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綠色情報員:綠潮起浪(上)滸苔入侵東亞捎來信息

2023.09.14
專欄 | 綠色情報員:綠潮起浪(上)滸苔入侵東亞捎來信息 每年夏天綠潮席捲青島海域,今年黃海的滸苔覆蓋面積與歷史峯值相當,層層向岸邊逼近
法新社圖片

7月入夏,滸苔起浪似向中國山東南部沿海推進,青島棧橋、金沙灘等風景區近岸被滸苔層層包圍,數十艘漁船啓航打“滸”,放眼望去,碧波海面有如草原般,當地人調侃打趣說,這是名符其實的“青島”。

中國自從2007年在黃海首次發現大面積滸苔,滸苔已連續爆發17年,今年黃海滸苔綠潮來勢洶洶,最大分佈面積約61159平方千米,規模與歷史最大年份2021年相當,7月初青島發佈海洋大型藻類災害預警,直到8月初滸苔處置工作才宣告結束,年復一年,滸苔圍城,遊客早就見怪不怪。

無獨有偶,今年初夏臺灣彰化沿海也出現滸苔大量增生現象,草綠色藻體大量覆蓋牡蠣棚架和潮間帶,這是當地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綠潮事件,養殖戶拉起成串死亡的牡蠣,一臉鐵青犯嘀咕。

一波波綠潮入侵東亞沿海,難不成與“滸”同行,已是躲不掉的共同命運?

今年初夏,臺灣彰化沿海的牡蠣養殖區出現滸苔大量增生,油綠藻體纏掛棚架。(彰化縣政府農業處提供)
今年初夏,臺灣彰化沿海的牡蠣養殖區出現滸苔大量增生,油綠藻體纏掛棚架。(彰化縣政府農業處提供)

兩岸談色變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林繡美指出,滸苔是海洋中的大型綠藻,在分類上屬於石蓴屬,一般常把膜狀、葉片狀的叫石蓴,細長管狀、肉眼看起來像絲狀的俗稱爲滸苔,滸苔本來就有季節性消長,不同種類的滸苔有它適合大量快速生長的水溫,但是往往海溫超過25°C以上,大部分的滸苔很少會長得很好。

根據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研究室的PCR鑑定,今年彰化沿海大量出現的藻種爲南方滸苔(Ulva meridionalis),隨着海溫上升,7月中旬已經消退。林繡美表示,中國渤海灣、黃海一帶滸苔屬於冷水性種類,大概有35個品種,其中一個優勢品種的學名是Ulva prolifera(又稱多育滸苔),prolifera拉丁文指的是“繁生、增生”的意思,當海溫適宜疊加海水富營養化,正好提供滸苔爆發的有利條件。

長期鑽研藻類學的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周宏農說明,滸苔和陸地上的植物一樣,生長仰賴水中的營養鹽,包括氮、磷和微量元素等,海水中的這些物質大多來自陸地,例如農業施肥、生活污水排放、牲畜排泄物等,隨着雨水沖刷,特別是暴雨、梅雨,最終由河川流入海洋,加上有充分陽光,提高光合作用,滸苔得以迅速生長。

“以臺灣西部沿海來說,由春入夏,很多生物開始大量生長,西部底泥就會有很多營養鹽。”林繡美認爲這次彰化牡蠣養殖區的滸苔增生現象仍待追蹤研究,“我猜測當時水溫在25°C上下,水體又有營養鹽,加上有牡蠣棚架、繩子可以附着,因爲通常大型藻類需要附着長得會比較好,我們在實驗室發現只要符合這3個條件,它在5天內可以長到10公分,就是你肉眼可以看到它每天在生長。”

5.JPG
臺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監測發現,隨着海溫升高,滸苔的藻體會以絲狀形態隱藏在礁岩隙縫中,隔年春天再次繁生。(林繡美提供)

養殖區成了滸苔溫牀

東亞沿海是全球最大的養殖區,中國近岸聚集大量以投餌爲主的魚蝦貝養殖,牡蠣、海帶和紫菜產量更是高居世界第一,打從2003年起,江蘇沿海的紫菜養殖規模迅速擴大,也被視爲黃海滸苔災害的潛在原因之一。周宏農分析,江蘇的蘇北淺灘要有足夠的營養鹽才能形成天然養殖區,加上週邊的河川、密集人口和農業活動,提供了陸源營養鹽,構成滸苔生長的重要物質基礎。 

今年5月,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2022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2年中國管轄海域呈富營養狀態的海域面積達到28770平方千米,其中黃海爲2790平方千米,而過去的報告也顯示,滸苔所需的氮、磷等元素,江蘇沿岸嚴重超標。

周宏農指出,滸苔孢子會附着在不同基質,在石頭、沙粒、木頭、繩子和漁網都有可能長起來。2018年一篇刊登在中國期刊《海洋與湖沼》的研究發現,滸苔孢子在紫菜養殖筏架和網具上的萌發率,顯著高於淺灘、礁石和養殖池相關設施(細沙、海泥和石塊),這說明蘇北淺灘數十萬畝的紫菜養殖筏架在綠潮早期形成過程中提供有利的附着基質。

4.jpg
青島年復一年上演滸苔入侵記,當地人泡在“海藻湯”裏苦中作樂。(法新社)

青島難甩綠潮噩夢

青島海域往往成爲滸苔氾濫的重災區,周宏農表示,中國學者專家的相關研究也提出與蘇北紫菜養殖區有關聯性,紫菜季節通常在冬天,紫菜養殖的筏架、網具上面會附着滸苔,收成後,養殖區會留下部分紫菜母株作爲採種用,養殖戶收網時直接在海面清理,大大小小的滸苔藻段也洗入海中,隨着沿岸洋流往北漂,到了青島膠州灣一帶,這個海灣像是口袋一樣,水往裏面轉一圈,綠藻就堆在那裏了,有如垃圾堆積水域。

滸苔種源隨海漂流,大海又是相通,這次臺灣中部沿海大規模出現的南方滸苔,其實從江蘇、浙江到海南島都可見它的蹤影,它是否可能順着海流來到臺灣?林繡美表示,“這種滸苔在臺灣很早就有發現,可能不是突然隨洋流漂過來。”周宏農指出,“南方滸苔這個種類大概是2011年日本人在石垣島發現命名爲新種,從它的外觀和形態來看,應該是存在已久,我當學生時就存在臺灣,但是當年沒有人去做鑑定工作。

周宏農進一步說,過去南方滸苔在臺灣可能被描述成其他種類,過往養殖池就有滸苔存在,由於養殖池投餵飼料,加上魚蝦排泄物,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過去研究發現,在龍鬚菜和蝨目魚混養的養殖池,因爲蝨目魚會喫綠藻、滸苔,不會去喫屬於紅藻的龍鬚菜,所以龍鬚菜就長得很好。

臺灣的滸苔大爆發難以甩鍋,江蘇和山東兩地的綠潮禍端卻爭執不休,這幾年江蘇改進紫菜養殖模式,清退紫菜養殖面積,同時及時回收養殖筏架和網具,2020年滸苔災害創下10年來最輕,沒想到2021年災害立即彈升,滸苔分佈面積寫下歷史峯值,今年再度重演綠潮盛況。

周宏農舉先前做的藻類研究爲例,他帶領研究團隊以超微膜過濾海水,試圖濾除藻類孢子,結果發現孢子或配子會變形,變成炸彈型或橢圓型鑽過極細的膜孔,所以儘管紫菜養殖業投入源頭防控,還是難以杜絕滸苔的污染。

 

3.jpg
江蘇的紫菜養殖區富含營養鹽,同時養殖筏架提供滸苔附着基質,許多研究將滸苔爆發的源頭指向紫菜產區。(法新社)

 

源源不絕的種源庫

事實上,綠潮過後,滸苔看似退場,沿近海早已埋下“種子庫”。林繡美聚焦滸苔生活史研究,她指導的碩士研究生探討臺灣東北角的滸苔生活週期,“我們在同一個地點觀測兩年發現,5月梅雨過後氣溫變高,滸苔不是百分之百死掉,而是轉換成另一個生活時期,以絲狀的形態殘存在石縫中,肉眼幾乎看不到,直到9月底或10月初,水溫適宜開始萌發生長,隔年初春再次大量繁生。”

周宏農的紅藻研究也有相同發現,“它的孢子繁殖的時候,當季節不對,它就轉成一種絲狀形態,藏在石頭縫裏面,它不會死,變成一種休眠期的種源。”他談起藻類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滸苔種源可能藏在石頭縫、礁岩縫,或其他生物體裏面,等到季節到了它又開始生長,或是當有一個湧升流出現的時候,它會浮到水面上,造成大量繁殖。”

“這次彰化發生的綠潮事件當然希望是偶發的,不過,日後會持續發生是可預期的。”周宏農提醒,“因爲曾經長過的地方,種源就會存在,只要水文條件、日光、溫度這些條件都配合好,滸苔就會大量增生。”

不過,從2007年迄今,黃海的綠潮不見得每年遮海覆岸大爆發,但是基本上水溫、營養鹽這兩個條件每年都會符合,莫非背後還牽涉其他誘發機制?林繡美表示,科學家懷疑生態環境的微生物相改變也是原因之一,目前開始有人朝向這個方向研究,但現在還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確定。

“研究人員把滸苔上面所有的細菌拿掉,讓滸苔在實驗室環境中生長,滸苔反而生長不良,像是一坨綠色的瘤,有點像是青苔快死的時候。”林繡美說明一項國際研究結果,她的實驗室也有類似發現,“後來,他們再把分離出來的細菌慢慢加回去,直到所有細菌都復歸,滸苔就恢復原來的形態,所以微生物相改變可能會影響藻體的外觀和生長速率。”

中國水域各種藻類爆發問題層出不窮,同樣投射出環境生態失序,三峽大壩的阻斷自然水文,導致庫區水華頻發,近海也浮現藻華現象,“因爲營養鹽會被水壩蓄積在上游,一但放水,變成一次性的問題出現。”周宏農指出,他以過去臺灣德基水庫上游集水區盛行種植溫帶果樹爲例,“上游山區砍伐,種植高山梨、蘋果,拿雞糞做肥料,水庫變成醬油水,颱風來了,水一放,短時間內營養鹽從上游衝到下游和近海,造成藻華爆發繁殖。”

“我們只爲自己的目的開發,開發結果影響到生態原有的步調。”他語重心長說,這也是滸苔入侵東亞捎來的環境警訊。

 

撰稿、製作和主持:麥小田   責編:許書婷   網編: 伍檫愙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