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继续来谈台海议题。
美国国防部11月3日公布《2021年中国军力报告》(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这是一份非机密版的年度报告,对当前和未来20年的中国军力发展前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
时代挑战
美国国防部指出,今年的报告阐述中国发展中的国家战略,以及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目标,涵盖中国军事现代化和改革的关键发展,包括跨领域联合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日益复杂的太空、反太空和网络能力,以及核力量的大规模扩张等。而这些都已经成为美国亟需面对的时代挑战,作为今后美国克服的一种衡量指标。
去年起美中大国博弈逐渐升温,也许美国需要更准确的掌握形势,使得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比去年晚了2个多月公布,其中有关台海局势的内容比往年明显增多,反映台海议题开始成为美中大国博弈的热点。
这份军力报告有关台海部分,涉及7个层面:从台海安全局势发展、中国在台海的战略与能力发展,写到中国对台行动方针、当前共军各军种应对台海冲突的态势,再到台湾的防御能力。此外,报告以蓝底加框的醒目格式,特别分析中共军改对台湾变局的影响,以及共军的两栖作战能力。篇幅超过历年报告。
由于内容广泛,今天仅就几项要点就教于听众朋友们。报告指出,去年起中国加大对台湾的外交、政治和军事打压。共军继续为台湾可能出现的变局做好准备,以威慑并在必要时迫使台湾放弃台独,同时以威慑、迟滞或抑制任何第三方介入台湾事务,并且表达对美台关系回暖的高度不满。为此,共军跨越并否定台湾海峡中线,打破两岸长达数十年避免引发意外的默契。
报告指出,中共对台从未放弃使用武力。但何时使用武力仍是模棱两可。长远看只要统一问题仍有谈判余地,北京似乎愿意推迟使用武力,而且冲突的代价大过好处。如今中共对蔡英文政府采取咄咄逼人的施压行动,目的是切断华府与台北的关系,遏止台独。
4种侵台选择

如果中共领导人决定诉诸武力,对台行动方针至少有4种选择:一、空中和海上封锁,利用海空军封锁台湾数周或数月,使贸易中断孤立台湾,期间也可能夺取台湾外离岛。二、有限武力或强制行动,发动网络信息战,结合经济胁迫,削弱台湾政府威信与治理能力,以及特种部队渗透台湾,破坏基础设施或发起斩首行动。
三、空中和导弹攻击,实施精确空袭,打击台湾空军基地、雷达站、导弹阵地、太空资产和通讯设施等防空系统,削弱台湾防卫,瓦解台湾领导层和民众心防。四、联合登陆战役全面侵台,但协同难度最大,风险最高,易招国际干预,即使登陆成功,也可能遭遇城镇战和镇压民众反抗所带来的困境,进而引发中共党内政治风险。
报告指出,在不全面入侵台湾的情况下,中共可能选择夺取台湾外离岛如南海东沙岛或太平岛,展示军事能力和政治决心。但是夺岛行动可能激发台湾独立,引来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带来政治风险。总之,只要对台动武,都会使形势更加复杂而难解。
这份中国军力报告并未预判中共最终会选择哪种方式侵台,而是分析各种可能,从有限的惩罚性行动到全面登陆攻台。动静愈大,难度愈高,尤其中共需要具备遏止美国介入台湾事务的能力。如果做不到,中共将试图在一场不对称、短期的有限战争中迟滞并挫败外来干预。如果发生旷日持久的冲突,共军可能选择升高网络战及太空战或启动核威慑,试图结束冲突,也可能选择冲突进入僵局,最后寻求政治解决。
就实际运作层面来看,近年中共已对台发动有限武力威慑和强制性措施,包括在台海周边加强演训模拟攻台、网络侵入、经济胁迫、渗透分化,且运用舆论战、心理战与法律战等”三战”,对台湾政府与民众进行认知战。游走于和战之间,又称”灰色地带威胁”。如温水煮青蛙,渐进麻痹、拖垮台湾。影响正在发酵。
训练转型困境

中共避免对台动武,除了客观条件上的复杂,主观上和中共军改至今未能到位有关。2015年起习近平全面推动国防与军队改革,进行结构性重塑,核心是建构联合作战能力,把大军区改为战区,明确军令和军政系统分工,针对台湾的东部战区随之精简并提高进行一整年联合军事行动的规划和准备能力。问题是,在适应新指挥体系的磨合过程中,共军进行大规模联合作战的战备和熟练程度可能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美国国防部做出这样的判断有其根据。
目前共军正在进行军事训练转型,从今年上半年《解放军报》的多篇文章显示,共军在训练转型中出现4种困境。在联战联训上,部队的体系练兵意识不强,不重视科学数据。在指挥训练方面,施行的方式和方法滞后,指挥人员依靠系统、使用数据的力度不够,实战化对抗演练并不突出。
有关训练的检测评估,缺乏模式数据和评价标准。训练转型的主要目的,不仅要打赢当面对手如台湾和周边国家,更要面对并制衡强敌(美军),然而实践远远不如预期,参谋人员往往把资料当成情资,部队战训战法的技术含量严重不足,而技术恰恰是美军的强项。总之,整体训练模式低效而过时。
这些和共军的宣传大相径庭。但是这也不能否定军改的成效。如2016年新成立战略支援部队和联勤保障部队,能在台湾发生变局时派上用场。战略支援部队整合网电、太空与心理战能力,提高军委和战区对台湾军事部署的探测与感知。联勤保障部队透过各战区设立的联勤保障中心,能对攻台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并监督各种军民支持系统,维持对台战役。这些改革仍在完备当中。
报告指出,共军可能仍在探索如何深化其联合指挥流程,在战区层面能更有效并全面整合信息作战与情报监视侦察能力。经过结构性军改,已经消除战区层面整合这些战略能力的最大障碍。接着是看军队转型的磨合时间。
夺取岛屿

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特别分析共军的两栖作战能力,指出共军正在强化两栖作战及夺取岛屿的战力,包括陆军集团军成立6个两栖合成旅,都部署在对台作战的东部战区有4个、南部战区有2个。去年尽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南方发生洪灾、中印边境爆发冲突,但陆军集团军的两栖合成旅持续实施两栖突击训练,并与其他军兵种的对应部队进行联合两栖突击训练。
报告指出,陆军集团军的两栖合成旅和海军陆战队都定期进行连级到营级的两栖训练演习,并且纳入空中穿插训练展开更大规模两栖演训,甚至动用运-20大型运输机投送空降部队,建立垂直登陆作战能力。总体来说,共军很少实施营级以上部队参与两栖演习。
何以如此?是因为共军从实践中发现以小型编组(连队编组)方式实施垂直与立体化登陆,同样能达到大规模编组的作战效果,而且行动快速,能够插入任何一个独立的进攻波次。
共军对于夺占小岛的作战概念也发生变化,由实际占领转向有效控制,只要在岛屿外围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就等于控制该岛,兵力不上岛,或以少量兵力控制岛上机场港口即可。由此或许可以推断,今后共军若攻击台湾外离岛如东沙岛,很可能采”夺而不占”方式,避免美台连手收复东沙岛而使冲突升级。这样做风险较小、威慑效果更大。
相比之下,去年共军发展最快速的是火箭军,射程超过5,500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增为150枚,比上年增长50%;射程在3,000-5,500公里的远程弹道导弹增为300枚,比上年增加50%;射程在1,000-3,0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扩增为600枚,比上年大幅增长3倍;射程在300-1,000公里的短程弹道导弹增为1,000枚,比上年扩增近7成;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有300枚,与上年持平。
拒美吓台

由此看出,扩增最多的是中程弹道导弹如东风-21或东风-17,总量激增3倍,它的打击范围涵盖第一岛链及第二岛链,明显针对美国,增强共军反制美军接近西太平洋和介入台海冲突的能力。其次是短程弹道导弹如东风-11和东风-15,扩增近7成,明显针对台海,火力覆盖全台,为台湾可能出现变局预作准备。因为弹道导弹突防能力强,反导不易,成为共军制衡美国、恫吓台湾的首选主战利器。
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全文6章,另增3个专题,第一个专题分析中国对”有效控制”和对危机”升级管理”的观点,指出中共面对危机时更看重塑造态势、管控危机。如果升级冲突,是为掌握战略主动权。也许就如习近平所说: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但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看来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共在台海大打出手的机率不高,制衡美国的能力也还不够。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