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中学让学生给父母跪拜磕头引争议;“单独二孩”政策缘何遭冷遇

图片:上海市嘉定区一所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微信图片@嘉定广播电视台)
图片:上海市嘉定区一所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微信图片@嘉定广播电视台)

0:00 / 0:00

我们今天就以下两个话题进行探讨,一是上海一所中学举办孝敬文化节,让学生给父母跪拜磕头的作法引发争议;二是中国一年前出台的“单独二孩”政策为何遭到冷遇。

最近,上海市嘉定区一所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

上海新闻晨报的报道说,文化节仪式的第一个环节是,家长坐在各自孩子的教室里,听学生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然后,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站在父母的跟前,亲口向父母表示感谢。

“父母为养育我们,头发都白了。”老师让学生到父母头上寻找白头发,拔下一根,放在学校事先制作好的“白发珍藏卡”里,永久留念。

在“祭祖典礼”之后,学校还举行了跪拜父母的仪式。数百名学生集中在大厅里,站成四排,父母坐在跟前。全体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亲子促膝互动交流。

该校校长说,读经典扬孝敬是他们学校的特色。接下来他们会定期举办这样的大典,普及中华传统文化。

不过,中国有教育学者却对学校的做法有截然不同的见解,认为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而人道主义和人性光辉,才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至于学生在大庭广众下集体下跪,有学者批评说,人和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做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性的礼教。而且,这种方式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做这样的事情,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

对此,本台记者采访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系退休荣誉教授郑再发,郑教授首先对中国的孝和爱作了阐述。郑教授说,爱是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对父母的爱就是孝。爱是内容,有内容就有形式,两者应当相辅相成,但现在两者分离了,有内容无形式,或有形式无内容。郑教授说,现代人站着行礼,古代人因为席地而坐,因此有跪拜行礼的传统。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对跪拜也就不会有大的反感。

郑再发教授表示,现在学校举办孝敬节,讲究孝道,其实是因为现在孝道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所以才要讲。但这种讲法能不能起作用,很难说。郑教授接着说,现在的孩子与以前的孩子很不一样,又多是独生子女,教育起来就更难了。

在郑教授看来,因为教育是强制性的,所以没有自由民主可讲。他说,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什么是传统的价值体系,就是培养孩子负责任,尽义务,不只是享受,这是最起码的。

当然,郑教授说,他也理解当今许多父母的难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父母能做的非常有限。

对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让学生跪拜父母的做法,天津工人,独立评论人士王忠祥在接受本台记者宏伟的采访时也谈了他的看法。王忠祥表示,用学生跪拜的方式来普及传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实在是没有必要,那只是一种形式,而且那种形式都已经很过时了。关键是得从实质上从内心,从整个社会的道德要提倡尊老爱幼,要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才是最主要的。就象赵本山收徒弟还要跪下磕头没有道理,已经很过时。

王忠祥认为还应提倡传统的孝道。所谓尽孝就是让自己的父母有一个生活的保障,生活上能得到照顾,在他们晚年行动不便或有疾病时一定要尽全力给予帮助,这是应尽的义务。他说,去年还是前年有一个北大校长回家乡给老娘洗脚在网上发出来后大家认为这完全是炒作,没有实质的更多的意义。表现对母亲的爱和给母亲关照是多方面的,不一定体现在那一个方面,而且大家说他有很长时间没回家看望老人,所以就更显出一种虚伪。王忠祥说,让人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到自己有一种很严肃的应尽的义务,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今天接下来要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千呼万唤的单独二孩政策为何遭冷遇?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出台,但之后并未带来预计的生育“井喷”现象,也没有带来预测中的“婴儿潮”。据中国媒体披露,至2014年底,政策实施一周年之际,全国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1100多万对夫妇中,只有近100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尽管卫计委称符合预期,但此结果与之前预测的每年诞生200万单独二孩存在着较大差距。现实情况是,许多符合条件的“单独”夫妇们纠结在生还是不生之间。

人们都说,“一个太少,两个正好”。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如果不考虑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健康等条件,84.9%的网友认为一个家庭生2个孩子是最为理想的,9.3%的网友认为3个最为理想,仅有4%的网友认为生1个孩子是理想状态。然而,当”单独二孩”政策的落地终于使许多人的梦想有机会变成现实的时候,年轻父母们又无法轻松面对生二胎的压力与阻碍。

延宕多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单独二孩”为何遭冷遇?

首先,育儿成本高是一大障碍。产检花费高,生产要花钱,宝宝生病需治疗费,营养钱不能省,教育更不能省……处处都要钱,不少网友算了自己的养儿账户后,称自己是“孩奴”。据测算,排除未来物价和教育费用上涨等因素,在中国养一个孩子至大学毕业,至少要花费50-100万人民币。如此高的养娃成本让很多人大呼“生得起养不起”,同时也让生孩子的家庭收入门槛水涨船高。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居民认为,生孩子所需的最低家庭月收入已突破万元,年收入达不到10万的家庭不敢考虑生育。除经济成本外,照顾孩子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对他人照顾孩子的担忧顾虑,以及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生二胎的意愿,“二胎不是你想生,说生就能生”,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本台记者宏伟就此采访了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当被问到为何预测生两百万但只有一百万对夫妇申请生二胎,刘开明表示,实际上出台政策时很多人都有这个预料,因为虽然允许生了,但现在生活成本非常高,而且年轻人生育意愿跟以前相比没有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预期那么多是很正常的。

除了抚养成本和生育意愿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使得没有多少人愿意生第二个孩子呢?刘开明认为主要原因就是生育意愿低,第二就是生活成本高,第三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自己在城市里生活,跟家人不在一起,很多人连自己都顾不住,还没有真正能生活得比较宽裕。在这种情况下再生一个孩子对他们的压力会更大,这就是主要的原因。

刘开明说,应该说大陆人的生育观念跟三十年前比已经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跟十年以前相比都有很大变化,因为现在的育龄妇女主要是八零年以后出生的,这些人他们对生育的理解和对多子多福这些基本上没有太多观念。

“单独二孩”虽然最终出台,但是很多父母却选择自动放弃了生育二胎的权利,适龄父母的生育意愿降低的现实使人们开始猜测即使全面放开“二孩”可能也并不会带来人口的迅速增长,那么,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表示,时机当然已经成熟,他说,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低生育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所有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而是所有夫妇生多少个孩子都应该由家庭来决定由夫妇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来决定,全部放开也不会导致人口出生的井喷。如果不全面放开,中国的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都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因为我们看到实际上从2012年我们的劳动人口就已经开始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每年在加大,这是中国现在的情况,而且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加速了。再看我们周边的华人社会,象台湾香港新加坡,实际上都是低生育的地区,说明一旦生活条件比较好,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这些能够有改善,不再依靠家庭养老,那么中国人的这种生育观念实际上跟传统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并不愿意多生孩子。

有统计显示,中国育龄人口有九亿多,在这么大基数的情况下允许所有夫妇生两个孩子或者生多少孩子有家庭决定是否会带来人口的迅速增长呢?刘开明认为不会,因为首先说有九亿多育龄人口显然是错误的。中国所有十五岁到五十岁的人不到九亿,去掉男性,女性也就四亿左右。在这四亿人中过了四十岁的妇女一般不会有生育的愿望。也就是说,真正育龄的妇女不会太多,不会超过三亿。而这三亿人中也不会有一半的人愿意生孩子,所以并不会太导致人口的井喷。刘开明说,现在中国的一对夫妇生孩子不到一点五,如果放开了生二胎能达到一点八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全部放开了一对夫妇能生两个孩子,也就是可替代的平衡都会很了不起了。

刘开明认为,老龄化是一个趋势,全面放开生育可以解决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可能2020年中国就达到了老龄化的时代,六十岁以上的人可能就会有将近百分之二十,到2025年肯定就突破百分之二十。如果全面放开,可能可以延缓老龄化的到来。全面放开生育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应该会有帮助,因为劳动力虽然现在已经开始下降,但仍有超过九亿的劳动力。如果现在全面放开的话,近期内可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刘开明指出,这说明中国已经完全不再需要有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的公共政策。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