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財經小百科:馬太效應
2019.05.03
聽衆朋友好,歡迎來到財經小百科的天地裏,這裏我們爲您拆解財經術語和經濟理論,以白話方式重新呈現。
財富兩極分化的當今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種富者更富,窮者更窮,贏者通喫的現象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那就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首先是被用在社會心理現象,後來才被經濟學界所借用。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即“相對於名氣不大的研究人員,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便兩者的成就是類似的。”又或是,一個獎項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是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研究生所完成的。
馬太效應來自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個寓言。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各一錠銀子,吩咐說,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經賺了10 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堡。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我拿那一錠銀子,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五座城堡。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銀子,我怕丟失,一直用手巾包着,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第三個僕人將那一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虧損的,就連他僅有的,也要讓他失去。凡是充盈的,還要加持他,讓他多多益善。”
馬太效應在社會發展中廣泛存在。以經濟領域爲例,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也就是當發達地區的資本報酬發生遞減時候,資本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最終導致兩個地區的發展速度趨同。而另一種觀點則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卻出現另一個結果,也就是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比如人才危機是一個現象。佔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對人才越有吸引力 。又比如,落後地區的資源會廉價地流往發達地區,而落後地區的制度又通常不如發達地區合理,於是循環往復,地區差異越來越大。
股市也存在馬太效應 。股市資金的增加表現爲需求的擴張,股票的增加反映出的是供給的擴張。同普通商品一樣,在同一價格變動下,股市的需求與供給呈逆向、不對稱變動。與普通商品相反,股市價格機制對需求和供給都具有一種正向的反饋性的激勵功能,從而強化着供給與需求的變動趨勢,從而達到供需不平衡關係。
由於馬太效應,股價的超漲超跌是股市內在運作的結果,也是常規。股市必有投機,必然超常動盪,因而股市永遠是一個博取價差的場所。這就造成,在股市狂潮中,最賺錢的總是莊家,最賠錢的總是散戶。於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衆的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羣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差距。另外,由於富人通常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遇,而窮人因爲經濟原因,比較缺乏發展機遇,這也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
對政府而言,如何在經濟發展中,避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馬太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課題。
好,以上就是有關馬太效應的介紹。謝謝您收聽財經小百科。下次節目,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