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綠色情報員:雞蛋風暴下 一顆碳中和蛋的啓示
雞蛋是最近全球餐桌共同的話題,由於禽流感疫情嚴峻,加上飼料和運輸成本飆升,從歐美到亞洲,不少國家面臨蛋價上漲和缺蛋威脅,日本、臺灣鬧蛋荒,美國蛋價一度翻了一倍,作爲全球最大產蛋國的中國也沒躲過“雞蛋通膨”,今年第一季的雞蛋批發價與市場價均創下同期歷史新高。
眼看着這一場雞蛋風暴,荷蘭“明日雞蛋”(Kipster)創辦人之一Ruud Zanders感觸良多,他的家族企業在2003年不敵禽流感疫情而倒閉,巔峯期一年飼養800萬隻雞、營業額高達4500萬歐元的蛋雞大戶瞬間破產,那一年他34歲,銀行存款數字歸零,不過,危機反倒把他推上永續之路,全球第一顆“碳中和雞蛋”在他手上誕生。
養雞大戶浴火轉型
東亞正值缺蛋潮之際,這位雞蛋革命先驅者風塵僕僕來到臺灣,在“友善畜牧暨永續食物轉型”國際論壇現身說法,“60年代,我父親接手了家裏的小農場,他選擇飼養蛋雞,不再養殖豬和牛,打算儘可能以低成本產出大量的雞蛋。”Ruud Zanders打開話匣子談起家族故事,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農業的使命是以最低成本達到高產能的目標,“到了70年代,美國的籠養方式引入歐洲,養雞場大規模採用以衝高雞蛋產量,我父親也順應這一趨勢,成爲荷蘭南部最大的養雞戶之一。”
他的家族史有如一部近代歐洲家禽史,經歷了成本掛帥的集約化養殖,到如今廢除傳統格子籠飼養(battery cage),他也意識到消費者思潮的轉向,過去民衆走上街頭要求有更多肉品可以喫,現在則是關注環境友善、動物友好,他開始反思,“如果我們滿腦子只想降低成本,其實最終成本還是會轉嫁到環境和動物身上。”
小小的一顆雞蛋,背後牽涉複雜的環境問題。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統計,2020年全球雞蛋產量高達8667萬噸,比前一年增加3%,而過去30年來,全世界的雞蛋產量增加了150%。這個持續攀升的數字意味着加重地球的負擔,因爲蛋雞的飼料以穀物和大豆爲主,無可避免間接吞噬雨林綠地,2021年發表在《自然》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近20年來大豆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是巴西亞馬遜雨林,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0倍以上,“地球之肺”的排碳量已高於吸碳量。
飼料裏摻雜永續爭議
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發現,糧食生產約佔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的四分之一,肉、禽、蛋、奶類食品的碳排放就佔了糧食生產碳排放的一半以上,以雞蛋來說,生產每公斤的雞蛋估計約有4.5公斤的碳排放。“飼料大概佔了雞蛋足跡的70%。”Ruud Zanders說,“飼料作物從種植、收穫、運輸到加工都會消耗化石燃料。”
事實上,飼料裏不只有碳排議題,“大概10年前,有一個非洲的訪問團要我介紹荷蘭家禽業,當我建議飼養雞隻要有好的穀物飼料時,然後,他們看着我,跟我說,你瘋了嗎?如果我們有好的玉米或穀物時,我們自己喫就好了,爲什麼拿來餵雞?”Ruud Zanders提起這段對話,當下有如當頭棒喝,“你有一公斤的穀物,這些食物可以養活10個人,拿去餵雞或豬,最後卻只能養活2至4個人,這有什麼效益呢?”
“我一直在養雞業工作,我一直以爲這是最有效率的飼養方式,我第一次意識到也許他們是對的。”他拋出一連串的反思,“我們生產優質糧食來餵養動物,卻沒想到有人捱餓,我們爲什麼這麼做呢?這合乎倫理道德嗎?還是應該讓人來食用?”
他特別向荷蘭知名農業大學-瓦赫寧根大學的學者請益,“她跟我說,畜牧業使用全球7成的農地,而人類生產的穀物有3成是作爲動物飼料,這導致了所謂的飼料-食物競爭,人類和動物存在直接和間接競爭,彼此爭奪食物、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未來的挑戰是如何在不耗盡資源或破壞地球生態系統的情況下,生產足夠安全和有營養的食物。”他印象深刻說,“我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要養活全球人口,農場動物在永續糧食系統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剩食升級低碳飼料
Kipster團隊花了4年時間研發“再循環飼料”,也是把人類食品供應鏈中的剩餘食品,像是麪包店無法販售的麪包、制面廠的碎麪條、農業剩餘資材等,加工再製成飼料。Ruud Zanders不諱言研發過程並不容易,“飼料配方95%來自剩餘食物,另外5%添加了維他命和礦物質,確保蛋雞可以攝取足夠的營養。”
攤開2021年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糧食浪費報告,全球每年浪費將近10億噸的食物,糧食浪費和損失大約造成10%的碳排量,助長氣候危機,如果把食物浪費當作是一個國家的話,它的碳排放量將僅次於中國和美國,排名世界第3。剩食飼料有助於改善環境,又可以防止浪費。
碳中和雞蛋的誕生
“我們的飼料碳足跡比傳統飼料減少50%至60%。”Ruud Zanders說,“我們還特別挑選白羽蛋雞,因爲相較棕羽蛋雞,白羽蛋雞所需要的飼料比較少,這可以讓我們整體的碳足跡減少約5%。”
除了飼料和蛋雞品種,他們也致力在各個環節落實低碳永續,養雞場建築以大面積採光,讓雞隻充分享受日光,屋頂鋪設太陽能光電板,多餘的電力還可以對外出售,雞糞乾燥作爲有機肥料,雞蛋盒採用環保包裝,從飼養過程到產品包裝儘可能減少碳足跡,至於剩餘的碳足跡,再透過碳交易消抵,藉由這些方式生產出全球第一顆“碳中和雞蛋”。
歐盟從在2012年起就禁止使用傳統格子籠飼養蛋雞,不只是基於人道考量,也因爲飼養方式和食物品質、安全息息相關。反觀亞洲生產了全球超過60%的雞蛋,傳統籠飼的佔比仍然高達9成,而中國佔全球雞蛋總產量的35%,非籠養蛋雞在中國養雞行業中也屬於稀有模式,在高密度飼養環境下,過度依賴動物用藥始終是雞農甩不開的難題。
對從小在養雞場打轉的Ruud Zanders來說,他自以爲很瞭解雞,直到參加一些工作坊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懂雞。“我非常驚訝,其實我理解的只侷限於如何去飼養牠們,如何維持牠們的健康和一定的產蛋量。”他坦白說,“後來我才發現牠們有複雜的社交行爲和感知能力,小雞還沒孵化前就可以跟母雞溝通,兄弟姐妹之間彼此會互動,所以我們要以更友善的方式飼養牠們。”
打造森林感雞舍
Kipster又是怎樣打造對母雞好的環境呢?“在自然界,雞生活在森林之中,因此我們順應生物本性,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創造有樹木、沙浴、日光、新鮮空氣和可以自由活動的室內和戶外活動區。”他滔滔不絕說,“有了這些豐富化的飼養設施,所以沒有必要剪喙。”荷蘭動物保護機構認證的動物福利生產標章“Beter Leven”(Better Life,更好生活)的標章,Kipster得到最高等級的3顆星。
不光是爲母雞着想,他們也沒放棄這羣母雞的“兄弟們”,讓小公雞轉職當肉雞。Ruud Zanders表示,全球每年有數十億隻小公雞在出生第一天就被殺掉了,因爲牠們沒有經濟效益,肉長得太慢,留下來又浪費空間和糧食,不過,Kipster可不這樣做,以人道方式飼養牠們,再作爲肉品食用,退休的母雞也會製成各種肉製品,避免浪費食物。
這一顆雞蛋兼顧了環境友善和動物福利,不過,小農場做得到嗎?他認爲,
以荷蘭農場來說,一家農場平均飼養7、8萬隻雞,Kipster只有2萬4千隻,只能算是中小型農場,所以不見得大農場或大企業才能做到,小農場也能達到動物福利和環境永續目標,但是光靠農民一己之力並不容易,必須跟NGO、政府、超市通路等單位合作,通力合作才能達成目標。
“如果我們只是向錢看齊,總有人會付出代價,也許是環境自然,也許是消費者,也許是動物。”他感慨說,“家禽業必須考量所有層面,也許生產成本會比較高,不過,全球暖化所付出的代價,其實遠高於一顆價格低廉的蛋,我們應該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投資我們的星球”,其實從產地到餐桌,從投資一顆雞蛋開始,也能爲永續地球盡一分心力。
撰稿、製作和主持:麥小田 責編:許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