政府将来也不会把所有左倾思潮给世界带来的恶果公布出来,因为这涉及到其政权的合法性。因此,中国80后的一些看法,是信息不对等直接造成他们判断上的失误。

萧潇说,任何人只要是个正常的人,就会知道左倾思潮不追求经济规律,只想用自己的想法去制造世界,象毛泽东所说的一些话,它会带来很多灾难。他说,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灾难,就绝对不会有人再去狂热地相信它。

萧潇先生承认,虽然美国文化受到中国年轻人的喜爱,包括电影,音乐,体育和苹果手机等,但在政治上还是对西方有不信任和戒心。萧潇认为,其中根本原因还是体制问题,因为中国这个体制不可能让最核心或是最直接的东西被触碰,比如对互联网的监控非常严格。其实,萧潇说,中国古代的孟子有很多观点已经很超前,比如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这样类似的观点,与现在重视人的价值这样的思想有关联。但是后来我们已经把这些东西都丢掉,照搬苏联的体系,反而没有人的价值在里面。经过这样长久的禁锢,人们也不愿意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处于一个比较麻木的状态。萧潇举例说,他有一个朋友在北京曾遭受强迁,后来到美国后,他觉得美国言论自由,法制健全。但他还是觉得因为美国强调竞争意识,他有一种穷人难翻身的感觉,然后他突然间就觉得,可能还是在中国比较好,因为人们都比较平等。萧潇说,这可能是中国人长期受这样一种教育,觉得平均主义最好,其实这违背经济规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中国大学生所挣的工资并不比农民工高多少,这种现象不正常。但中国人可能从骨子里就希望“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造成他对平等概念接受起来更自然,而对公平竞争意识有一种天生的抵触。

萧潇先生说,的确,中国的不少年轻人在国家利益和领土问题和军事等问题上,更站在政府一边,比如前一段天津塘沽事件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在国内就完全被忘掉,然后官方一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开始宣传,这些人还是会摇旗呐喊,为国家感到自豪。

纽约时报援引相关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中有67%的人说,中国即将取代或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54%的中国人说,美国正在寻求阻止中国变得与自己一样强大。

纽约时报援引北京 20多岁的软件程序员董先生的话说,“如果你是老大,你肯定会试图把我们压在下面,但是涉及到我们的利益时,我们需要强硬。比如,在领土问题上,我们需要非常坚定。”

中国一所大学的教师韩老师对此评论说,任何国家都会想让自己的实力超过对手,这是自然法则,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希望将来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强。但问题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是不是整个国民素质和百姓的生活水准也能达到大国经济体的水平?他说,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所以国家层面上的事情虽然也关心,但他们更注重现实。即使中国有朝一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老大,那中国老百姓会想,这会给他个人带来什么,而且会与美国的生活水准进行比较。比如同是出租车司机,我会不会和美国的出租车司机过得一样?这更具有现实性。他说,只有用具体事实来说话,中国老百姓才会更感兴趣。

前不久,美国电视连续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第八季在搜狐上吸引了超过4500万人观看。美国的动作影片《速度与激情7》(Furious 7)目前是中国票房今年最受欢迎的电影,险胜中国动画历险片《捉妖记》。

纽约时报的文章说,这样的接触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至少会影响年轻人。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18–29岁的中国受访者中,59%的人对美国有好感,相比之下,30-49岁的受访者中,有45%的人对美国有好感,在50及5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个数字仅为29%。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