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小百科:金融風險管理
2019.03.15
聽衆朋友,歡迎來到財經小百科的天地,這裏我們爲您拆解財經術語和經濟理論,以白話方式重新呈現。
金融風險管理是一個時髦的詞彙,在金融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上自國家領導人,下到企業業主、個體投資人,都必須重視金融風險並予以妥善管控。今天我們一起來透視一下金融風險的內涵。
首先,所謂風險就是指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金融風險管理是風險管理的一個領域,也就是任何盈利或非盈利僅夠控制風險和回報之間的得失。金融風險可能來自內部的經營項目,比如未來收益,也可能來自外部大環境,比如市場週期、利率變動、政策調整等。良好的金融風險管理有助於降低決策錯誤幾率,避免損失,相對地提高投資的回報。
風險一詞對很多人而言,是一個負面的表述,經常跟損失聯想在一起。然而在金融界,有風險並不見得一定是件壞事。因爲風險和回報是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高風險經常就帶來高回報,而低風險也意味着回報率相對較低。風險是可以用量化的,通常使用統計學的標準差來衡量。所謂標準誤差是指統計分佈曲線與中間值的差距。除此以外,投資人可能更需要了解潛在的虧損,這時候就要使用風險價值法VAR,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內,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組合在未來資產價格波動下所面臨的最大損失額。
爲什麼要進行金融風險管理?早期的金融理論認爲,金融風險管理是沒有必要的,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米勒和莫迪利亞尼就指出,在一個完美的市場中,對沖或套期保值等金融操作手段並不能影響一個公司的價值。因爲即使在短期內出現小幅度波動,但從長期來講,經濟運行會沿着一個均衡的狀態移動,所以爲防範短期金融風險而進行風險管理只是一種浪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金融市場並非完美,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各種各樣的稅收,稅收會影響公司的價值。其次,現實市場中存在交易成本,最後,金融參與者是不可能獲取完全信息的。因此,對金融風險進行管理是相當有必要的。
近年來,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在金融和實業界取得巨大成功,然而,主流金融學中佔統治地位的理論基石卻是“有效市場假說”,亦即投資者都是完全理性的,他們追求在一定風險下的最大收益。然而,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卻出現一些無法用傳統的“有效市場假說”來解釋的現象。比如:股市的“週末效應”和“一月效應”。因此,爲解釋金融市場異常現象的種種不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興起了所謂的“新金融學”的研究。主要是以心理學爲基礎的行爲金融學,和輔以社會學等其他觀點,來解釋那些無法被傳統裏理論解釋的種種異常現象。而經濟物理學則是將物理學理論方法和模型,應用到經濟學和金融學上的一門新興學問。
新金融學研究主要針對金融風險的測度問題。因爲一旦金融風險暴露的大小測度出現偏差,那麼下一步針對風險暴露所進行的風險管理可能就會失效,因此風險測度問題在整個金融風險活動中居於核心地位。
好,以上就是金融風險管理的介紹,謝謝您收聽財經小百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