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軍事無禁區:北溪管道被炸-俄烏戰爭進入新階段
聽衆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臺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俄烏戰爭歷經7個多月進入新的階段,能源成爲新的戰場。
9月26日,“北溪1號”和“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在波羅的海水域因爆炸出現4處泄漏事件震驚全球。直到10月4日穩定管道中的壓力,天然氣停止泄漏。北溪天然氣管道運營商(Nord Stream AG)表示,天然氣管道事故前所未有,無法估計維修時間。
惡人先告狀
分析人士指出,天然氣管道被炸可能是俄烏戰爭開打以來,一直進行的代理能源戰爭(proxy energy war)的一次重大升級,可能對歐洲成千上萬的家庭和企業帶來嚴重後果。無論是誰破壞管道,都向歐洲人表明”沒有什麼地方是安全的。”在殘酷火線之外,能源成爲俄烏戰爭持續進行中新的戰場。
美國和歐洲開始擔心,海底光纜是否成爲下一個被攻擊的關鍵基礎設施,它承載着95%以上的國際數據。據推測,俄羅斯多次在海底光纜附近活動,目的是繪製光纜路線圖。如果在不斷升級的能源戰爭中,海底光纜成爲下一個攻擊目標,將對世界帶來災難性後果。
爆炸事件發生後,北約(NATO)9月29日發表2點聲明,指出這次事件是蓄意、魯莽和不負責任的破壞行動,天然氣泄漏正在對航運造成風險和大量的環境破壞。北約支持正在進行的調查,以確定損害來源。同時,北約盟國承諾對以脅迫性使用能源和其他混合戰術(hybrid tactics)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爲者做好威懾與防禦準備。任何針對盟國關鍵基礎設施的蓄意攻擊,都將受到一致和堅定地回應。
隔天,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克里姆林宮就盧甘斯克(Luhansk)等4個地區公投結果發表主旨演講時公開指出,“盎格魯-撒克遜人已經不滿足於制裁,而是轉向破壞。針對沿着波羅的海海底鋪設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組織的爆炸,事實上是開始了摧毀整個歐洲的能源基礎設施。”
這是在案情未查明之前,普京首先暗指破壞管道的幕後黑手是美國,給人一種”惡人先告狀”之感,而其他歐洲國家領導人懷疑是俄羅斯干的,有的認爲現在下結論還爲時過早。不論結果如何,天然氣管道被炸標誌着烏克蘭局勢升級已到新的階段。
灰色戰爭
目前對美國不利的說法有2個。管道被炸後,歐洲議會的親美議員、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Radek Sikorski)在推特寫了一句”謝謝你,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似乎暗指美國就是幕後黑手。他因失言而闖禍,很快就刪除這則推文。但俄羅斯緊抓不放,繼續大做文章。
其次是管道被炸之前,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率領遠征分隊在波羅的海距離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被炸地點約30公里,在北溪2號管道被炸地點約50公里處活動,被認爲嫌疑最大。問題是,這段期間也有俄羅斯海軍支援艦艇在附近海域作業,瑞典海軍1艘軍艦也出現在附近海域。因此,僅就軍艦出沒來論定誰是肇事者並不靠譜。
研究人員指出,破壞天然氣管道行爲不能當作軍事侵略,屬於”灰色戰爭”範疇,因此在軍事上不論是威懾或打擊都難以應對。若案情水落石出,北約將採取何種一致和堅定的反制行動,可能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
據《紐約時報》報導,北溪1號從2011年開始運營,一直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主要管道,足以供應德國超過一半的年消耗量,還有部分天然氣輸往鄰國。該管道長約1,223公里,大部分在水下。北溪2號是去年完成的水下管道,目的是把天然氣輸送量提高1倍,爲歐洲西北部供應天然氣,但始終沒有全面投入使用。今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德國政府擱置北溪2號項目。
地緣政治神經
《英國廣播公司》(BBC)形容北溪1號,是一條牽動世界能源格局和地緣政治的”神經”。過去10多年,北溪1號管道在正常情況下向德國和西歐國家每年提供約5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成爲國際能源格局中重要的一環,也影響俄羅斯與德國等西歐國家關係,以及國際能源動態。荷蘭、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和捷克等歐洲國家,都從北溪1號獲得部分俄國天然氣。與此同時,俄羅斯天然氣也通過烏克蘭等陸地管道輸往歐洲各國。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呼籲西方國家對俄國全面制裁。今年3月,歐盟公佈的新能源政策宣佈,決定最終停止依賴甚至停用俄國油氣,並加快向綠色能源轉變,同時投資其他國家通往歐盟的油氣管道建設。其既定目標是在2022年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二。德國官員表示,2個用於液化天然氣交付的浮動終端設施將在今年年底前準備就緒,用來儲存北美或中東運來的天然氣。
另外,從挪威到波蘭的”波羅的海管道”(Baltic Pipe)將於今年11月底全面開通,使得挪威有望取代俄羅斯,成爲向歐盟輸送天然氣的最大供應國。其實,今年6月中旬,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以西方制裁爲由,把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輸送量銳減至平時的40%。7月俄方又以年度維修管道爲由,暫停北溪1號向歐盟輸送天然氣10天。這種不按市場規律的政治操作,使德國和歐盟國家決心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由於西方制裁,北溪1號管道的輸氣工作從8月底開始暫停運作,但是管道內仍充滿天然氣。北溪2號管道去年完工,但沒有投入使用,管道內同樣有天然氣。因此,管道被炸泄漏大量天然氣。
美國《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雜誌執行主編賴特(Mark Wright)指出,歐洲正在經歷一場能源危機,而爆炸並非其原因所在,而是西方的制裁和俄羅斯的政治操作使然,已經切斷北溪管道輸往歐洲的流量。換言之,美國號召歐盟國家聯手製裁俄羅斯明顯奏效,何需冒險去炸天然氣管道。如果被證實是幕後黑手,德國不會原諒美國,並會放棄烏克蘭,退出美國組成的抗俄聯盟。美國也將失去道德制高點,很可能一舉輸掉這場戰爭,成爲最大輸家。美國會這樣做嗎?
海底光纜
表面上,俄羅斯沒有理由炸掉自己的天然氣管道。但是懷疑是俄羅斯干的也有其合理性。賴特認爲,普京藉此行動可視爲一種能力展示,以及對西方國家能源基礎設施的威脅,例如對即將全面開通從挪威到波蘭的波羅的海管道的威脅,因爲它有望取代俄羅斯北溪管道。普京也可能向俄羅斯寡頭和公衆發出信號,即俄羅斯必須在烏克蘭獲勝,而且”不會再回到戰前的經濟環境。”所以不要對北溪管道抱有渴望。破壞天然氣管道,對普京來說有很高的政治操作空間。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項目主任馬庫特(Joseph Majkut)等學者的研究指出,北溪天然氣管道的受損對歐洲天然氣供應的直接影響有限,因爲北溪2條管道都沒有運作。
到目前爲止,歐盟約80%的天然氣存儲已經填滿,超過歐盟在冬季之前的目標。然而,這需要配給和一些工業停工作爲配套,否則無法滿足冬季需求。總體而言歐洲能源供應和安全的前景依然嚴峻,需要足夠的替代天然氣管道以維持供氣平衡。
馬庫特等學者的研究顯示,歐洲和美國的焦慮主要集中在海底光纜。這是另一項關鍵基礎設施,承載着95%以上的國際數據。海底光纜經常損壞,最常見的罪魁禍首是商船或自然災害造成的意外物理損壞,平均每年150至200次中斷。至今美國及其盟友都沒有公開指責俄羅斯破壞海底基礎設施。然而今年初,在挪威附近的1條海底光纜突然被切斷,是人爲因素造成。事實上,俄羅斯的船隻和潛艇經常穿越附近海域。
波羅的海管道
馬庫特與多位學者指出,歐洲領導人表示北溪管道被炸的首要嫌疑人是俄羅斯,因爲俄羅斯發動入侵戰爭、組織虛假公投,併發出核威脅。如今破壞天然氣管道,有可能是向歐洲和西方發出警告,表明可以把民用基礎設施作爲目標。今天對天然氣管道的攻擊可能預示明天對海底數據光纜的攻擊。
換言之,俄羅斯正在發出信號,表明可能會升級針對西方混合戰爭或灰色地帶行動,從釋放虛假信息轉向攻擊關鍵基礎設施,包括網絡攻擊。此外,通過切斷天然氣管道,俄羅斯可能是對外證明,決定切斷能源關係和脫鉤的是俄羅斯,而不是歐洲,而且沒有回頭路。
馬庫特與多位學者認爲,目前最緊迫的問題是確保連接挪威和歐洲天然氣管道的安全,包括即將全面開通的波羅的海管道。除了物理破壞,網絡攻擊的脆弱性還可能對能源系統構成重大威脅。
俄烏戰爭打到今天出現天然氣管道被炸事件,說明除了能源,包括海底光纜等其他關鍵基礎設施也可能成爲侵略者的攻擊目標,使得戰爭充滿更多不確定性。
本欄目每週五首播新節目,之後還有幾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聽,或透過 YouTube及RFA官網收聽。
撰稿、主持、製作:亓樂義
(本節目主持人爲長期關注兩岸和印太軍事安全事務的軍事評論員,文章代表評論員個人觀點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