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还是来谈台海议题。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日前的一次访谈说起。
今年98岁高龄的基辛格,50年前密访北京,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访问中国铺路,又称美中破冰之旅,进而促成两国建交。习近平说,这一创举至今仍对中美两国和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10 年难动武
过去50年,基辛格访问中国近百次,接触过中共5代领导人,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留下深刻印象,被称为”中国的老朋友”。当今世界,很少政治人物像基辛格,受到中共高层的长期敬重;外交界和学术界也很少人像基辛格,长年观察中国发展而成一家之言。
11月21日,就在拜登(Joseph Biden)总统与习近平视频会晤结束后不久,基辛格挺着老迈的身躯,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扎卡利亚环球公共广场》节目(Fareed Zakaria GPS)专访,谈起美中关系及两岸统一问题。基辛格说:统一台湾一直是中国历届政府的目标。他回忆毛泽东曾对尼克松和他说过:”统一问题我们可以等,甚至等上100年。有一天我们要统一的,现在不谈这个问题。”
主持人接着问,但是现在大家都担心习近平想要改变毛的做法,除了和平统一,必要时用军事手段?您不认为吗?
基辛格说:”我不认为10年内中国会全面攻台。这是我所能看到的。”但是可以预见,”中国将采取措施,削弱台湾已有的实质上的自治能力。”
基辛格还说,当前最重要的目标是避免对抗。如今”每个人对中国都想成为鹰派,都假设中国决心主导世界。然而,美中之间不必然就是敌对和竞争。”拜习会结束后,基辛格认为拜登”开始朝不同道路的方向上移动。”
短短几句话,信息量却非常大。基辛格谈到美国两党与民间的反中形势已然成形,很难回头;美中两国将以不同道路(包括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展开大国竞争,渐行渐远;并判断中国10年内不会全面攻台,而是以非战争行动削弱台湾的能力,就像今天发生的灰色地带威胁。

战略缓冲期
基辛格不是预言家,却是大国博弈的老手。他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对于国际政治权力平衡的走向,他的见解往往又掷地有声。他说10年内中国不会全面攻台,应该不是来自北京内幕消息或某种精算,而是他穷尽一生对国际形势的总体掌握和直觉。
假设基辛格的说法是对的。今后10年对美中两国与美中台三方来说,或许是一种战略缓冲期,在此期间各自搞好自己的转型,充实国力。10年后会如何?取决于这10年美中两国实力消长,以及美中台三边关系的变化。
以中国来说,近年因美中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全球供应链正出现解构与重组。过去中国政府都认为,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去年底删除”可以大有作为”这6字,不提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改采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运作双循环,科技供应链要自立自强,提出”平安中国”概念,增强风险意识,强调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避免节外生枝。
美国的情况也深具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使美国遭受74年来最严重经济衰退。拜登总统上台不到2个月,就签署1.9兆美元的纾困法案,后面还有多项万亿级美元法案等待通过和执行。恢复元气已是美国政府的首要之务。
在此背景下,很难想象中美两国会在10年内发生一场实力相差不远,波及全球经济,又带有高技术高强度的军事冲突。

共军训练转型
刚才提到总体的经济形势。从军事角度看,中国10年内发动全面攻台的风险恐怕大过预期。习近平2015年底全面施行国防和军队改革迄今6年,从领导指挥体制、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到军事政策制度等3大领域的改革基本就绪。但需要磨合的时间更长,没有10年工夫,联合作战能力不可能奏效。
先有联合训练,才有联合作战。目前共军进行全面军事训练转型。去年11月,首度施行《联合作战纲要(试行) 》,对全军联合作战指挥、作战行动、作战保障、国防动员、政治工作等重大原则、要求和基本程序做出明确规范,作为今后共军组织实施联合作战和联合训练的基本依据,是共军第5代作战条令,至今还在试行阶段。没有几年试行不足以成形,成形后没有几年磨合不足以成事。
今年2月,共军发布《关于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决定》。8月又推出全军列表组合式训练大纲编修试点工作,目的是使训练内容和考核评估标准化。部队的类型不同、任务有别、战场环境与能力需求各有特点,比如对台作战和对印度作战的性质不同,训练考核不能一体适用,为此需要提供部队可供自主选择的训练课目清单,建立配套的标准指标、战场环境、训练方法和训练保障等数据库,便于部队实施针对性训练。
这样看来共军的训练转型日趋精进,似乎走上钢铁劲旅。然而实情并非如宣传那样。4年前,有人向习近平反映,不少部队机关存在”二八现象”,就是只有20%的人在琢磨打仗,而这20%的人也只能拿出20%的精力用在打仗上,其余都整天为事务主义、文牍主义所累。4年后,情况肯定有所改善,但出现大幅改善的机会不高,因为这是军队文化长年累月造成,有其惰性,短时间不可能扭转。
从实际训练上看,今年上半年《解放军报》有多篇文章指出,军改虽打破编制体制壁垒,联战机制已经建构,但体系练兵的意识不强,部队本位主义、单打独斗的思想还未根除,难以互联互通、形成合力。共军大力强化科技练兵,而科技的运用主要靠系统和数据,但一些部队不相信系统,不重视数据,还是习惯用熟悉的老办法练兵。
制衡美国
这次共军军事训练转型有一大特点,强调由打赢当面对手为主 向制衡对手为主转变。当面对手指台湾和周边国家,制衡对手指强敌美国。然而在面对强敌(美军)训练时,部队往往把资料汇编当成敌情整编,没有综合分析及科学判断,导致演训难以聚焦强敌。
《解放军报》指出,面对高技术强敌,当前最紧迫的是,研究战法训法要从技术层面,找到创新路径和技术阻断的原创概念,并从技术角度探索制胜机理的关联性。如果还用老办法,显然不能制衡强敌。
虽然如此,也应该看到军改历经6年,当然训练出一批精干队伍。但是规模有限,分散在各军兵种,需要相当时间磨合才能发挥联合战力。
就现阶段而言,一些被称为精锐作战力量,严格说是一种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式部队,可以不经人员装备补充,不经临战训练。一旦有事,就可以拉出来遂行任务。但它能否长时间执行高强度联合作战,现在看来很有问题。10年后它在数量和质量上肯定有所精进,但是美军和台军也在进步,而美军的联合战力会更上一个台阶,因为当代新的作战理论几乎都是美军提出,再经实战检验使其更具操作性,而共军欠缺这个条件。这也是为什么今后10年内共军无法全面攻台的理由。
现在来看美台军事关系的发展。今年11月初,美国联邦参议员先后提出《武装台湾法》(Arm Taiwan Act of 2021)和《台湾威慑法》(Taiwan Deterrence Act),前者呼吁每年提拨30亿美元用于加速台湾部署抵抗中国入侵所需的不对称防卫能力,时间从2023至2027年。《武装台湾法》主要着眼于战争初期,那时美军对台可能只有提供有限支持,而台湾需要一定的不对称战力,挺住够长时间等待后续救援。
国力消长
后者呼吁从2023至2032年,每年向台湾提供20亿美元的外国军事资助。《台湾威慑法》着眼于防卫台湾,对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未来的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不过,这两个法案并非空白支票,而有附带条件,就是台湾需要承诺付出与美国援助金额相匹配的国防投资,并与美方就这些国防金额的运用进行联合长期规划。时间跨度也在10年左右。以此确保10年后共军即使精进,也不敢轻易全面犯台。
不过,台湾有人反对这两项法案,认为这是变相要求台湾增加国防预算,进而指导台湾建军及作战规划。50亿美元约占台湾每年国防预算38%,台湾每年拿出相匹配的50亿美元恐怕做不到。但可以采变通方式,维系并强化美台军事合作。这才是关键。
比如,美方可用”借予”方式向台湾提供重要的不对称武器装备,如1958年八二三炮战后期,美方”借予”台方八吋大口径自走炮,从冲绳调往金门,成功压制对岸的共军炮阵地。租用方式也行,总之,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今后10年内,是美中台三方的战略缓冲期。彼此国力消长或许10年后才见分晓,包括中国是否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