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绿色情报员:暖化和流行病的距离(下)蝙蝠搬迁到中国意味什么?

2022.06.09
专栏 | 绿色情报员:暖化和流行病的距离(下)蝙蝠搬迁到中国意味什么? 地球持续发烧,科学家预估大约有40种蝙蝠迁徙至中国南部、老挝和缅甸,病毒外溢风险也大增。
(路透社)

当地球发烧和病毒来敲门划上等号,气候变迁这把火已经烧到家门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前夕忧心如焚说,“我们要立即停止对大自然进行荒唐的自杀式战争。”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50年前,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环境会议,今年瑞典再度担任地主国举办“Stockholm+50”,50年后,地球仍然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流失和环境污染三重危机,“当我们在创造GDP的同时,摧毁森林、过度捕捞也在进行。”古特雷斯在会议上把炮口对准人类的漠视,“GDP不是衡量世界富足程度的一种方式。”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今年5月提出警告,2021年全球均温相较工业化前高出1.11°C,未来5年内可能突破1.5°C,这一场有如引火自焚的“自杀式战争”,驱动野生动物悄悄迁徙,病原也跟着更靠近人类。

野生动物有感搬家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陈贞志指出,气候变迁对所有生物都会造成影响,包含植物、昆虫、脊椎动物,因为生物都有各自适合生存的气候条件,全球暖化改变了温度、降雨等气候因子,有时极度干旱,有时出现极大降水,生物为了适应气候,族群分布开始改变,而生物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当物种分布改变之后,交互作用会跟着改变,病原也会跟着宿主分布产生变化。

随着气温不断攀升,野生动物“有感”被迫踏上迁徙之路。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说,有些动物的移动能力够强,牠可能会随温湿度条件的改变,而开始改变分布范围,不过,在移动过程中,牠可能碰到不适合的环境,或是新栖地可能会有新的竞争、捕食和其他交互关系,所以不见得能生存下去,此外,有些动物的移动能力不是那么高,只能待在原来的栖地,牠可能无法有效的生存繁殖,造成族群数量下降。

在增温的状况下,大部分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会缩减。(路透社)
在增温的状况下,大部分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会缩减。(路透社)

“在增温的状况下,大部分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都会缩减。”李玲玲归纳暖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她引用2020年刊登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的一篇研究,科学家分析1970年代和2017年204种不会飞行的哺乳动物分布状况,“研究发现有106种分布范围缩减,其中有40种的分布范围甚至缩减50%以上,但是也有44种的分布范围会扩大,通常都是繁殖力比较高、体型比较小、适应性较强的物种,所以不同物种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全球暖化也把动物推向濒绝的命运,李玲玲表示,增温不只造成物种的分布改变,大部分的物种都会面临生存的危机,根据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的预测分析,各类物种面临气候变迁,尤其是增温到1.5°C、2°C的状况下,有相当比例的物种会灭绝,其中哺乳类大约有四分之一会灭绝,两栖类面临灭绝的风险更高,几乎会达到4成。

蝙蝠离家出走之后

蝙蝠是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在节节进逼的气候变迁下,成群结队大“搬家”。202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显示,过去一个世纪大约有40种蝙蝠迁徙至中国南部、老挝和缅甸,由于每种蝙蝠平均带有2.7种冠状病毒,因此目前约有100种冠状病毒集中在这些热点区域,文章中也提到“亚洲不断变化的气候和栖地的破坏,使得带有病毒的物种与人类更加紧密地接触。”

无独有偶,美国乔治城大学最近在《Nature》期刊发表研究也指出,气候变迁可能增加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跨物种传播风险,甚至可能引爆下一次大流行病,而蝙蝠是病毒外溢的重点物种。

陈贞志指出,这两篇研究非常类似,以气温条件预测栖地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植被的变化,再假设植被环境变化之后,蝙蝠会迁徙找寻其他适合的栖地环境,由于蝙蝠会飞翔、迁徙能力好,而东南亚的蝙蝠种类很多,当栖地受到干扰、破坏之后,迁徙过程中不但增加不同物种之间的接触,也增加了野生动物来源的新兴传染病爆发的风险。

东南亚的蝙蝠生物多样性高,不过随着暖化加剧,蝙蝠也跟着迁徙搬家。(截图自《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东南亚的蝙蝠生物多样性高,不过随着暖化加剧,蝙蝠也跟着迁徙搬家。(截图自《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相较过去研究多数仅评估气候条件如何改变病原的宿主或媒介的分布,陈贞志指出,近年的数值模型研究考虑到栖地变化的因素,对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有较好的解释能力,也提供科学界未来观察的方向,不过,在整个生态环境当中,影响动物迁徙的原因不是只有植被、栖地条件,还有物种的迁徙能力、栖地周边环境、物种间的交互作用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预测准确度。

蝙蝠常被贴上“病毒外溢”的标签,甚至老是跟流行病扯上关系,李玲玲表示,当中有现实的考量,也有误解,首先蝙蝠在哺乳动物中属于演化早期就出现的物种,在地球存活时间比较长,当然身上带有各式各样的病毒,还有研究显示蝙蝠身上的病毒和物种多样性有关,目前 5千多种哺乳动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蝙蝠,另外,蝙蝠拥有特别的免疫系统,让牠可以携带病毒却没有发病的反应,当牠接触到其他物种譬如果子狸,中间宿主不像蝙蝠有这么好的免疫力而被感染,再接触人类,传播疾病的风险相对增加。

此外,蝙蝠也是“超火”的科学研究对象,李玲玲指出,蝙蝠属于群聚动物,常集体栖息在洞穴中,由于采样容易,在人畜共通疾病上常被大量研究,不过,真正追踪病毒和蝙蝠的关联性,往往都是极有可能、相似度有多高,但是真正确定来自蝙蝠的疾病并不是非常多。

“蝙蝠昼伏夜出,不跟人类接触,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大,但是当我们扩增了蝙蝠跟其他动物接触的机会,人类暴露在风险的机会也跟着提升。”李玲玲提醒,“而且食果性蝙蝠可以帮助植物授粉与散播种子,食虫性蝙蝠可以帮助控制农林、公卫害虫的数量,不要因为过度担心病毒,忽略牠们对人类的贡献远大于威胁。”

蝙蝠龙卷风刮出瘟疫

这一场“蝙蝠搬家”危机早已在真实世界上演,近年澳大利亚刮起“蝙蝠龙卷风”,成千上万只蝙蝠有如乌云般入侵城市,追究背后原因,栖地缩减、高温干旱逼得牠们来到原本不会造访的区域。

果蝠飞越澳大利亚天际,过去当地多次发生果蝠大规模迁徙事件,爆发人畜共通传染病。(美联社)
果蝠飞越澳大利亚天际,过去当地多次发生果蝠大规模迁徙事件,爆发人畜共通传染病。(美联社)

陈贞志说,蝙蝠大规模迁徙过去发生过好几次,由蝙蝠携带的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1994年在澳大利亚现踪,后来大爆发造成很多马染病死亡和人类感染,当地科学家研究疾病爆发的原因,这些蝙蝠吃果实,由于森林砍伐、栖地受到严重干扰,加上干旱导致果实不足,驱动大规模迁徙,牠们身上携带的病原也跟着走,而在气候变迁之下,未来一定会有同样情形发生,而且这个趋势会愈来愈严重。

“当栖地被破坏或缩减的时候,这些果蝠当然会另谋生路,由于都市中有公园绿地,而且取食食物的机率非常大,加上在澳大利亚民众不会主动捕食果蝠或蝙蝠,所以让牠们找到可以适应的城市环境。”李玲玲说,“在气候变迁过程中,其实人类早已干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更大。”

亚太地区升温显著,加上人为活动导致自然栖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正逐渐退化,这也为人畜共患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李玲玲指出,有些自然栖地被改造为放牧地,譬如把森林地改成草地,增加了家禽畜和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由于野生动物和家禽畜的亲缘关系更近,不但增加交互传染的机会,病毒还可能透过其他动物不断演变,说不一定有机会入侵人体,对抗人类的免疫系统。

保护好自然栖地和生物多样性,不但可减缓气候变迁,同时降低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路透社)
保护好自然栖地和生物多样性,不但可减缓气候变迁,同时降低病毒跨物种传播风险。(路透社)

暖化下的流行病解方

面对气候变迁下的跨物种病毒传播风险,李玲玲认为,最根本的解方要减缓暖化的趋势,透过各种方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增加温室气体的吸存能力,此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地也是重要关键,其中,植物部分可以吸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具有调适气候变迁的功能,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同时,让野生动物可以待在原本的自然栖地,跟家禽畜和人类接触感染的风险也会降低,再者有接触风险的家禽畜或宠物也要妥善管理,多管齐下做好预防工作,降低病原跨物种的机会。

“在传染病的生态学研究中,很多研究都发现,当野生动物的栖地环境愈完整、愈稳定的时候,携带在野生动物的病原就愈不容易传播。”陈贞志说明,“所以当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区管理好,生物多样性照顾好的时候,不容易出现单一个高致命性的病原。”

陈贞志表示,科学界和政府管理机构要了解野生动物族群中有哪些病原对人类或家畜动物有高风险,做好监测工作,另外,民众也要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同时要有正确观念,维持环境的稳定,才能有健康的动物和人类,进一步督促政府和管理机构去维持生物多样性,这也是为未来的流行病提前“打预防针”。

撰文:麦小田 责编:陈美华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