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厕所风波

0:00 / 0:00

最近,中国有8所高校的女生致信校长,呼吁增加女厕比例,增设无性别厕所。

今年5月4日青年节,在西安、北京、广州、南京、郑州、大连、汕头等8所高校,女学生们纷纷寄出了“给校长的一份信”,希望调整学校的男女厕位比例,增加女厕,增设无性别厕所,解决女生长期如厕难的问题。她们纷纷手拿“厕所比例2:1,否则女生等不及”“厕位需按人数比,否则女生等不及”的口号标语表示她们对增加女厕的急切需求。

事出有因。近年来,女生如厕难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女生上厕所时间大概是男生的2到3倍,女厕所门口排长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周一到周五上课集中的时间,还会出现因排队上厕所迟到的情况。另外,有一些师范院校女生的比例大大超过男生,但是厕位比例一直没有改变。在关注这一问题的各方推动下,一些学校已经做出表率,制定并实施了扩建女厕的政策或者改善女厕位的措施。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如女士是本次活动的发起人,她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我们学校是师范学生,女生远远超过男生,我校官方微信平台显示,我校2015年男女比例是3:7,而男女厕位比却基本上是1:1。下课期间,经常女厕门口排着长队,而男厕几乎没人。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因此希望通过给校长寄信来引起学校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及时地调整男女厕位比例。”

在如女士说,“我个人一直在关注女权议题,我会从性别角度考虑一些问题,前两年我就决定,毕业之前要尝试去推动这个事情,改变男女厕所比例失调的情况。我曾经因为女厕所人满,而不得不去男厕所。我觉得此事不可再拖。今年5月4号之前的几天,我就去教学楼实地考察,把楼层和厕所数量都做了统计,列表,并把诉求和学校情况寄信给校长,同时还把我想做的事情告知与我们情况相同的学校,呼吁大家一起做。有8所大学起来响应,我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

在如女士表示,她所在的学校反映迅速,五四青年节寄出的信,到5月6号校长就邀请她谈话,从寄信到落实实施一共只用了十几个工作日。现在学校已经改变了男女厕比例,现在的男女厕比例是1:2。她说,校长认为她的方式合适,诉求也可接受,并表示以后在建新的教学楼时,会考虑扩大女厕的建设面积。其他7所学校,还有一所得到回复,其他6所尚未回应。

那么,建立无性别厕所是否也是诉求之一呢?本台记者向在如女士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表示,当时未写到诉状里,但她也知道不少人有这方面的诉求。之所以没有写进去,是认为首先要解决女厕不足的棘手问题,无性别厕所的操作性还不太强。不过她说,她们在和学校领导会面时对此是有讨论的。学校觉得如果把无性别厕所加进去的话,可能会过于激进,虽然有好处,但可能给学校带来压力。还有,无性别厕所很难保证男女,或多种性别之间可能发生的性骚扰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学校暂且搁置。

在如女士说,她个人也暂时没有意愿在学校推动此事,不过她认为,无性别厕所是一种社会趋势,随着人们对性别意识的认识加深,以及整个社会机制的变化,它以后也会成为一个必备的公共设施。

那么男生对增加女厕有无反对意见?在如女士说,男生一般表示可以接受女厕多于男厕,或某些楼层没有男厕的情况,。但他们也提出,有特殊情况,如果很憋尿,楼层又没有男厕怎么办?

但最让在如女士诧异的是学校女生的反应。她说,“她们大多数虽然对增加女厕表示赞成,但又表现出一种很体贴别人,很为别人考虑,很愿奉献自己的那种态度,比如担心女厕多了是好事,但男生怎么办呀?她们对自己的权利一直被忽视,然后自己的声音好不容易得到重视,去争夺本来应该属于合理诉求的机会,不知道把握这种机会,反而把这种机会让出去。这让我无语。”

在如女士最后表示,她还有一点要分享。她说,“前几天学校发了有关男女厕所比例的公告,现在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今天下午走在学校的路上,就听到两个女生在说,你看,咱们学校就是随便,男女厕所说改就改。那一刻,我心里是有点凉的。凉不是因为她们不知道我推动做成了这件事情,或是因为我的努力,她们才享受到了这个权利,而是因为,只享受社会现成利益的人,对改变和努力的忽视。他们遇到不公平时,大多数人都不会想过改变,遇到好事情的时候,则直接享受,就是对不公的冷漠,而只享受既得利益,让我觉得遗憾。我觉得现在在中国,整个社会背景就是市场经济的运作,大家只想如何去享乐,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就躲避。女生还是在奉献,贡献,也没有意识去争取自己本应享有的权利和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李雪莉女士,是另一位活动参与者,她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前两年我们学校因为有学姐寄信给校长要求增加女厕,有两栋教学楼的厕所改为了3:1。我惊奇地发现前段时间有个教学楼又改了回去。自己也经常有等厕所的经验,实在是不想再等了。”她接着说,这次参与其实也不是组织,就是几个同学想到了这个事情,因为师范院校的女生一般都比较多,但厕所都是按1:1设置的,所以经常在上课下课时要排队。又知道国家有相关规定,女厕所应该比男厕所要多一些,不应按1:1的比例。那么既然有这样的规定,我们就可以向学校建议,把厕所比例改一下。”

李雪莉女士说,她们一开始是给校长写建议信,至今一直没有接到回复,下一步准备找学校后勤部门,申请信息公开,还是希望最终能解决一些事情。陕西师大有回复,另外广州的一所学校也给予了口头上的答复,要考虑这个事情。

李雪莉女士说,她们的诉求里还包括增加无性别厕所。她说,“我们不光觉得女生上厕所难,而且我们也注意到大学一般没有无性别厕所,也没有残障人士的厕所,应该解决。”

李雪莉女士说,其实人不仅有两种性别,还有跨性别人士,指的是对自己性别的自我认同和出生时的生理性别是不一样的。对这类人,他们在使用与性别有关的公共设施时会有一些困惑。比如男跨女和女跨男的跨性别。在穿着打扮上,可能是男扮女装,或者是女扮男装。去厕所时,周围的人也许就会困惑或不友好,甚至被称为性骚扰和流氓。所以对于跨性别的人来说,厕所是一个特别麻烦的事情。她说,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出现无性别厕所,有的残障人洗手间和无性别厕所是在一起的。而她自己也认识一个跨性别的朋友,学校也应当考虑到他们。

当被问到男生的反应如何时,李雪莉女士表示,去年有一次,她在一群同学中谈到女生上厕所要排队,应该向行政部门和校长建议把一些男厕变成女厕,当时在场的一位男同学听了很生气,说男生厕所其实也要排队,只希望学校多建一些厕所,而不要减少男厕所。

其实,增设女厕所的呼吁在2012年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女权活动人士,著名的女权五姐妹之一李麦子,就曾在2012年发起占领男厕所活动。

百度是这样介绍的:2012年2月,广州数名女大学生在公厕上演了一场“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她们希望借此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的重视,消除女性在公共场所如厕排队现象。女学生们还向市民派发呼吁信,希望立法增加女厕位数,使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达到2:1。

占领男厕”活动的发起人是李麦子(化名)。她说,作为一名女性,在公共场所上厕所往往需要排长队,在与朋友聊天时也发现许多女性对此深感无奈。

李麦子认为:“表面上看,现在男女厕所1:1,是男女平等,但男女生理构造不同,如厕所花时间不一样,实际是不平等。”

李麦子说,考虑到女性排队如厕已司空见惯,为了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引起社会和政府重视,她和朋友才决定搞“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

对于这次8所高校的女生发起的致信校长,呼吁增加女厕比例,增设无性别厕所的活动,李麦子表示,在大学增设女厕是保障女性的平等受教育权。她说,厕所是学校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设施,学校里男女厕位不合理的问题其实是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的影响。她说,从2012年到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做出了改变,有的将部分男厕改为女厕,有的将教师休息室改为女厕。这都是很好的表率,各地学校都可以参考。另外,学校也可以将厕所加装隔间,增设无性别厕所,因为男厕和女厕的二元划分对部分性少数人群不是很友善,他们在选择厕所的时候经常会无从选择。况且,设置无性别厕所将避免出现女厕排长龙、与此同时男厕无人占用的情况。因此,无性别厕所也是未来的趋势。

李麦子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这个活动我们从2012年就开始做,并一直在坚持做。开始是以行动的方式,以‘抢占男厕所’这样一个形式去做。现在相对没那么直接了,而是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向校长建议。李麦子女士说,感觉校方一般回应也挺积极的。因为厕所的议题是个相对比较主流的议题,而且现在不光中国,全世界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女厕所不够。所以我们的感觉是我们的行动还比较有成效。大家都愿意做出一些改变,包括学校,包括建筑学校时的厕所比例,旅游景点,还有公共厕所最近几年都有很好的变化。包括北京,厕所已经在按照1:2去建了。”

当被问到建立无性别厕所是不是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增设无性别厕所的目的是什么?李麦子女士表示,呼吁建立无性别厕所,中国一直在做。其实中国增加无性别厕所,它不是为了跨性别,或是性别气质比较中性的人。它主要的考虑还是爸爸带着女儿,妈妈带着儿子,以及带着老人出行不方便的人,所以是基于这样一种社会需求。

李麦子女士进一步指出,这样一个议题其实是可以和LGBT的议题结合起来。她说,现在社会的主要需求是家庭的需求,是扩建无性别厕所。我们鼓励无性别厕所,这是好事,无论初衷是什么。它的结果为LGBT,跨性别群体和中性气质群体提供了便利,因此从结果上来看是好的。

李麦子女士最后表示,“现在北京已经有无性别厕所,重点是在坚持。我觉得这个议题未来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现在美国也在说跨性别可以自由上厕所,所以这些政策可以结合不同群体利益的发展去进行变革,厕所这件事关乎每一个人。”

据悉,美国耶鲁大学网站近日发表声明说,为尊重变性学生的权利和需求,校园内将启用一批无性别卫生间。

美联社报道,这些无性别卫生间门上将贴上三种标识,包括常见的男、女人形,还有一个一腿穿裤子一腿穿裙子的人形标志。此外,耶鲁大学还将允许变性学生在毕业文凭上使用自己变性后的姓名,而不是出生证明上的名字。

支持者认为,在高校等公众场所推行无性别卫生间有利于保护变性人士的安全。大约70%的变性者有过上卫生间时遭遇言语骚扰的经历,10%的人还曾遭人身攻击。16岁的变性学生阿隆索·埃尔南德斯说,为避免质疑和麻烦,他有时宁可憋一整天不上厕所,“上厕所时被人追问性别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洛杉矶时报》报道,已有超过150所美国高等院校调整相关政策,对变性学生予以关注和支持。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等允许二年级以上学生按照“自己认可的性别”选择住男生还是女生宿舍。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

欢迎您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