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竞争对手
美国总统大选落幕,结果尚未正式出炉。如果拜登(Joseph Biden)最终入主白宫,天下大势将会出现何种局面?这里主要是指美中关系,特别是军事安全领域。
拜登上台后,首先是控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振兴经济,修复并强化与盟友关系。参选至今,拜登较少在军事安全领域发表看法。
今年10月25日,拜登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60 Minutes)节目专访。记者问他,哪个国家是美国最大的威胁?他说:”目前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俄罗斯”,这会破坏美国的安全和美国的联盟。其次,美国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国”。
威胁和竞争对手,语意上虽然接近,本质却有不同。这和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对中国的看法也有相当的区别。北京听到此一说法,应该会先松一口气。因为,两国一旦构成威胁,有可能武力相向。两国若是竞争关系,
就有合作可能,避开战争风险。
这种竞争关系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拜登说:”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这一点”,好坏之间,”将决定我们是竞争对手,还是最终陷入一场与武力有关的更严重的竞争。”换言之,美中之间在军事安全领域未必一定兵戎相见,留有一些合作的可能。
未定之数

9月30日,美国众议院中国工作组公布一份针对中共威胁的最终调查报告。明确指出,中共已对美国构成意识形态、供应链、国家安全、技术、经济与能源,以及竞争力等六大挑战,至少会持续一个世代。拜登上台后,会不会认同并执行这份报告提出即将对中共展开的应对方案,或调整内容,或减缓其中执行的力道,现在还看不出征兆。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chael Pompeo)7月23日在加州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发表题为《共产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Communist China and the Free World’s Future)的演说,剑指中共一党专政,宣称中国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解放军也不是一支正常的军队,因为它的目的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精英的绝对统治,拓展中华帝国,而不是保护中国人民。这种提法,会不会在拜登上台后继续沿用,或干脆不提,避免刺激北京。目前还不好说。
为遏止中共破坏区域平衡,美军加强在东海、台海与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动。在解放军眼中,这些行动是美国对中国正在形成一个以西太平洋为主的多层战略包围圈,从最外围的5,500公里,到最内围的第一岛链及中国周边国家,试图围堵中国。拜登上台后,会不会调整这种战略围堵,仍是未定之数。
总归一句话。特朗普政府一心推动具有攻势性的《印太战略》,会不会因为拜登的执政而出现转圜,或换一个名称,减少与中国正面碰撞。至今还看不出迹象。
危机管控

从过去的经验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接受凤凰网《风向》对话节目专访时说,拜登当选美国总统,中美之间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将显着降低。理由是,美国民主党不论哪一派,都不是太依靠军事力量处理对外关系。拜登上台后,中美之间将有更多沟通,目的在于危机防止和危机管控。
就北京而言,中美关系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美国怎么看待中共。时殷弘指出,特朗普政府从今年6月以来反复宣告,”其目标是颠覆和消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如果拜登入主白宫,这个根本目标就会有所不同。换言之,中美的紧张关系就有可能放缓。
其实,特朗普政府并未宣称要颠覆和消除中共的执政地位,而是以创造性,带有更为强势的方式”引导中共做出改变”(induce China to change),就如蓬佩奥在演说中所说的:美国的目标是引导中共改变,并且先从改变美国人民与合作伙伴,对中共极权与暴政本质的看法开始。特朗普政府强调,如果自由世界不改变共产中国,共产中国肯定会改变自由世界。
拜登上台后,会不会调整前任对中共的看法。稍早我们谈到目前还不好说。但是,北京学界似乎乐观期待,拜登政府应该不像前任政府那么狂野,可预料性较高,能带来相应的稳定性。
对冲性反制

面对新局。时殷弘认为,中国应该主动,在战略上采取适当的”军事收缩”,预防中美发生军事冲突。内容要具体,不妨把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和中美军备竞争等问题,作为基本的谈判条件,降低中美在各自战略前沿地带发生碰撞的风险,范围在第一岛链附近,以谋取中美双方新的战略稳定。
时殷弘说,这些问题尤以台湾问题最为棘手,因为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与核心尊严,因此中方要分辨其轻重,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真正的底线。总之,中国一定要做到战略集中,一线只能有一个对手,就是美国。美国的盟友是二线,对手越少越好,因此要大力发展与欧盟和东盟的关系,还有印度,使中国不要陷入多面受敌的困境。
面对美军的抵近侦察和围堵,时殷弘主张,中国有时需要采取必要的”对冲性反制”行动。如今年8月下旬,解放军向西沙群岛北面海域发射东风-21D和东风-26D反舰弹道导弹,就是对美军2艘航母打击群7月2度在南海进行大规模联合军演的回应。不过,这种反制措施不能经常实施,因为中国的反制能力不足,只能在必要时动用。
北京语言大学学院教授黄靖,在英文版《日经亚洲》(Nikkei Asian)投书指出,拜登的胜选,意味着北京必须抓住机会,稳定与华盛顿的关系。包括建立适当的危机管理机制,来应对南海和台湾海峡等敏感问题,防止紧张局势升级。
他认为,这段期间中国领导人有一个时间窗,向美国发出一些政策变化和举措的信号,表明北京决心遵守本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对国际事务中既定的规范和原则的承诺。这么做,有可能得到良好的认可。
平心而论,时殷弘和黄靖的说法比较实际,但是在大陆偏激的网友面前并不讨好。有网友骂时殷弘:”这样的学者,骨头怎么这么软!缺钙!”。没有骂他”汉奸”,算客气的。类似的直言,在内地媒体很难发表,大多是透过境外媒体发声,但也得战战竞竞。
战略收缩
其实,从今年10月29日中共第19届5中全会发布会议公报中,能够看出中共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已经开始实施全方位的战略收缩。今年公报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对照5年前第18届5中全会公报,是说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年删除”可以大有作为”这6个字,说明今后5年中国发展将面对空前挑战,不容乐观。
在经济方面,今年公报对今后5年,也就是“十四五”时期(2021-2025)的经济发展没有制定增长目标,而5年前的公报就定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5年前,公报说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今年删除这段文字,低调行事,避免成为美国的箭靶。经济运作采双循环,并以扩大内需的国内大循环为战略基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因为国际经济形势难以掌握,而转向内需。
有关科技方面,强调”自立自强”, 同时要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5年前,全球供应链没有问题。如今,美国认定中国已对美国的供应链构成巨大挑战,而采取反制措施。中国核心产业的日子将不再好过。
讲到”一带一路”。5年前,自信满满,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今年则改口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删除了话语权。
在安全领域,今年公报22次提到”安全”,并提出”平安中国”的概念,说明中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不安全。公报还强调,需要防范和化解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意味着不要头脑发热,错估形势。
在军事方面,今年公报指出,要加快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可以说,这是军事改革上的一次积极进取,也可以理解为要紧紧追赶面对智能化战争的来临,以免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总体来看,中国开始采取战略收缩。拜登若入主白宫,中国战略收缩的态势应该不会改变。否则,后果可能比当前形势更为严峻。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