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文学对话:文学的使命(一)


2015.05.18
beiming2.jpg 华盛顿手记节目主持人北明
Photo: RFA

《华盛顿手记》跟听众见面十八 年来涉猎广泛:小到个人命运,大到人类文化;深到国家历史,浅到实时新闻;长到八年抗战,短到流行病传播;轻松到总统的礼物,严肃到死囚的叹息;艺术到诗歌朗诵电影剪辑,政治到领袖演讲人权抗争,热闹到大型会议;清寂到个人独白……。不过这一次我们的话题与以往不同,这次我们的话题文学。文学这个话题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花前月下之醉(沉醉的醉),但如果您是华盛顿手记的老听众,您会知道,能走进《华盛顿手记》的话题不会无病呻吟。

本次讨论总共五位嘉宾,虽然人数不多,却有些重要特征:年龄上,他们分别是四零后和六零后,都是大陆当局建政的前30年出生的人;地域上,他们分别来自大陆和海外两地,目前生存在俨然不同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中;第三,他们都是用作品说话,并并因之对读者产生过或者依然产生着广泛深入的影响;第四,他们都是中国现行制度异见者,也都是中国现存制度不欢迎甚至打压的人;第五,不论他们之间经历、个性、主张有多少不同,他们都属于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谱系和中国民间传承历史的主流正脉,这也是为什麽你将不会在当代官方的文学史中看到对他们的记载。依照第一轮发言的顺序,他们是:当代作家野夫、八十年代知名作家的孔捷生、八十年代知名作家郑义、当代民间思想家王康、当代知名学者陈奎德。

文学的使命第一集发言作家简介:
野夫(1962年-)『几千年下来,那个时代伟大的文学没有使命呢!』,中国土家族人,当代知名作家。八十年代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组建湖北省「后现代诗人沙龙」,出版诗集《狼之夜哭》。作为一名谋职的警察,1989年他因不愿与当局为伍愤然退出所在警界,后因参与掩护民运人员被人检举而被捕入狱判刑。出狱后逐渐转向写作。九十年代以来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论文、剧本等约一百多万字。野夫作品在海峡两岸广受欢迎,2006年获「第三代诗人回顾展」之「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2009当代汉语贡献奖」,2010年1月其代表作《江上的母亲》获「2010台北国际书展非小说类大奖」。野夫不仅从事文学写作,也极为关注中国现实,长期深入定点进行中国农村调查,并有相关调查报告出版,野夫长期不懈组织并参与中国灾祸救助工作,在中国民间享有难得的个人信誉。野夫的作品由于内容真实生动和文笔老道典雅,网络读者好评如潮,他是非官方的畅销文字作家。但是2015年他的书被中国宣传部明令下架,并被禁止出版。

孔捷生(1952年-)『文学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因而文学是否有使命,取决于和个人的胸怀和境界』,中国广东人,八十年代着名作家,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国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八十年代代表作有小说:在小河那边,大林莽。孔捷生是1989年六月天安门民主运动遭血腥屠杀的中国两位作家见证人之一,八九六四后遭通缉。流亡美国,一度是“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成员,此后长期以来是香港《苹果日报》专栏作家。近年来出版有小说集《龙舟与剑》,八九六四纪实文字《血路》,以及《孔捷生杂文》选,也发表了诸多针对中国现实发端于心的旧体诗词。

郑义(1947年3月10日-)『文学高于政治。意义比使命更全面,而文学的意义是无法迴避的』,中国重庆人,八十年代着名作家;被认为是中国解禁时期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枫》、《远村》、《老井》,他自己改编成电影的《老井》获日本国际电影、嘎纳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金奖,被誉为“中国大陆电影走向世界的开端”,他也是山西大型文学刊物《黄河》创办人,曾任任山西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电影百花奖评委。因参与中国八九面中国民主运动遭通缉,地下逃亡三年,后流亡美国。曾是美国“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成员,后任中国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大陆逃亡期间期间写作了中国现实政治批判着述《红色纪念碑》,个人传记文字《历史的一部分》,海外流亡期间出版中国生态报告《中国之毁灭》,  长篇小说《神树》,以及大量纪实和散文。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