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秋刀鱼追着亲潮洄游南下。8月底,日本北海道厚岸町、花咲港的第一批渔获量只有去年的1%,“秋刀鱼时代终结了。”渔民无奈说,这是秋刀鱼的“旬味”,隐隐浮现气候变迁和渔业战争的烟硝味。
秋刀鱼是庶民之味,不过,近年随着渔获量锐减,价格水涨船高,今年日本厚岸渔市场的秋刀鱼首拍价,每公斤喊出1万1千日圆天价(约人民币700元)。作为北太平洋主要捕捞国家和地区的台湾、中国及日本,船舱不再丰收满载,渔民忐忑面对秋刀鱼荒。
“以今年9月份来看,可能是我们捕捞秋刀鱼30多年来最差的一个月份,大概只有去年的10%。“船长出身的台湾区远洋鱿鱼暨秋刀鱼渔业公会理事长雷祖纲说,他很清楚渔获量的起伏就像浪起浪落,曲线向来有高低峰谷,“不过,这两年的曲线变化的确较大。”
暖化的秋刀鱼滋味

雷祖纲曾改造台湾第一艘秋刀鱼船,一路看着台湾蜕变为秋刀鱼王国,从2013年起首次超越日本,拿下全球冠军,每年渔获量约莫16万公吨。今年因疫情之故,台湾的秋刀鱼船出港晚,“目前有82艘船,几个船长跟我回报,今年黑潮的暖流区很强。”雷祖纲观察到海水暖化现象,“黑潮顶住亲潮冷水区,两者汇冲时没有产生涌升流,微生物也带不上来,秋刀鱼群很分散,所以打不到鱼。”
近年来各地热浪频传,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有25%被海洋吸收,而海洋也吸收了95%太阳辐射,北半球的海水增温幅度尤其明显。随着水温逐年攀升,渔民心寒起来,去年各国的秋刀鱼产量几乎腰斩,台湾仅有8万多公吨,位于其次的中国和日本,分别为5万和4万多公吨,总捕捞量创下历史新低点。
台湾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黄文彬指出,秋刀鱼的洄游范围主要在黑潮和亲潮之间的海域,秋冬成熟期从北海道北方水域南下产卵,夏天再北上洄游至摄食场,这几年日本沿近海地区出现暖水块,挡住秋刀鱼南下路径,所以抓不到鱼,此外,由于产卵区水温升高,水域是否适合鱼卵孵化,以及食物源是否足够供给小鱼成长,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走调的黑潮大蛇行

气候暖化这件事,秋刀鱼可是心知肚明,因为它属于表层洄游鱼类,喜欢栖息在15至18°C水温环境。“秋刀鱼的洄游路线已经出现变化,可能偏离了离岸水域,进入更远的公海栖息,或是寻觅新产卵场。”台湾海洋大学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教授兼副校长李明安分析,“因为日本东海岸、接近北海道一带出现『黑潮大蛇行』现象,从2017年8月起迄今,目前已长达3年。”
李明安说明,黑潮大蛇行指的是在东经136至140度的范围,黑潮的流走偏离,往南到达北纬32度,这次是1965年以来日本观察到史上第二长的黑潮大蛇行,最长的纪录是1975年8月至1980年3月,持续长达4年8个月,当黑潮的流走长时间改变,亲潮也会受到影响,连带改变这一带海域的水文环境。
根据国际研究显示,气候变迁效应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族群的繁殖、生长速度,以及稚鱼存活率。雷祖纲也发现,这两年捕获的秋刀鱼比往年来得小。李明安认为,“水温增加,溶氧跟着减少,甚至衍生的饵料生物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秋刀鱼的分布特性和稚鱼成长。”
然而,秋刀鱼面对的困境不只是全球气候的激烈扰动,还有人为渔获捕捞的压力,北太平洋的秋刀鱼船队急起成长,渔业战争掀起一波波惊涛骇浪。
中国船队崛起抢鱼

“10年前,中国没有船在打秋刀鱼,台湾和中国签订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秋刀鱼还享有免关税优惠。”雷祖纲指出,“台湾捕获的秋刀鱼有半数销往中国。”他印象深刻的是,早年内地消费者对秋刀鱼很陌生,直到听到周杰伦的《七里香》这首歌,歌词提到“秋刀鱼的滋味,猫跟妳都想了解。”秋刀鱼的知名度跟着打开,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三大捕捞国。
不过,中国秋刀鱼船队短时间内火速壮大,最关键的因素是北太平洋渔业组织(NPFC)的筹设成立,2012年各国签署《北太平洋渔业公约》,2015年起限制秋刀鱼作业船数扩增。“这触动了中国的神经。”雷祖纲提到时空背景,“中国发现他们在秋刀鱼捕捞这一块是空白,所以大力推展,当时发了101张造船执照,同时提供25%的造船补贴,以一艘造价4千万人民币的秋刀鱼船来说,造船厂可获得1千万补贴。”
秋刀鱼作业船数的冻结令生效后,“中国总共造了60几艘船,不在名单内的船只,不能在北太平洋打鱼。”雷祖纲说,“不过,去年和前年中国渔船被拍照举发,同一个船名(coastal line),船却长得不一样,这就是一张执照多条船在使用。”
雷祖纲表示,日本大小秋刀鱼船加起来有300多艘,不过多数是沿近海船,没有冷冻设备,隔天就要回航,台湾则有103艘,和中国均同属远洋渔业大型船,捕捞能力都超过日本渔船。
随着中国船队加入捕捞行列,也点燃秋刀鱼争夺战的火线。黄文彬指出,台湾发展了2、30年才有百艘秋刀鱼船,中国短短几年快速成长为60几艘,不但有造船补贴,还有出海补助,更打出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大举移植复制台湾的秋刀鱼捕捞技术。
白热化的渔具竞赛

为了抢鱼,各国杀红眼,千吨级的作业船加上运补船,接力捕捞秋刀鱼,渔船装备也成了新一轮的竞赛。入夜,作业船以声纳探测到渔汛,火力全开打亮集鱼灯,企图诱引秋刀鱼,红色强光穿透云层,夜幕仿佛染上血色。
雷祖纲以“武器战争”来形容集鱼灯,“以前的秋刀鱼集鱼灯,一个灯的功率是500瓦,秋刀鱼会跟着舒服的灯光游进渔网。”他感叹现在集鱼灯功率和数量都大幅增加,甚至出现恶性抢鱼,“当有作业船打得不错,其他船只开始慢慢靠近,距离只有20公尺,然后把灯光全部打开,亮到不得了,把鱼群抢走了。”
这一类的集鱼灯抢鱼战,最常发生在中国渔船,不过,手段最强的却是台湾渔船。“集鱼灯的效能会逐渐衰减,日本和中国是用了5、6年才回收,台湾往往2、3年就换新的。”雷祖纲遗憾说,他曾在两岸之间倡导制定发电瓦数规范,避免一昧追求“军备战争”,不过却始终未达成共识,“这件事太难了!”
秋刀鱼争夺战也间接引爆鱼荒,李明安认为,基本上,鱼类栖地的改变,自然会影响邻近国家的资源利用,引发海洋生物的争夺战争,渔业政策的因应和调整有其必要。
限额捕捞走出活路
事实上,北太平洋渔业组织已陆续展开“秋刀鱼养护管理措施”,2019年通过秋刀鱼捕捞量限制,黄文彬指出,2020年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总捕获量订为55.625万公吨,其中,公海水域的总容许渔获量为33万公吨,而且各会员国不得超过2018年回报的捕获量,因此今年台湾的秋刀鱼捕捞上限为18万466公吨,中国为9万365公吨。
“新规范上路后,可以降低人为因素对秋刀鱼资源量的影响。”李明安乐见秋刀鱼新规出台。不过,黄文彬认为,目前的捕捞量上限是根据2018年的捕获数字,这一年各国渔船都抓得不错,等于是一个高标准,而各国能否遵守配合规定,恐怕又是另一个难题。
当气候变迁和渔业战争节节进逼,秋刀鱼不得不亮剑,这一场海洋生态危机能否解套?雷祖纲语重心长说,“永续经营是终极的目标,这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撰稿:麦小田 责编:许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