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下一场战争

2021.05.06
专栏 | 军事无禁区:下一场战争 美国防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发表演说指出,美国打下一场重大战争的方式将与上一场战争大不相同。
(U.S. Navy)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是一名军龄长达41年的退伍老兵,官拜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最近他有感而发指出:美国打下一场重大战争的方式将与上一场战争大不相同。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感触,应该也是和他同一时代美国高级指挥官的普遍看法。

大国强权

过去20多年,美国参与的战争以反恐为主,对手是区域性的武装力量,美军作战行动自由,主要战斗2个月内完成,很快取得辉煌战果。今后的情况则不同,对手是大国强权,面对训练有素的正规军,美军作战行动受限,主要战斗时间难以评估,随时存在被击败的风险。加上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未来战争将出现新的面貌。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交接典礼4月30日在夏威夷珍珠港的联合基地举行。由海军上将阿奎利诺(John Aquilino)接替戴维森(Philip Davidson)出任新的印太司令。就在当天,同一地点的另一个场合,奥斯汀发表任内第一场重要演说,阐述他对下一场战争的看法。这不是他个人之见,而是美军今后应对大国强权的基本思路。

奥斯汀在演说中没有点名中国和俄罗斯,但是他的内容都指向大国强权。他说,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美国面对的安全形势发生重大改变,威胁来自空中、陆地和海洋,也涵盖太空与网络空间。这意味美国需要新的能力,需要透过各联合作战司令部、军种和部门的共同努力来面对新局。能够从五度空间威胁美国安全的国家,除了中国和俄罗斯,很难找出第三者。

今后美国该怎么做呢?

古巴危机

1962年古巴危机,肯尼迪总统(John Kennedy,图右)以威慑逼退苏联撤出古巴。(AP)
1962年古巴危机,肯尼迪总统(John Kennedy,图右)以威慑逼退苏联撤出古巴。(AP)

奥斯汀强调,美国国防的基石仍然以威慑(deterrence)为主。他引用肯尼迪总统(John Kennedy)1961年1月就职演说的一句名言:“只有当我们毫无疑问地拥有足够武力时,我们才能毫无疑问地确信永远不会使用这些武力。”1962年发生古巴危机,由于肯尼迪有决心、有力量,对古巴进行封锁,并且扬言若美国遭到攻击将采取严厉报复,最后逼退苏联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化解这场可能引爆核战的危机。

数据显示,当时肯尼迪总统没有采用军方强硬派的意见,以空袭警告苏联,必要时派兵登陆攻占古巴,而是以外交为主,军事为辅,软硬兼施,促成美苏谈判而化解危机。此后,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建立热线。

危机发生前,美苏两国核弹头的总量对比是27,000个:3,600个,相差7.5倍,其中战略核弹头是5,000:300,相差16倍。另外,美苏两国可从本土打到对方的洲际导弹(载具)对比为200:50,相差4倍。在在显示美国地面的核力量具有明显优势。

在海上核力量方面,危机前美国刚成军5艘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能从水下发射约2,000公里中程弹道导弹,可以从北冰洋和日本海对苏联本土发动核打击,而苏联当时并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

在此条件下,肯尼迪总统握有充分的核力量,使苏联不敢轻举妄动,达到威慑效果。即便如此,肯尼迪仍以外交为主,并未急于动用武力。因为他看到危机一旦升级失控,双方大打出手使用核武,最终两败俱伤,都是输家。奥斯汀此刻重提肯尼迪的警示之语,已然表露拜登(Joseph Biden)政府的威慑战略带有深刻的肯尼迪色彩。正巧他们也都是民主党。

整合性威慑

以边缘计算创建一支网络化部队是美军趋势。图为美国陆军物联网战力演示图。(U.S. Army)
以边缘计算创建一支网络化部队是美军趋势。图为美国陆军物联网战力演示图。(U.S. Army)

奥斯汀说,纵观美国历史,威慑给美国的潜在敌人留下一个强烈印象:”侵略的代价和风险远远超过想要得到的利益。”而且侵略是愚蠢之举。而今威慑的原则仍然发出回响。

然而,历史总在前进变化之中,美国的威慑战略虽然行之有效,但也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当前与未来的需要。因此,奥斯汀提出一个新的威慑概念,称之为”整合性的威慑”(integrated deterrence)。

所谓”整合性的威慑”,是指美国面对大国强权的威胁,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创新与合作。尤其是中国,她是世界唯一有潜力结合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持续挑战稳定和开放的国际社会的竞争者。美国的威慑力量若不整合,不足以吓阻中国的威胁。

如拜登总统所言:外交是第一位,武力是最后手段。奥斯汀指出,国防部将起到杠杆作用支持国务院防止冲突发生,扑灭星星之火总比扑灭熊熊烈火来得更加容易。威慑的目的是防止战争发生,如果不能阻止,美国将面对一场新的战争。美国需要做好准备,果断取胜。当然,这并不容易。

奥斯汀在演说中强调,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因此需要以网络方式把技术、作战理念和能力正确整合起来,使威慑更加可靠、灵活、令人生畏,使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美国需要创造自己的优势,为对手制造困境。这些优势包括发展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和其他尖端科技,运用人工智能(AI),可以帮助美国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决策。

奥斯汀还特别提到发展”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概念所带来的巨大潜力。这是一种分布式的运算架构,可以把应用程序和数据的运算,由网络中心节点,转到网络的边缘节点来处理,也就是更接近终端用户,加快巨量信息的处理与传送速度,减少延迟,比云计算更加便捷有效,而且边缘计算技术还可以实现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内的更多创新。

这些艰涩难懂的新兴科技,很难用浅显的词汇来表达。奥斯汀用一个大海捞针的比喻说,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可以收集、处理巨量信息,能够实时共享准确的数据,就像在大海中找的1根针,也可以在10个大海中找到10根针,并且能使所有作战平台都能共享大海中这些针的位置。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意味着美国今后的威慑概念必须超越不同部门,如核威摄、太空与网络领域的威慑,不能各行其是,而需要通盘合作。

全政府模式

美国的”整合性威慑”强调与盟友紧密合作。图为美国与盟友举行“全球哨兵2019”太空态势感知演习现场。(U.S. Air Force)
美国的”整合性威慑”强调与盟友紧密合作。图为美国与盟友举行“全球哨兵2019”太空态势感知演习现场。(U.S. Air Force)

奥斯汀表示,真正强大的威慑不在于个别军种或特定的主战平台,而在于跨部门的力量整合之上。美国必须让对手知道,美国不但可以面对某个领域的威胁,更可以在许多其他领域做出有效响应。比如在太空,整合性威慑可以确保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遭到对手利用导弹、网络或天基武器攻击时,仍能保持运作。在数百英里外若发生海上安全事件,美国可以运用网络手段处理应对。

所谓”整合性的威慑”,和美国以往的威慑大不相同,与拜登总统强调的全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合作模式相呼应。就军方而言,今后的威慑是跨战区、跨军种的相互协调,是一种直接反射,而不是例外或事后的想法,而且要进一步强化与印太地区的盟友与伙伴密切合作,维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促进共同发展。

奥斯汀说,盟友是威慑力量的倍增器,是美国的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战略优势,美国从不认为这种优势理所当然,而需要努力经营。因此他上任后不久,3月份一口气出访日本、韩国和印度,目的是促成对抗中国的”可靠威慑力量”。6月初,他将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年度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增强与盟友和伙伴之间的关系。

太平洋威慑计划

在具体作为方面,美国国会通过的《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启动一项新的 “太平洋威慑计划”(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提出5项优先开展的工作,包括:加强美国军事力量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改善后勤和维护能力以及对装备、弹药、燃料等物资的前置部署;开展美国联合战力的演习、训练、试验和创新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美军的反应能力和弹性;建构盟友和伙伴在防御和安全上的能力与合作。

这项计划公布后,美国一些国会议员表示,它的目的是要告诉北京:你们在军事上不可能赢,所以连试都不要去试。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国际防务高级研究员何天睦(Timothy Heath)认为,“太平洋威慑计划”的重要性,在于美国转变对中国的威慑方式和军事部署,投入新的装备和能力建设,保持弹性灵活,增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包括减少美军后勤的薄弱环节,确保前沿基地安全,改善作战观念,使美军与盟友更有效地并肩作战。

目前看来,拜登政府采取的威慑战略并未偏离“太平洋威慑计划”的内容,而且在改善与台湾的关系上,做得尤其突出而有成效,从法律层面、人员交往到对台军售,都承接并且超出美国历届政府。这完全符合拜登政府对维护台海安全的承诺,也是对确保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出积极性的示范。

有些人预测,美国的下一场战争很可能在台海发生。如果美国”整合性的威慑”推展到位,也许最危险的地方,也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