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应否是中学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


2018.11.30
1 一则陕西汉中市“洋县二中军训教官逼学生吃泔水”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Public Domain)

“起床!集合!出发!1、2、3、4!”这是在网上流行的一首军训歌曲。

今年9月初,一则陕西汉中市“洋县二中军训教官逼学生吃泔水”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洋县教育体育局回应称,军训期间部分学生午餐时浪费食物,教官此举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但许多网友对这种处罚方式仍然无法接受。稍令人宽慰的是,涉事教官很快被解聘,军训基地也向这些学生道了歉,但这一事件也引发关于军训是否必要的讨论。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说,事件发生后,中国有军媒发表题为“要不要取消军训,看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了”的文章,呼吁“正确看待”军训。至于何谓“正确”,文中给出了标准答案:军训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锻造血性”,让学生“勿忘国耻”,“其他国家也有军训”,“更为重要的是,军训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必须落实”。

那么,军训可不可以替代?军训“训”的东西真的有用吗?年轻时受到的苦难是不是都有价值?其他国家有没有军训、又是如何军训的?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这篇署名李继威和陈抒宁的文章认为,“勿忘国耻”是个总会被用来强调军训正当性的理由,但军训并非不可替代。笔者称至今仍然记得在自己接受军训时被教官带着唱起《大刀进行曲》的场景,仿佛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能把历史牢记于心。然而,正如德国记住了一战的耻辱后有了二战一样,用仇恨与强力的方式强化记忆,并不比耻辱本身更加高明。

文章说,人们一般认为军训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但是这一点并不足以让军训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事实上,比起军训,持续时间更长、更有规律性的体育课更能锻炼学生的体魄和意志。然而当前学生的体育锻炼往往被忽视。至于“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的功能,并非只能通过军训来实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王军涛先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一个国家要不要军训,由这个国家自己决定,但有三个方面应当考虑:

“第一是看会不会有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像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国家也会有军训,包括一些体育项目。但这些活动多是兴趣性活动,而且多是由自己选择,因此不会对青少年造成身心不能承受的伤害。像你刚才讲的被迫吃泔水,就是侵犯了人格尊严,这在美国也不可以,比如美国的巴顿将军鞭打跑到医院里装病的逃兵,也是不行的。”

第二点,王军涛先生说,中国由于其政体性质,就决定了其军队和军事首先不是用来保卫国防:

“因为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敢侵略中国,或者愿意冒那么大的代价去侵略中国,因此主要还是为了保卫这个国家的政权。而中国的军训给青少年灌输的也是一些表面东西,像忠于党的意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觉得中国的军训和别国不一样。中国的军队和军事就是党军,现在全党姓习就变成了习军。我相信,现在军训中会有不少对习近平个人崇拜和吹捧的内容。”

最后一点,王军涛先生说,如果军训作为国防需要,来传授比较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这在各个国家都是可以的:

“但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面并不缺乏这样的正规军,应当降到最低限度就可以了。再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即使要把一些平民转化为正规军,中国这么大国家也是有足够时间来做这些事情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现在这样强迫军训以服务于其政治需要的做法,应当谴责。”

河北自由撰稿人、教师朱欣欣老师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中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要军训,好多是练队列,很枯燥:

“大学校园每年一开学新生什么都不干,穿着统一发的迷彩服或者军服,成天练正步走。学校有军队来的教官,还有学校自己组织的训练,我觉得没有多大必要。你要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可以通过其它适合年轻人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培养集体主义。”

朱欣欣老师说,他见过一些教官,表面上看起来很严格,其实身上有一种兵痞气,把部队里上下级之间的粗暴态度带给学生,影响特别不好:

“我就听说过教官打骂学生,也有军训的时候学生出事故,受伤或病倒。我的朋友、作家余杰曾经写过,8964之后为了把北大的新生和参加过六四的毕业的大学生隔离开,新生连续两年不在北大里面上学,而是在军校里面。余杰他们是在石家庄陆军学院进行军训,他对奴化的军训深恶痛绝,我也有同感。”

旅英华裔作家、《中国梦》的作者马建先生也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谈了他的看法:

“从理论上来讲,如果这些孩子的年龄真到了18岁,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军训而不是被强制。如果被强迫,毫无疑问是对孩子的伤害,因为这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马建先生说,他认识的一些人现在都在想办法逃离中国,人们没有想到要对学校的学生进行这种再教育式的军训:

“这种教育出不了好孩子,现在学生告发老师,甚至妈妈爸爸都不敢跟孩子推心置腹地说话。人们现在是能把孩子送国外就赶紧送,再不送就来不及了。甚至连不丹和锡金,都有中国移民去开饭馆买地养鸡,只要出去能够生活,全世界哪都可以去,非洲也到处都是中国人,有钱的人移民欧洲和美国。习近平一上台,你看人的日子过的,邻里关系就是互相告发,同学发小之间都不能说话了,没有安全感。人一生病也许就会家破人亡,这不是一个让人能够生活下去的社会,中国人的赚钱自信和喜气洋洋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谁都没想到习近平像疯子一样,他要把他自己做大,把人民变小,一下子退回20世纪。以前唱习大大的人,我估计现在都后悔了。”

马建先生最近出版了他的新书《中国梦》,他说,中国梦确实是个大问题,人们以为大家在中国梦里就可以活下去:

“我最近在香港演讲的一个题目就是,中国梦就是洗脑。中国人要被统一,然后中国式的所谓政治制度,会慢慢侵蚀到各个地区,香港已经开始了。我不知道中国梦这三个字会不会变成关键词?”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说,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会担心下一代在更丰富的物质文化中成长,缺乏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精神,需要军训这样的一种“吃苦”教育来弥补空缺。“年轻时受的苦难都是有价值的”,在提到军训的意义时,一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饱含深情的自白被很多的媒体转载,然而除去这样的深情,这句话未免显得有些苍白。先不说这样的“吃苦”教育是否有必要,若真是有十数年的积弱难返,恐怕也不存在这种一个月便能药到病除的好事。对军训提出的质疑,也常常会受到“不能吃苦”的指责。然而即便是“能吃苦”,也不意味着“爱吃苦”,或者就要吃所有摆在你面前的苦。能少吃苦便少吃些苦,何错之有呢?

对此,朱欣欣老师说,关键是这个苦难是什么样的苦难:

“一种是自己主动去锻炼自己,这和别人强迫我吃苦不一样。外在的一些苦难,不是人为设计的和被强迫的,比如自然灾难来了,我们当然要学习去承受。不要搞形式主义,比如以往的忆苦思甜就没有必要通过吃忆苦饭来体会过去的苦。”


王军涛先生也就此谈了他的看法:

“受苦难这话当然不错,但是苦难和苦难不一样。如果不得已有战争发生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时期,用这种方式磨练人就是不必要的。其实很多的苦难是心灵上的,不需要去人为地制造出一个什么环境,让人有福不享地去受苦,我觉得这对青少年就是造孽。”

所以,王军涛先生说,中国的军训,现在大体上就是两种:

“一是对青少年进行带有政治教育式的军训,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党的领袖;第二是在军训中有大量体罚,中国实际上在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中就有这样比较普遍的体罚。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幅照片很感动,那是美国大学生的一张热情洋溢的笑脸,这是一张没有受过欺负的脸,中国的孩子没有这样幸福的笑脸。”

实际上,王军涛先生说,中国这种军训文化,不符合基本的人权和人道主义。


朱欣欣老师认为,培养孩子们的吃苦精神,更多应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能用很短的几个星期的军训来解决问题,现在军训完全成了形式。”

家庭对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也很重要,朱老师说:

“比如我小时候家里住楼上,要烧煤炉,隔一段时间就要买几百斤的煤球。我和我弟弟就用脸盆或者桶一点一点运上三楼,帮助父母分担家务。虽然很累,但家里的活一定要干,无形中就锻炼了一个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后来就学习帮助做饭擀面条蒸包子,所以家庭环境还是第一位的。”

而对于学校来说,就是发动学生、家长和各方面参与进来,朱老师说: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都搞统一,不允许创新。军训也是一样,为什么不能把它搞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形式呢?实际上,政府管得越少越出人才。”

朱老师说,中共有关军训的强制做法也令人联想到现在政审又重新回来:

“如果是政审的话,我也上不了大学,因为我父亲是黑五类、参加过国民党,再加上我爷爷也是国民党。这种历史的倒退不得人心,也搞不下去,这说明中国对文革、对四九年之后的前三十年,缺乏真正的反思和批判。”

朱欣欣老师说,应当让军训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通过形式多样的军训活动,让学生们锻炼身体、学到吃苦耐劳和互相合作这种团结的意识和精神,不能狭隘地用军训来驯化年轻人,让人们都成为乖乖的小绵羊或者机器一样,这样越搞越让年轻人反感,也起到了反作用。

那么其他国家有没有军训?又是如何进行军训的?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说,“其他国家也有军训”固然不能成为中国也要有军训的理由,但其他国家的“军训”如果与中国的军训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就更不可能为中国的军训制度背书。事实上,在我们熟知的国家中,除了朝鲜、越南、俄罗斯的军训和中国相似外,其他国家的“军训”与中国的军训大相径庭。最大的不同,不在于他们的军训内容更加实用,而在于他们的军训并不是强制的。当我们的媒体在渲染“英国哈里王子都参加军训”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英国平民家庭的孩子并没有接受军训的义务,他们有充分的权利去选择究竟在枪杆中还是笔尖下接受教育,实现价值。在微博上关于是否要取消军训的讨论中,有一个点赞数超过两千的评论:“你自己爱军训自己训去”。从这个角度看,这条评论却是“话糙理不糙”。

还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并不实行强制征兵,因此军训是作为服兵役的替代品出现。但中国高中生也需要参加军训,这种解释意味着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也有服兵役的义务,显然无法成立。实行强制征兵制度的国家往往有着强烈的国防需求,比如韩国、朝鲜、以色列,而中国不仅有着全世界最高的现役军人数量,更是设置了“裁军30万”的目标,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国家会面临兵源不足的问题以至于需要强制征兵。另外,军人与学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培养时各有侧重:军人侧重统一、纪律与服从,学生则需要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包容多样。而中国的军训实际上是将培养军人的价值观作为学生们的“开学第一课”,仿佛陷入了“不想当军人的学生不是好公民”的价值混乱之中。

对此,朱欣欣老师认为,如果真要军训的话,国外的办法值得借鉴:

“那就是在真正自愿的基础上,另外要有实用性,比如万一发生战争,如何对待空袭、学习射击等一些军事的训练,会对年轻人有帮助。所以军训不能搞花架子,就像老百姓所说,中国的军人就会齐步走、搞阅兵和表演式的东西,这也是中国从上到下多少年来形式主义的作风在军训上的反映。我希望中国有学校可以带头搞一套适合年轻人又有乐趣的军训项目,让学生们也来参与和设计,吸取国外的经验进行创新。”

请您收听节目并发表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妇幼论坛节目主持人梒青的推特 (TWITTER) 地址是:HANQING8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