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最近几天,北京高调举行”抗美援朝” 70周年纪念活动。在当前美中关系竞争态势正在升级的情况下,举办这样的纪念活动,有其特殊的政治涵义。
朝鲜战争
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首批作战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并在10月25日打响第一枪。因此,这一天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持续3年多,不仅影响台湾,也为亚太地区带来新的地缘战略格局。
按毛泽东想法,他准备在1949年冬季或1950年夏季攻打台湾。不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战略重心转移,攻台行动搁置,共军对东南沿海方向的战备由此转入防御,并在后续的冷战格局下,形成两岸长久来的对峙局面。
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台湾的战略地位再度引起关注。曾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沃尔福威茨(Paul Wolfowitz),10月13日在《华尔街日报》投书指出,华府应记取朝鲜战争的教训,改变以往的模糊策略,以明确而清晰的方式吓阻北京,履行对台湾的防卫承诺。
今天我们来谈这段历史。70年前的教训,对当前乃至未来的美台关系,应该带有更为深刻而紧迫的意义。
沃尔福威茨指出,根据1995年公布的苏联文件显示,朝鲜领导人金日成1949年3月访问苏联,面见斯大林(Joseph Stalin)时曾提议入侵韩国。斯大林因担心,”如果发生战争美军将会干预”,而拒绝这项提议。
但是,到了1949年10月莫斯科的态度发生变化。文件显示,此时中共夺取政权,新中国成立。这向苏联展示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当国共内战胜负已定。美国选择了离开中国,而没有挑战新成立的中共政权。

历史教训
另外,美国1949年从朝鲜半岛逐步撤军,也让斯大林认为有机可趁。当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研判,”朝鲜半岛几乎没有什么战略价值”,如果承诺在朝鲜用兵,将是”不智和不切实际之举。”同时,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949年3月在一次访谈中公开支持这一观点,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1950年1月在一次演讲中也抱持同样态度。
根据当时担任韩国军队第1师师长白善烨的回忆,美国从1949年1月起开始撤军,持续半年,最后留下一个临时军事顾问团,常驻人员500人。军事顾问团首任团长是罗伯茨(William Roberts)。他在1950年6月15日退休,继任者尚未到任之前,朝鲜军队就在6月25日越过北纬38度线,大举侵入韩国。
白善烨在回忆录中说,朝鲜战争爆发当天,是韩国最需要美军帮助的时候,然而军事顾问团团长的位置竟然是空缺状态!直到7月28日,继任者才到任。这个空窗期,也许就是金日成决定发兵的时机。
结果,朝鲜军队势如破竹,先占领汉城(今首尔),后攻破汉江防线,接着把韩军逼到东南角的釜山周边至洛东江一带,韩国的命运危在旦夕。直到9月中下旬,麦克阿瑟率军在仁川登陆,从后方切断并击溃朝鲜军队,才解除这场危机。
战略失误
美国知名战地记者、历史学家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在他的名著《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与朝鲜战争》(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中写道,1950年6月29日,就是朝鲜军队入侵韩国的第4天,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Truman)派军重返朝鲜半岛。记者在白宫问他,美国派兵是否意味进入战争状态?杜鲁门断然否认。另有1名记者又问,美军的行动能否称之为,在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Police Action)呢?杜鲁门说:”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
由此看出,美国初期向朝鲜半岛派兵,不过是维持秩序而已。其目的是淡化军事冲突的本质,避免激化美苏对峙,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问题是,斯大林并不这么想,他改变主意,希望金日成能在美军完全撤离后,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就像国共内战进入尾声,美国离开中国,使中共取得政权,全面占领中国一样。
美国第二个战略失误,是从麦克阿瑟夺回汉城后,挥兵北上,越过北纬38度线开始的。麦克阿瑟执意先攻占朝鲜首都平壤,再往北追击残余的朝鲜军队,直到中朝边界的鸭绿江。他志在必得。而这一个战略行动,是以中国不会参战为前提,也是杜鲁门所坚持的。
但是,自认精通东方文化的麦克阿瑟,多次向杜鲁门保证,中国一定不会参战。就算中国参战了,他也完全有能力击败对方。结果证实,麦帅的判断完全错误,他把一场原本可以控制的小规模战役,因为过度自信和误判而演变为一场大规模战争。

三八线
就北京来说,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共高层对这场战争的考虑并不太多,而是集中力量准备攻打台湾。解放军原军委副主席张震,当时担任华东军区参谋长。他在回忆录中说,毛泽东准备在1949年冬季或1950年夏季攻打台湾,以16个军,约60多万兵力,并动用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生产作为攻台军费,由粟裕挂帅,华东军区执行。由于作战装备及物资需求量太大,准备不及,因此把攻台的作战时间推迟到1951年。没料到,朝鲜战争爆发,战略重心由南向北转移。
当时北京的底线是北纬38度线。1950年10月1日,美韩联军越过此线的隔天,毛泽东就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表明决定派兵入朝作战。毛泽东认为,如果不出兵,美军压到鸭绿江边,不仅对东北不利,对朝鲜、对中国,乃至对东方都不利。毛泽东甚至做出最坏打算,美中一旦开战,美军可能使用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美国海军则攻击中国沿海地区,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遭到严重破坏。
在朝鲜战场方面,毛泽东计画动用4个军,共12个师的兵力入朝作战,希望以4:1的多数兵力,2倍于敌的火力,歼灭美军主力。除此,毛泽东还从长江以南及陕甘地区,调动24个师作为预备队,准备随时入朝增援作战。事实上,入朝作战的共军远超过这个数。
由于中国对入朝作战的伤亡人数秘而不宣,外界很难掌握真实数据。根据美国官方粗略估计,共军的伤亡人数约为150万人。这或许就是朝鲜战争能拖到3年多的原因之一。
战略清晰
70年前的朝鲜战争,对美国人来说就像一场恶梦,甚至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如今,它再度被人们提起,并且把它与当前的两岸关系联系在一起,藉此呼吁美国政府应记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以清晰而非模糊的战略,履行对台湾的防卫承诺。这种呼吁,极具现实意义。

一个清晰的战略,可以吓阻中共政权不能心存侥幸,防止共军以切香肠的方式威逼台湾,最终达到武统台湾的目的。什么是清晰?就是台海问题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任何一方以武力改变现状,都将立即受到美国的严厉反制。70年前,如果美国采取清晰的策略,任何一方若越过北纬38度线,都将受到美国的严厉回应,相信金日成不敢心存侥幸,斯大林也不会轻举妄动。
清晰战略的下一步,就是美台关系的全面升级,特别是强化军事领域的合作,使两岸保持和平状态。只要中共威逼台湾一分,美国就强化台湾一分,维持两岸平衡。
如果美国采取战略模糊,等同向中共犯台开了绿灯。台湾一旦失守,中国的防卫纵深将向西太平洋前推300-500公里,通往东北亚的海上运输线将全部被中共控制,日本岌岌可危。为求自保,日本虽不致完全靠向中国,也会在美中之间寻求平衡,使得美日安保的力道减弱,进而动摇美国在东北亚的防卫体系。
台湾失手的下一步,就是南海。中共既然能够拿下台湾,就更有理由收复在南海所宣称的岛礁主权。为求自保,东盟国家将与北京妥协,并与美国保持距离。因为,美国对台湾模糊,对东盟也可以模糊。美国的国际信誉将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面对中共独裁政权,自许为民主自由的美国,却以畏缩自保,将丧失道德制高点,又如何能在民主制度上做世界的表率呢?
未雨绸缪
台湾一旦失守,美国的印太战略将出现大的缺口,而这个缺口,正好是中共对外扩张的凭借与发起线。美国的影响力将逐步退出西太平洋,使得中共成为新的区域霸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虽然不能取代美国,却能逐渐侵蚀美国的安全和利益,直到中美的力量对比出现变化为止。到时候,美国想要挽回局面,恐怕也力不从心了。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态发生,美国需要未雨绸缪,并且先要从台海问题下手。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