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战略觉醒

2021.04.15
专栏 | 军事无禁区:战略觉醒 美国国会战略觉醒,对中国威胁凝聚高度共识。
(house.gov)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从3月底到4月初,美台关系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出现近乎准外交和准军事关系。北京最不愿看到的形势,开始逐步浮出台面。

交往准则

4月9日美国国务院公布新的对台交往准则,美台官员交流解禁,双橡园不再是禁区。(维基百科)
4月9日美国国务院公布新的对台交往准则,美台官员交流解禁,双橡园不再是禁区。(维基百科)


4月9日,美国国务院公布新的对台交往准则,允许美台官员前往对方的政府机构拜访与商谈公事,美方官员也可以前往台湾驻美代表处与台湾官员会晤,以此鼓励美国政府与台湾接触,反映美国深化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

美国国务院重申,美方奉行自己的”一个中国”政策,以《台湾关系法》、《三个联合公报》和对台《六项保证》为指导。法律界人士都知道,《台湾关系法》由美国国会通过,是对总统有约束力的法律,而《三个联合公报》只是政策声明,不是条约。谁更具法律效力,不辩自明。

在当前美中大国竞争的敏感时刻,美国国务院公布新的对台交往准则,表面上是增进交往,实质上是一项预防性战略部署。双方向准外交关系跨出制度化的一步,有助于推动今后美台两国更紧密的合作。今后美国政府前高官访台,更不成问题。

3月25日,美台双方签署成立海巡工作小组(CGWG)备忘录,为强化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及台湾海巡署的合作广开大门。双方合作以海上执法、保护海洋资源和海上联合搜救等非传统性安全为主。但也隐含准军事合作的可能。

海巡合作

美台签署海巡合作备忘录,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将可来台协作值勤。(AP)
美台签署海巡合作备忘录,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将可来台协作值勤。(AP)


美国海岸警卫队平时直属国土安全部,战时或紧急情况下由美国海军指挥;台湾海巡署平时隶属于海洋委员会,战时纳入作战序列。两者随时能够平战转换。近年美国海岸警卫队开始投向印太地区,频繁进入南海,为中国可能发动的海上灰色冲突(准军事行动)做出提前部署。在台海周边地区包括东海,更需要作出相应准备,以应对今年2月中国开始施行《海警法》可能带来的海上扩张,而这部分需要美日台三方的通力合作。目前美台率先踏出第一步。

根据美国国会通过《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指出,美方应支持台湾维持自我防卫力量,其中一项是推动美台之间的军事训练及演习。这个呼声提出多年,至今并未落实。如今美台签署的海巡合作备忘录,合作内容虽不及军事演训,但可以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储备一些必要的联防机制。一旦形势所需,可以较快的进入状况。这是美国拜登(Joseph Biden)政府与台湾签署的第一份备忘录,不能排除还有后续的可能。

若把时间回溯到去年年底的美台军售,更是让人意想不到。美国不仅对台出售多项射程达300公里的远距精准打击武器,能够对海峡当面实施源头打击,还破天荒出售4架在空时间长达40小时的MQ-9B大型高空监视侦察无人机。

联合监侦

表面上,这是一项军售,却有进一步提升美台战略合作的深层内涵。目前美台两国没有邦交,没有协防条约,更没有联合作战机制。两岸一旦冲突,美国有应急措施,但属于美国单方面作为。有了MQ-9B无人机,情况将大为改观。该无人机本身就是一个整合式的信息平台,台湾采用与美国相同的高尖端系统装备,能与美方互通信息,有潜力建立一个与美方步调一致的指挥、管制、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C4ISR)的协作机制。

目前美国正在建构”四方安全对话”(Quad)安全机制,日本、澳洲和印度都考虑引进MQ-9B无人机。一旦筹建完成,将可组成四方联合监侦体系,对中国形成多方向的监侦包围圈,台湾位于中国的最前沿,监侦效益最大,有可能被邀请加入”四方安全对话”的联合监侦体系。也许有人认为,八字还没一撇,我想的太远了。俗话说:”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美台关系走到今天,5年前有谁想到?是什么原因造成?所谓形势比人强。这个形势发自美国的战略觉醒,表现在美中的大国竞争。

战略觉醒

中美没有战略互信,将强化管控风险。图为4月4日美国马斯廷号导弹驱逐舰在菲律宾海监视中国辽宁舰航母。(视频截图)
中美没有战略互信,将强化管控风险。图为4月4日美国马斯廷号导弹驱逐舰在菲律宾海监视中国辽宁舰航母。(视频截图)


所谓美国的”战略觉醒”,是指美国政府、国会与民间对潜在敌人或是竞争对手的认知从误判回升到高度警觉,而决定采取一致的应对行动,挽回美国的领导地位。在美国历史上,很少出现类似的战略觉醒。大多时候,美国一开始就能分辨敌友,只是延迟出手。对中国看走眼是少有的例外。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崛起。当时美国政府决策者认为,美国与崛起的中国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既可取又可行。期待中国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尊重国际法规和协议,并且相信美中两国可以在亚洲的关键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进而鼓励美中两国在主要国际问题上开展合作。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在2012年3月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合作撰写一份名为《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的报告中指出,当时美国官方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都起到重要作用,她逐渐壮大的实力不会削弱或损害美国的利益。即使美国决策者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仍然保持相对乐观态度,并且在政策上努力确保这种乐观能成为现实。

当然,美国决策者也很清楚,一旦事与愿违,美方必须具备应对能力。但是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促成中国按照美方所希望的方式行事,政府内部存在争辩,没有形成结论。回顾历史,美国的对华政策长年围绕在围堵(containment)、交往(engagement)或围堵加上交往(congagement)的政策上打转,期间还出现主张调整美国自己以适应中国崛起的调适派(the accommodation school)。

不论哪一派,美国历届政府都没有形成强而有力的对华政策。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虽推动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rebalance to Asia)战略,却显得有气无力。直到2017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上台,重新审查过去20年的对华政策,确信中国一直以低于战争门坎和举国体制方式,侵蚀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并且寻求在印太地区取代美国,重建地区秩序。把中国视为最具挑战的战略对手,在美国朝野两党形成高度共识。

战略互疑

拜登政府上台后,对中国的认知与定位,以及采取的对策虽有别于前任政府。但对中国威胁所产生的战略觉醒未减反增,对中国的制裁压力逐次增强,把中国视为当今世界唯一有潜力结合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持续挑战稳定和开放国际社会的竞争者,并且把美中大国竞争的本质,提升到民主与独裁制度之争。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2月对2,500多名美国人进行一项调查显示,3年前受访者对中国持”冷淡”看法有46%,今天上升到67%;3年前受访者对中国持”热情”的比例有21%,如今剩下11%。这些数据,正在加大美国民间对中国威胁的战略觉醒。美国的战略觉醒越高,对中国的战略压制就越大。

战略互信是美中关系发展的首要因素。很不幸,中国对美国的不信任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就开始存在并且延续至今。王缉思说,中国人民始终坚信美国怀有阴险图谋,策划推翻共产党领导,对中国发动”和平演变战略”。王缉思日前回想起2012年与李侃如合作撰写的报告,动机是想增进两国沟通,减少战略相互猜疑。如今,历经9年,他遗憾地看到,中美两国的战略互疑不但未减,反而加深。

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根深蒂固。当中国国力越强,疑虑越深,在习近平身上表露无遗。他曾多次提到3个”前所未有”:就是目前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以及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他说:这条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

管控风险

习近平还具体指出,美国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南海以”维护航行自由”之名对中国施压,派军舰飞机进入南沙岛礁附近海空域活动,增强在中国周边地区部署,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都是明里暗里加紧对中国发展进行战略围堵与遏制。

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国威胁的认知,主要来自实际交往后的总体判断,经过一段漫长的认知过程,政府内部还出现分歧,直到今天才趋于一致,但不代表没有转变的可能。反观中国对美国威胁的认知,更多来自根深蒂固的历史情结,不太受客观形势的影响。不是没有转变的可能,但概率较低。

在没有战略互信的前提下,今后美中大国竞争将以战略平衡为手段,着重管控风险,留有合作空间。可能在冷战与热战之间,走出一条历史没有走过的共存道路。随着各自国内的发展变化,最终决定彼此国力的消长。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