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軍事無禁區:蟒蛇戰略-中國對臺灣的"非戰爭脅迫"行動
從現階段到可期的未來,中國對臺灣的最大威脅不是全面入侵,而是以"蟒蛇"纏繞的方式,逐步使獵物窒息而死。這是一種以"非戰爭脅迫"的策略,使臺灣難以抗拒而最終屈服。
不戰而取臺灣
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最近分析指出,中國正在對臺灣實施”蟒蛇戰略”(Anaconda Strategy),利用網絡攻擊和釋放虛假信息,然後採取封鎖或其他措施扼殺臺灣,而不是直接入侵。
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國家安全分析師魏爾特(Brandon Weichert)表示,中國對付臺灣是先包圍,接着恐嚇,再扼殺,直到臺灣投降。就像蟒蛇對待無助的獵物,不是更容易嗎?
他認爲,中國並不遵循西方的規則或模式。實際上,中國的”蟒蛇戰略”最終可能比西方所能構想出的任何策略都要有效得多。隨着中國對南海的準征服,以及對東海的擴張,下一步是進入臺灣的海上通道並據爲己有,扼住臺灣的咽喉。現在是危機時刻,臺灣沒有準備好,西方正在分心,中國則蓄勢待發。
”蟒蛇戰略”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今年5月13日,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EI)和戰爭研究所(ISW)共同發佈一份名爲《從脅迫到屈服:中國如何不戰而取臺灣》的研究報告,把中國如何以”非戰爭脅迫”的方式迫使臺灣屈服,做出全面系統性分析,內容具體,很有參考價值。
報告指出,美國現有學術和政策分析在討論臺海形勢時,大多集中在中國軍事入侵臺灣的可能性,以及隨之而來更大規模的中美戰爭,由此關注美國如何威懾或擊敗中國入侵臺灣。然而,現階段中國對臺灣的脅迫雖遠未達到入侵門檻,其結果已經使臺灣陷入困境,說明以純軍事爲主的單一分析存在重大缺口。爲此需要研究在沒有入侵或全面軍事封鎖的情況下,中國會以什麼樣的”非戰爭脅迫”(short-of-war coercion course of action)方式使臺灣屈服,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一語成讖
這份報告首先提出的觀點,與中國對兩岸形勢的定義相一致,就是中國面對的首要問題,是臺灣強烈的”分離主義者”繼續抵制統一,維持臺灣事實上的獨立,並且得到外國勢力,特別是美國及其地區盟友的支持。因此,中國對臺灣使用的”非戰爭脅迫”行動方案,旨在爲臺灣設定條件,打“分離主義”分子,並與親共的政治人物形成統一戰線,讓他們以兩岸和平協議的形式接受中國的要求。
這些情境透過執行“反分裂運動”來實現,該運動將在今後4年內逐漸加強,直到幾乎完全孤立臺灣。中國同時利用威脅升級,並結合經濟誘因和信息作戰,威懾日本、美國和其他區域盟友不要介入臺海事務。對臺行動方案包括來自空中、海上、信息、網絡、經濟、認知和其他領域相互整合的一整套協調行動。
中國對臺灣實施的”非戰爭脅迫”行動,眼下正在發生,勢頭愈來愈強。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蟒蛇戰略”的預期目標將會一語成讖。
4個打擊重心
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非戰爭脅迫”行動方案,對臺灣有4個打擊重心:
第一個重心是破壞美臺戰略關係。中國使用經濟胡蘿蔔和大棒、信息作戰和軍事恫嚇來要脅美國和臺灣,如果美臺關係持續增長,將直接導致臺海形勢緊張升級,以此阻止美臺之間在經濟、軍事、外交和信息領域的合作。如果停止這種夥伴關係,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就指日可待。
第二個重心是打擊臺灣政府的運作和提供基本服務的能力。中國利用經濟戰和網電戰打擊臺灣政府的威信,同時對運送貨物到臺灣的船隻進行嚴格海上臨檢,由此大肆宣傳臺灣政府束手無策和無能,試圖降低臺灣人民的生活水平,並削弱臺灣政府在民衆心中的合法地位,破壞民衆對國軍捍衛臺灣能力的信心。
第三個重心是實施廣泛而持久的認知戰和心理攻勢。透過恐嚇抗拒中國統一的民衆,在全社會散佈懷疑與恐懼,包括”疑美論”(美國是假朋友,會拋棄臺灣,臺灣應遠離美國)和”疑賴論” (美方一些官員對臺灣總統賴清德不放心),並提出用政治讓步來換取和平,打擊臺灣民衆的抵抗意志。
第四個重心是以大規模的信息宣傳活動,降低美國民衆和政治領袖支持臺灣的意願。目標是說服美國政府和大衆,支持臺灣不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而且支持臺灣的代價遠大於美國實際得到的利益,得不償失。
如果北京成功地攻擊每一個重心,臺灣人民的被拋棄感將是壓倒性的,臺灣政府也將被迫考慮接受北京所認定的一種新的兩岸關係。研究報告還提出4種”最終想定”,包括兩岸成立一個”海峽兩岸和平委員會”,作爲雙方公開對話的一個幌子,實際上是北京進一步加強對臺灣政府和人民的控制。
報告指出,北京傾向採取”非戰爭脅迫”的策略統一臺灣,是因爲這種方式將使中國在追求民族復興和地區霸權的長期戰略目標上,處於更加有利的戰略位置,而且不容易遭到外力破壞。
小戰而屈人之兵
請注意,研究報告所稱的”非戰爭脅迫”手段,不一定表示沒有任何軍事行動或出現兩岸的傷亡,它只是說明這些手段不會引發或導致中國與臺灣或與美國之間的重大軍事衝突。中國實施”非戰爭脅迫”行動方案的目的,就是避免在臺海發生大規模戰爭,因此也就儘量不採取全面入侵臺灣的策略。
從解放軍的重要著作中可以看到,軍事鬥爭有3種方式,可分爲戰爭行動、非戰爭軍事行動和準戰爭軍事行動。非戰爭軍事行動是在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與救援、保交護航(保護海上戰略通道和重要船隻)、海外撤離等行動樣式。
準戰爭軍事行動介於戰爭與非戰爭軍事行動之間,主要有軍事威懾、邊境封控、設立禁航禁飛區和有限軍事打擊等行動樣式。最近幾年,中共對臺採取的“非戰爭脅迫”手段,不僅包含上述所提的4個打擊重心,更有抵近式圍臺軍演,屬於準戰爭軍事行動。這些脅迫手段,相互運用,產生共震效果。
按解放軍的定義,準戰爭軍事行動是在矛盾和危機有所激化,但戰爭尚未爆發的情況下實施。追求”不戰或小戰而屈人之兵”,把戰爭遏制在萌芽之中。這裏指的”小戰而屈人之兵”,行動上包含警示性軍事打擊,必要時以少量兵力對敵特定目標進行小規模攻擊,以此增強威懾的效力。這可能就是研究報告所稱的”“非戰爭脅迫”手段,不一定表示沒有任何軍事行動或出現兩岸傷亡的基本設想。
目前這部分中國還未實施,但是中國海警船最近在臺灣周邊海域強制登檢扣押臺灣漁船,性質上屬於警示性準軍事行動,必要時可以轉換由中國海軍實施具有”小戰”性質的軍事行動。因此,中國對臺灣實施”非戰爭脅迫”手段,應該加上在準戰爭軍事行動的背景下進行,則更加符合兩岸形勢的發展現況。
這份研究報告還爲臺灣政府、美國政府,以及美國軍方提出建議。有關軍事部分,所提內容具體而實際,能在短期內推動落實。
建議美軍的作爲
第一、增加美軍在臺灣海峽的軍事存在。美國軍方應該在臺灣周邊建立更高
的空中和海上活動基準線,重新調整在臺灣海峽附近的軍力結構,爲中國可能實施的封鎖做好準備。美國政府應充分利用《臺灣旅行法》的規定,派遣相關美國軍官到臺灣,讓他們參與針對”非戰爭脅迫”手段而擬定聯合戰略和作戰規劃。
第二、制定強制行動的警告指標。美國應單方面制定一套指標來識別中國的脅迫情景,作爲臺灣和美國印太司令部之間初步磋商的基礎,增強美臺之間的通訊網絡,促進對中國脅迫行動的共同認識。美國可以與盟友和夥伴分享這些指標,尋求建立一個保衛臺灣的國際聯盟,將其納入更廣泛的情報共享網絡。
第三、參與臺灣的護航、補給和民防演習。美國應考慮派遣相關災害應變和軍事專家團隊,參與臺灣的年度民防和維護重要基礎設施有關演習並提供建議。美國海軍還可以每年爲通過臺灣海峽的商船舉行美臺聯合海軍護航演習,併爲臺灣離島舉行補給演練。演習內容可擴大至包括從日本到臺灣的持續人道救援補給,同時發展突破封鎖的能力。
第四、增加美國海軍和海岸警衛隊把船隻轉移到臺灣,以此適應美臺聯合巡邏、護航和人道主義演練的擴展。美方也應該考慮把退役的船艦轉讓或出售給臺灣海巡署,增強其海上執法能量,提高應對中國海警的脅迫行動。
研究報告在結論中強調,現在的處境既不是學術活動,也不是試圖對中國的脅迫行動提出批評,而是爲臺灣努力提供支持的開始。美臺兩國政府現在必須集中精力執行主權權利,打破封鎖,確保臺灣政府與社會在壓力下保持高水平的韌性。可以說,時機稍縱即逝,美臺合作應對中國的”非戰爭脅迫”手段已不容拖延。
撰稿人/亓樂義
(本節目主持人爲長期關注兩岸和印太軍事安全事務的軍事評論員,文章代表評論員個人觀點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