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认知战

0:00 / 0:00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来介绍一个新的战争形态与作战样式:”认知战”。

操弄疫情

中国媒体讥讽台美关系是假友谊。图为今年6月美国捐赠250万剂疫苗运抵台湾。美国在台协会处长郦英杰(图左)和台湾卫福部长陈时中(图右)亲临接机。(视频截图)
中国媒体讥讽台美关系是假友谊。图为今年6月美国捐赠250万剂疫苗运抵台湾。美国在台协会处长郦英杰(图左)和台湾卫福部长陈时中(图右)亲临接机。(视频截图)

认知战以影响对方心理意志及改变思维为目标,场域不受时空限制。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认知战,但是手段简单,辐射力有限。进入网络时代,认知战以新的技术,为战争形态与作战样式注入新的动力。现代战争广为使用,台海之间尤显突出。

今年5月中旬起,台湾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升级,台湾面对两场战争,一面是防疫,另一面是应对中国的认知战。国台办发言人5月底指出,台湾一些政党、团体、人士和一些县市,多次呼吁引进中国疫苗。但是民进党政府”心魔作祟”,置台湾民众生命安危于不顾,对大陆疫苗输入台湾设置政治障碍。

消息发出,中国官媒利用网络媒体群起响应,并把战火延烧到台美关系和台日关系。指出”台湾当局花大把钞票向美国买武器”、”可以救命的疫苗却是一剂也没有”。因此台美关系脆弱、是”假友谊”。当日本政府提出捐赠疫苗时,中国官媒又说:这批疫苗是”日本不要”、”有疑虑”的。台湾政府接受日本疫苗,就是”以疫谋独”(以疫情谋求独立)。

台湾是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蓝绿立场分明,媒体各有所属。一把疫情大火,台湾社会再次撕裂对立。一群由台湾媒体工作者、社会科学与资料科学学者和社会运动者所组成的民间团体”IORG”(Information Operations Research Group)指出,5月的疫情风暴,疫苗成为中国信息操弄及外交武器。

认知战路径

IORG是台湾民间跨领域的研究团队,2019年以反制中国对台信息操弄为初衷而成立,它以公开信息、科学方法和在地连结,推出中国对台”信息操弄”、”政治宣传”、”人际渗透”和”经济影响力作战”等多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是长久来中国为并吞台湾所使用的重要手段。

根据台湾科技部传播调查数据库的数据显示,79.6%的台湾民众以脸书(Facebook)为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其次是优兔(YouTube)视频网站占72.6%,这是中国对台公开信息操弄的重要战场。除此,台湾民众98.5%以 LINE为最常使用的实时通讯软件,其次是脸书实时通(Facebook Messenger)占48.2%,这是中国对台非公开信息操弄的重要战场。IORG以这些网络平台的资料搜集、内容分析、行为分析和田野调查为优先,并且找到”从微博到脸书”是中国对台发动认知战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该研究团队的共同主持人游知澔说:他们的研究报告”不是要让大家猎巫、指责中共同路人”,而是为了促进台湾公民社会对中国信息操弄的理解,提升防卫意识,进一步促成台湾民主社会的团结。

多年来学术界研究中国对台认知战,大多偏向学理探讨,缺乏大量数据实务性分析。对于中国对台信息操弄的路径如何展开?其中的指挥链如何运作分工?一直是雾里看花,缺乏说服力。IORG的研究报告,可以说提供有力的线索,初步解开一些中国对台认知战的迷雾。

三战

中国的认知战源自江泽民的”三战”。(维基百科)
中国的认知战源自江泽民的”三战”。(维基百科)

中国对认知战的理解有一个演进过程。2003年初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江泽民看到战争形态发生变化,指示军队要开展”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并且把这3种作战样式摆到重要位置。这是共军”三战”的起源。”三战”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重迭交叉,相互联系。就本质而言,”三战”就是政治作战,核心是心理战,其目的是改变敌方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

江泽民还说:解决台湾问题要”文攻武备”,由此”三战”等概念相继出现在共军的文件和学术文章当中,进而首次写入2003年12月新修订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成为战时政治工作新的战法和作战指导。这时还未提出认知战,但与心理战的目的相通,强调作为战时而非平时的政治工作。

若干年后,共军开始意识到战争已经不限于物质领域,而向认知领域和社会领域深入扩展,”三战”成为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有机组成部分。再过几年,共军提出”认知域作战”,把人的意志、信念、思维、心理作为作战对象,并且分为两个层次。

战略上,以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实力为载体,以丑化、激化、分化敌方的信息为”武器弹药”,进而孤立、震慑、扰乱和瓦解敌方。战术上,以传单、广播、电视信号、网络平台为载体,以恐吓、利诱、劝降等信息为”武器弹药”,进而打破敌人心防。

非军事力量

然而这些都是纯军事力量。共军进一步认为,认知域作战的最大变化是,促进更多的非军事力量融入战争,通过非军事领域实施认知作战,包括引进更多的网络、心理、宗教、法律、语言、技术等不同类型的非军事力量,最终达到战争目的。据俄罗斯估计,在乌克兰危机中,俄方投入的非军事力量和纯军事力量的比例为4:1,说明非军事力量在危机或战争中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使得军事领域与非军事领域的一体化作战更为明显。

换言之,平时做好认知战的准备,不但有利于战时军事行动的开展,更有可能在战前扮演关键作用,提前瓦解敌方民心士气,达到不战或小战而屈人之兵。这正是中国对台攻略的设想。

台湾国防部在2021年版《四年期国防总检讨》(QDR)中指出,中共对台认知战延续”三战”及”入岛、入户、入脑、入心”的统战工作,结合现代媒体传播与网络黑客入侵,企图控制舆论走向,误导视听,破坏民众对国家的信心。”现阶段着重以网络社群媒体为平台,散步及操作假信息,具有大量迅速产生、多元管道传播、逼真细腻包装、真伪夹杂混淆等特点。”

5月的疫情风暴,疫苗成为中国信息操弄及外交武器。仅仅是众多案例之一。

去年10月,IORG研究团队公布一份146页的《中国对台信息操弄及人际渗透研析》期中报告,指出中国发动对台信息操弄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能否影响台湾主流媒体或政论节目的协力传播,而中国是否直接或间接影响台湾媒体和政论节目的报导和议题讨论的方向,还无法证实。

在地协力者

台湾立法院通过《反渗透法》,对抗中国渗透。(蔡英文总统脸书)
台湾立法院通过《反渗透法》,对抗中国渗透。(蔡英文总统脸书)

不过,英国《金融时报》和《路透社》2019年夏季曾有报导,国台办直接向台湾某媒体集团下达指示,吹捧特定参选人,并且披露中国政府出资收买几家台湾媒体,以新闻包装中国政府为其宣传。

期中报告指出,”在地协力者”是中国信息操弄成功的关键因素。虽然他们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尙待进一步厘淸。但从客观事实来看,”在地协力者”的行为显然有助于信息操弄内容的传播。所谓”在地协力者”,包含但不限于台湾新闻媒体、主流媒体、政论节目、脸书粉丝专页、各社交媒体账号、实时通讯账号、各类机构、组织、团体及个人。

期中报告还发现,中国推动的人际人脉建立与会面交流,正在影响台湾民众的认知,特别是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而信息操弄及人际渗透的目的,皆为”改变认知”,两者互为手段、相辅相成。

在信息操弄的指挥链方面,IORG研究团队表示,中国官方指挥链的直接证据难以取得,是研究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包括下达指示、论述产制、分工、管理,党、政、军的结构分工,以及与”在地协力者”之间的关系等,错综复杂,均非民间研究团体所能独力调查与揭露。因此,台湾需要更多具有跨领域专业的研究团队,以及良好的公私协力模式,有效运用政府与民间资源,以科学证据证明中国对台信息操弄及人际渗透的指挥系统。

反渗透法

2020年台湾大选。中国对台认知战烽火连天。蔡英文仍破纪录以817万选票连任总统。台湾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林宗弘指出,大选结果像是挡下中国锐实力的入侵,但台湾民众不应低估中国的渗透力度。中国对台发动”假新闻”信息战,以及深入基层邻里和宫庙的组织战,使得台湾社会像是处在”临战状态”。中国这次虽未能左右台湾大选,但不代表中国渗透失败,只要台湾社会存在分歧,攻击就不会停止。因此,台湾民众要有长期面对这种”临战状态”的准备。

去年1月台湾实施《反渗透法》,引起激烈反对声浪。林宗弘说,中国有”网络长城”,进行严密的网络屏障和各种网络管制,民主国家难以对中国逆向渗透反击,形成中国单向攻击。台湾在无法反向攻击的情况下施行《反渗透法》,虽然在制定过程是否周延可以讨论,但这种能够吓阻中共渗透的法令,确有立法的必要。

中国对台认知战,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最鲜明活跃的非军事行动,不见刀光血影,却深入人心。就像温水煮青蛙,如果不及时遏止,后患无穷。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