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小百科:商誉


2019.03.22
e52821ce65ae45f3b57b1653fa77cb13.jpg 商誉。(Public Domain)

听众朋友好,欢迎来到财经小百科的天地,这里我们为您拆解财经术语和经济理论,以白话方式重新呈现。

2019年初,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亏公告,从背后原因来看,大幅计提商誉成为业绩亏损的一大原因。一时之间商誉问题成为关注焦点。本期的财经小百科就带您一起探讨商誉的意涵。

商誉是指企业的隐形实力,能够在未来期间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愿意给付超出并购企业账面价值的溢价。而这额外的成本,在并购完后,列在资产负债表的“商誉”一栏。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期,是商业上的一个词汇,如“商誉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有利条件”。到了19世纪末,开始被学术界尤其是会计学界广为关注和广泛讨论。这时商誉的概念演变成为“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20世纪初,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组织日益复杂,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企业的优势不仅在于和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还要在内部管理、生产组织、销售环节等各方面努力,取得优势,从而获得额外利润。此时,商誉是“导致超额盈利的一切因素”。这一派人士认为,大企业利润分成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是经营有形资产而来的,超额利润是由无形资源、尤其是商誉带来的。

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也就是企业合并时,商誉才可以入账。自创的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支出导致有商誉的产生,但也只能确认为费用。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发生地与商誉的收益期之间的关系。根据会计稳健性原则,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2006年中国出台新会计准则,结合中国国情,对商誉会计有了一些新规定:将非统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购买日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净额的差价,定义为“商誉”。

商誉形成的原因很多,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形成商誉的因素归纳出成以下几点:

 

  1. 短期现金流量的增加,包括筹资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的减少、避免交易成本,以及税务优惠。
  2. 稳定性,包括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无重大经营波动,和政府关系良好。
  3. 人力因素,包括管理才能,良好劳资关系,精良的培训计划,组织结构,良好的公关。
  4. 排他性,包括品牌和独占权。

 

在中国,上市公司每一个季度要披露业绩预告,业绩亏损公司,会密集传来暴雷声,其中以商誉地雷炸得最为响亮。商誉暴雷过后,这些公司并不能立即恢复元气。主要是因为商誉额度过大,而将来还必须计提。财经评论人皮海洲表示,(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都是高溢价收购,这种高溢价收购都是不正常的,其中存在利益输送,有的甚至是高价收购资产垃圾。这样的商誉出现爆炸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好,以上就是商誉的介绍。谢谢您收听财经小百科。下次节目再会!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