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强化边海空防-看中国的战略收缩
(本栏目每周四播出。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自由亚洲电台官网收听。)
今年的八一建军节不同以往。习近平把边海空防建设列为防卫重点,要求全军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防止在家门口发生乱局和战争,显示中国正在进行战略收缩,以新的科技加强边海空防,聚焦国家安全基本盘,避免过度战略透支,使中国能应对各种潜在的安全挑战,确保周边安全以及可持续的国家发展利益。
严防家门口生乱生战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主题是“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成为庆祝八一建军节的主调。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内容事关国家大政方针,这次习近平在学习会上强调,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边海空防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影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边海空防攸关国家主权、门户安全和总体发展。为此要强化全局统筹,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
由于中国快速崛起,军力向外扩张,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边海空防应该没有问题。实情则不然,中国陆地边界2.2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公里。长期以来,边海空防的防卫管控存在力量多元、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互不协调等多重问题,边海空防漏洞百出。为此习近平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使党政军警民发挥合力,军队和地方边海空防建设的规划和任务能够衔接,在全国形成一盘棋。
所谓边海空防,狭义上指边防、海防和空防,以边界地区、领海、领空防御为主。广义上指边海空防的外延部分,涵盖维护中国主张的海洋权益,范围包括中国声称管辖海域内24浬毗连区、200浬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群岛水域,以及南海九段线内的岛屿及其附近海域的所有海洋权益。总体来说,中国主张的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陆地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其中一半以上与周边国家存在主权争议。
习近平多次对军队说,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将强未强”之际,往往是国家安全的高风险期。尤其,周边热点地区局势充满变数,一些历史积怨与现实冲突再次浮上水面,因此在中国家门口发生乱局和战争的可能性增大。这里指的现实冲突,以维护岛屿主权和争夺海洋权益为主。其中,中国主张的管辖海域争议最大,涉及的国家最多,发生冲突的概率也最高,而且中国与菲律宾和日本的海上对抗正在发生。
从狭义到广义边海空防
为避免把冲突引到家门口,习近平从2015年起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指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的威胁挑战主要来自海上方向,因此要高度关注海上军事斗争,加大海上战争的研究与准备,努力打赢海上信息化局部战争。
由以上态势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以200浬经济专属区为有效防御范围,底线是把冲突挡在狭义的边海空防之外;解放军前出经济专属区之外的地区,包括到西太平洋是拉大防御纵深,作为抗击外部势力进入中国经济水域乃至逼近大陆沿海的拒止区域。
可以说,习近平认定的边海空防,不仅是狭义的陆海空边界,更延伸到广义的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后者是前者的前沿屏障,而前者存在的防卫管控漏洞,将以新的技术补强重构,进而推向广义的边海空防。
请注意:习近平要求全军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不是既有作法和防卫武器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强化科技赋能,以新型手段和条件,构建边海空防立体智能管控体系。
《解放军报》2023年7月指出,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是制衡强敌的迫切需要,也是确保周边和平稳定的迫切需要。一口气提到3个迫切需要,说明中国对自身的安全形势评估,比外界想得更为复杂而严峻。
亟需《边海空防法》
如何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解放军报》提出5项做法:一、加强边海空防无人智能化态势感知网络建设,实现对边海空防所有区域的“全覆盖”监视和“常态化”巡视与侦察;二、打造作战处理平台,就是投入使用更多的无人化、智能化武器作战平台;三、建立边海空防态势可视化地图,有助于边海空防各级指挥员以及相关职能机构,了解掌握边海空防最新态势,提高决策与行动效率。
四、完善指挥控制链,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建成“人脑+机脑”模式的智能化边海空防指挥与控制体系,提升远程化、精确化和高效化的边海空防指挥和控制能力。五、构建综合数据库,最终实现边海空防数据信息的智能流转和利用,为指挥员快速决策提供即时的数据保障。
坦白说,这5项做法中的任何一项,都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而且环环相扣。构建边海空防立体智能管控体系,是一个逐步形成与强化的过程,5至10年内也许看到初步成效。难度很高,不做则无法应对外力强权对中国边海空防带来的压力。
眼下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有待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始终没有事权统一的边海空防法律体系,导致互不协调、各自为政。好不容易,2022年1月推出《陆地国界法》,但该法侧重陆地边界的防卫管控,对于海上和空中防御的指挥和控制没有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边海空防涉及多个部门和不同领域,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因此,在没有推出事权统一的《边海空防法》之前,即使有多项强化措施,也难以有效推进和落实。这也正是观察习近平想要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要素。
另外,也应该看到,习近平为能顺利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开始更加重视外交作用。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要增进与有关国家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为边海空防建设”营造良好周边环境。”
今年7月中共第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同样指出,对外工作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这些论述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出于现实需要。预料,在今后多年或相当一段时期,中国在周边地区,包括在台海、南海和东海等敏感地区,都不会有冒进的军事行动。否则,以中国现有的边海空防体系,实在禁不起外力强权的挑战。
可能面临的战争
接着要问,习近平为何在这个时间点,把边海空防建设列为防卫重点?一个合理的推断是,中国多年的战略扩张,导致四处受敌,并出现战略透支,而必须回头聚焦国家安全基本盘,守好边海空防,预防外力强权乘隙而入。事实上,中国的主要战略压力都集中在家门口和附近海空域,沿着第一岛链由北向南,直通到南海外缘。
解放军的重要著作指出,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的战争,主要是维护祖国统一,以及海洋方向捍卫领土主权和权益的战争,是在一个异常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存在多方卷入,并出现多个对手联合对付中国的可能性。
换言之,中国未来的主要战场,是在广义的边海空防范围之内,狭义的边海空防同时暴露在外力强权的有效攻击范围内。在胡锦涛推动的”和谐世界”时期,外力联合对付中国的形势并未形成。当习近平吹响”敢于斗争”的号角,对外推动咄咄逼人的强压态势时,引来西方民主的群起而围之,反而凸显边海空防百般漏洞有待补强和重构的紧迫性。
中国多年的战略扩张,主要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并且提前与美国进行全方位战略竞争,导致经济、军事和外交资源的过度消耗。
如今战略收缩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军事上,中国把战略重心从外部扩张调向巩固内部,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与安全;通过加强边海空防建设,降低与邻国和主要大国直接冲突的风险,减少资源消耗和战略负担;在海外军事基地存在和扩展方面,可能会更为谨慎,避免卷入高风险的海外军事行动。
摆出能战能打姿态
外交上,中国将加强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对话,缓和区域紧张局势,减少冲突和摩擦的概率。同时,通过多边机制和双边合作,增强区域互信,构建稳定的周边环境。
以上调整并不意味中国将减少对全球影响力的参与,而是通过更为谨慎和务实的策略,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中国的稳定发展。通过加强边海空防建设,使中国足以应对各种潜在的安全挑战,确保周边安全以及可持续的国家发展利益。
由于台海、南海和东海,属于广义的边海空防范围,是中国加强军事存在的重点,必将继续摆出能战能打的姿态,力图减缓并扭转外力强权在中国家门口的战略压制。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