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華盛頓手記:老康秉燭:王康最後的告白(4):思復堂遺詩問道 長空雁過影微茫
2020.07.14
王康最後的告白第四集。我是北明。這一集,只有一個問題。還是一個被認爲不成立的問題。好吧,我們來看看,是個什麼問題:
阿婆的詩對當代人有什麼意義 ?
答:(略)
阿婆是誰?是王康的姥姥,也就是外婆,她本名陳卓仙。“阿婆”這個稱呼是數年前在王康談論他的外婆及其詩的時候,我順嘴叫成的。陳卓仙清光緒丁亥年出生,祖籍四川宜賓。她是中國哲人、王康的舅舅唐君毅之母,民國時期《國民公報》主筆唐迪風之妻。王康的舅舅唐君毅是中國海外新儒家學說代表人物,20世紀中華人文精神的卓絕捍衛者,其《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爲中國再立人極,屬東西方哲學匯通遇合之作;後者阿婆的夫君唐迪風,是民國初年蜀中耿介慷慨文士,有《孟子大義》傳世。
阿婆陳卓仙天資聰穎,靈心善感,一生勞瘁,奔波道途,其慈祥愷悌遍及婿媳兒孫。她平時隨筆賦詩,所寫都是即事興感,俱道適往,着手成春,她的詩,閒情佳趣得李白之簡達;于山川風物之思,通陶淵明之意境;其仁心志義,有杜甫之悲憫性情;她的詩也有家國世道之嘆乃至世界宇宙之感,這類詩存有溫柔敦厚的至境。這個民國家庭主婦的詩,可謂見道又見心。陳卓仙女史曾與梁漱溟有書信往來,也是熊十力敬重的友人,更被佛學大師歐陽竟無稱爲“奇女子”。
阿婆一介普通婦女,平時膝下繞三子,裏外家事纏身,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她竟往來出入無白丁,口誦心唯都是詩。
我讀兩首,請您感受:如感時生活的:“今年更比去年窮,零米升升過一冬。搜篋已無衣可典,禦寒尚有酒盈盅。布衿似鐵知宵永,窗牅來風待曉融。又是一年逢歲暮,依然羈旅客江東。”
又如家國世道的:“世事何須叩彼蒼,長空過雁影微茫。衣冠文物思千古,敵國飛鳶噪夕陽。渡口無人舟自渡,黃花得雨色逾黃。精誠端信磨難滅,且聽漁歌出水鄉。”
再如哀心悲憫的:“六籍韜光賢達隱,萬方多難道途賒。孔顏樂處堪尋味,佛道禪通未敢誇。靈氣所鍾二程子,悲懷豈眷一中華。天心未忍斯文喪,宇宙原來是一家。”
阿婆的詩是民國人之古詩在當代最後的絕響。
中國古有“詩教”的傳統,雖然生逢離亂不斷,災禍連綿的上個世紀,相對於今天,陳卓仙的存在是民國時代故國文化底蘊之厚重的見證,更是那時中國“詩教”傳統的具體化表徵,就是在無人可以避免的日常瑣事中,體悟最高的道理並超越凡俗的事務。這是一種求道的方式,追尋真理的方式。在我看來,這種“詩教”,不是枯燥乾煸的磨滅人性的磨練,而是一種詩化人生:把酒神請到平庸的日子,讓意義賦予生活斑斕的色彩。
陳卓仙成詩近千首,她一生顛沛,隨手散失,所餘兩百首幸有其子唐君毅先生編輯爲《思復堂遺詩》在民國六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77年,中國大陸革自己文化之命的“文化大革命”時代,在薹灣學生書局印行。但是到了2016年,有大陸民間碧野學堂引刻出版,2018年再得大陸學者秦燕春箋註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舉凡近晚與王康有緣溝通或往來的友人,大都收到過王康饋贈的此書。
以上這就是本詩集這個問題的由來。我已經說得太多,我們現在回到王康的回答。看他究竟如何評價阿婆的詩的當代意義:
答:(略)
“詩不能拯救世界,但詩可以讓世界變得值得拯救。”這是的王康的外婆陳卓仙《思復堂遺詩》的箋註者、中國文化學者秦燕春女史,在首屆“屈原詩學獎”獲獎感言中的一句話。我對此深以爲然。問題是:如今這個徹底世俗化的社會,還有對詩的渴望和需要嗎?還記得精神和靈魂的存在嗎?這一集播出的王康在生命終端要回答的問題是:阿婆的詩對當代人有什麼意義 ? 在我的記憶中,自2005年“老康秉燭”開播以來,問題總有數百了,這是唯一一個被他否認的問題,不是否定性回答,是否定了問題本身。理由是:49之後的中國社會,喪失了道德主體感,喪失了的信仰、喪失了文明自覺意識,既不求道不問真理,也就如同“動物莊園”的行屍走肉了。這就是說:奧斯威辛之後即便詩人依然寫詩,人們,也就是動物莊園裏的動物們,已經忘記了詩爲何物,而不再需要詩了。
在我寫下這些句子的時候,七月的第十一個夜幕降臨,帶着來自中國的新冠病毒,載着數十個城市的街頭抗議與騷亂,在依然響起的禮炮聲中,這個國家,美國,度過了第二百四十四個獨立日。波托馬克河水沉着地流淌過這個國家的首都華盛頓市區,從前的世界“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如今的世界卻在晝夜之間捨去了太多的善意和智慧,忽略了太多的祝福和希望,揮霍了太多的愛和信任,消費了許多真誠的懺悔和祈禱。我的這個節目的嘉賓、勘破世俗世界美麗行頭的王康如果在世,他一定會有很多話要說。可惜我們只有從他離去的空白中,領悟上帝的旨意了。
這是自由亞洲電臺華盛頓手記專題,老康秉燭,王康最後的告白第四集。非常抱歉這一集我解說的過多,王康的回答太少。說的多,是爲了使您明白回答的重要與決絕。我是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