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小百科:商譽
2019.03.22
聽衆朋友好,歡迎來到財經小百科的天地,這裏我們爲您拆解財經術語和經濟理論,以白話方式重新呈現。
2019年初,多家上市公司發佈業績預虧公告,從背後原因來看,大幅計提商譽成爲業績虧損的一大原因。一時之間商譽問題成爲關注焦點。本期的財經小百科就帶您一起探討商譽的意涵。
商譽是指企業的隱形實力,能夠在未來期間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在企業合併時,它是購買企業願意給付超出併購企業賬面價值的溢價。而這額外的成本,在併購完後,列在資產負債表的“商譽”一欄。
商譽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期,是商業上的一個詞彙,如“商譽是企業經營活動中所取得的有利條件”。到了19世紀末,開始被學術界尤其是會計學界廣爲關注和廣泛討論。這時商譽的概念演變成爲“業主與顧客之間的友好關係”。20世紀初,隨着經濟發展、企業組織日益複雜,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企業的優勢不僅在於和顧客之間的友好關係,還要在內部管理、生產組織、銷售環節等各方面努力,取得優勢,從而獲得額外利潤。此時,商譽是“導致超額盈利的一切因素”。這一派人士認爲,大企業利潤分成正常利潤和超額利潤。正常利潤是經營有形資產而來的,超額利潤是由無形資源、尤其是商譽帶來的。
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只有外購、也就是企業合併時,商譽纔可以入賬。自創的商譽不能入賬,即使有支出導致有商譽的產生,但也只能確認爲費用。理由在於,無法確定哪筆支出發生地與商譽的收益期之間的關係。根據會計穩健性原則,這些支出均作爲費用處理。
2006年中國出臺新會計準則,結合中國國情,對商譽會計有了一些新規定:將非統一控制下企業合併中購買方在購買日合併成本大於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公允價值淨額的差價,定義爲“商譽”。
商譽形成的原因很多,經過大量實證研究,發現企業形成商譽的因素歸納出成以下幾點:
- 短期現金流量的增加,包括籌資成本、存貨持有成本的減少、避免交易成本,以及稅務優惠。
- 穩定性,包括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無重大經營波動,和政府關係良好。
- 人力因素,包括管理才能,良好勞資關係,精良的培訓計劃,組織結構,良好的公關。
- 排他性,包括品牌和獨佔權。
在中國,上市公司每一個季度要披露業績預告,業績虧損公司,會密集傳來暴雷聲,其中以商譽地雷炸得最爲響亮。商譽暴雷過後,這些公司並不能立即恢復元氣。主要是因爲商譽額度過大,而將來還必須計提。財經評論人皮海洲表示,(中國)上市公司的收購都是高溢價收購,這種高溢價收購都是不正常的,其中存在利益輸送,有的甚至是高價收購資產垃圾。這樣的商譽出現爆炸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好,以上就是商譽的介紹。謝謝您收聽財經小百科。下次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