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文學對話 - 文學對作家的意義:自我救贖與自我完善(四)


2015.12.29
zy-ckd622.jpg 左圖:鄭義;右圖:陳奎德。(RFA)

自由亞洲電臺,華盛頓手記專題,圓桌文學對話。上一集這個節目,我們主要聽八十年代作知名作家孔捷生和當代知名作家野夫談他們當年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這兩位作家,前者因爲八九六四而流亡海外至今筆耕不停,如今也是香港影響很大的報紙蘋果日報的專欄作家,後者因爲八九六四而坐牢,出獄浪跡中國大陸,先是編書出版書謀生生,後放棄百萬欠款,寫散文回憶安身立命。這一次節目,北明再爲您介紹兩位作家,鄭義和陳奎德的寫作道路。鄭義是中國八十年代尋根派文學代表人物,以小說“楓”、“遠村”、“老井”着稱。鄭義自從處女座“楓”問世,已經走過了近四十年的文學道路,其中有一多半時間是在海外流亡中度過的。就如同上一集我們聽到的孔捷生一樣,如今鄭義的名字已經不被新一代文學愛好者所知,而他的文學道路在八九年流亡之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是什麼樣的變化?他的創作變成了什麼樣?我們就來聽聽他的自述。陳奎德先生是49以後中國大陸第一位哲學博士,他後來成了當年當局所謂“資產階級精神污染”的肇事者,遭到當局整肅。他之所以沒有成爲狹義的作家,而成爲今天的學者,在內心也有過一番較量和選擇,在聽完鄭義的自述之後,我們要了解陳奎德這位如今《縱覽中國的》主編,這位幾種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在中國學術界的推介者和繼承人,在年輕的時候是如何走上寫作這條道路的。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