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绿色情报员:水母来袭(上)海蜇大军入侵杭州湾意味着什么

撰稿、制作和主持:麦小田
2024.10.30
专栏 |绿色情报员:水母来袭(上)海蜇大军入侵杭州湾意味着什么 今年杭州湾出现水母大爆发,沙海蜇是主角之一,水母袭击滨海电厂始终是各地头疼的难题。
美联社

今年9月下旬杭州湾出现海蜇大闹电厂和石化厂,大量海蜇入侵中国第二大燃煤电厂-浙能嘉兴发电厂的冷却系统,导致机组出现100多起故障;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也在9天内清出超过100吨海蜇,从员工到渔民,抓海蜇成了共同的忙活儿。

海蜇是水母的一种,近年来全球水母灾害频传,东亚海域是重灾区之一。从上世纪末起,中国沿近海不断发生水母泛滥事件,对滨海发电厂、核电站来说,尤其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失控的海蜇危机

这一波杭州湾水母潮背后有哪些驱动因素,成了各界关切叩问的命题。台湾东华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谢泓谚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近海的水质污染、过渔问题、气候变迁,以及近岸地区人造物的增加如消波块、人造基础设施等,使得水母的水螅体有更多附着的基体,这些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至于在贝碧嘉台风过后,杭州湾出现大量水母,可能因为风浪比较大、洋流走势有些微变动,所以让牠们有机会从外海推向近岸。

今年杭州湾水母大爆发的主角之一是沙海蜇,为可食用的大型水母。从浙江舟山、嘉兴、宁波海域,到江苏启东、山东等地海域,8、9月都迎来了海蜇大丰产,而今年启东市核发了251张沙海蜇专项捕捞证,有些渔船每天捕捞量达到2至3万斤,渔民以“30年未见”来形容难得的满舱丰收。

台湾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雷汉杰仔细检视今年海蜇爆发的时间轴,8月份上海的漕泾电厂、临港电厂已经受到海蜇过量的影响,9月初浙江传出海蜇大丰收,从这些事件隐约可看见端倪,9月16日被称为75年来最强的贝碧嘉台风在杭州湾北边的上海登陆,9月18日海蜇涌入浙能嘉兴发电厂,紧接两天后,上海石化也发生海蜇入侵,所以基本上应该受到洋流的影响,把牠们从外海带到杭州湾里面去。

大量海蜇入侵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简称上海石化)的海水泵房,员工清出上百吨海蜇。(图片来源:上海石化微信公众号)
大量海蜇入侵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简称上海石化)的海水泵房,员工清出上百吨海蜇。(图片来源:上海石化微信公众号)

谢泓谚指出,黑潮在台湾东北方海域有一股支流,向西北流向杭州湾、长江口一带,这个支流叫做“台湾暖流”,另外,黑潮主流在日本群岛又分出一支“对马暖流”进入日本海,这两个暖流的流向都是从东南方流向西北方,推测可能因为台风过了流向有些微改变,使得水母顺着洋流往近岸推进。

人工放苗推波助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为什么海蜇大丰收?浙江省每年都会放流鱼苗和海蜇幼苗,今年放流数量比过去来得多,海蜇苗就达到10亿只以上,也许今年温度、盐度条件特别好,所以存活率特别高。”雷汉杰注意到浙江沿海的海蜇苗增殖放流效应,“放流时间大概是在4月至6月,到了8、9月长成可以回捕的体型,所以也许是我们不知道的因素,也许是大环境改变的推动,再加上放流,可能今年各种有利条件都凑在一起,导致海蜇大爆发。”

不只是浙江,江苏、山东、辽宁都长期投入大规模的海蜇苗放流,放流水域覆盖黄渤海、东海等海域。事实上,中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一直处于快速发展,虽然促进部分物种的资源量恢复,但也存在瓶颈和盲点,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水柏年去年在《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反思及优化探讨》文中点出症结:“中国增殖放流现状中存在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不足,策略针对性不够强,以及放流地点与时间安排、监督与管理协调、增殖效果评估等重要环节有待优化等问题”。

各地积极投入海蜇苗增殖放流,连市辖区也不例外,累积效应往往被忽略了。(图片来源:山东东营市垦利区人民政府官网)
各地积极投入海蜇苗增殖放流,连市辖区也不例外,累积效应往往被忽略了。(图片来源:山东东营市垦利区人民政府官网)

在缺乏管理和监测变化趋势下,各地一窝蜂增殖放流海蜇苗,可能会产生生态风险。雷汉杰表示,放苗是复育海洋生态和增加渔业资源常用的手法,重要的是要去监控环境生态,然后做适当调整,中国放流的品种是商用海蜇苗,在海洋生态中不见得能控制,一旦爆发的话,对环境的永续是一种威胁。

东亚被推上水母热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黄渤海、东海的水母灾害只是偶发事件,如今水母爆发规模和频率都大幅提高。2009年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的海水循环泵涌入大量水母,青岛市三分之一的工业和居民用电受到严重挑战。2012年青岛胶州湾海域爆发严重的水母灾害,估计每平方公里高达25万只水母,附近发电厂的冷却系统也被大量水母堵塞。2013年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的冷水取水口出现水母大量聚集,威胁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东海、黄渤海和日本海一带是东亚的水母热区。(谢泓谚提供)
东海、黄渤海和日本海一带是东亚的水母热区。(谢泓谚提供)

除了电厂面临停摆危机之外,水母伤人事件也屡见不鲜。2003年至201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海滨浴场平均每年被水母蜇伤人数达1400人,引起死亡总人数为21人。以2013至2015年来说,河北秦皇岛市各医院上报的海蜇蜇伤病例多达5000余例,并且出现死亡病例。今年夏天,秦皇岛北戴河新区直接诉求海蜇防治攻坚战,各地浴场拉起三层网结构的防蜇网,防止海蜇进入泳区,同时设置海蜇蜇伤救治服务站,降低海蜇伤人风险。

水母大军围攻东亚海域,早就进入科学家的视野。“东亚这边水母量特别多,尤其东北亚是水母增加的热点。”谢泓谚拿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团队的全球水母数量趋势图,“从东海到日本海这一带,整个海域是红色的(显著增加区)。”

东亚沿海面临严重的过渔和水质污染问题。(法新社)
东亚沿海面临严重的过渔和水质污染问题。(法新社)

从气候变迁角度来看,这一带可说是“海洋温床”。谢泓谚指出,美国学者Igor M. Belkin 2009年发表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期刊的研究显示,东海和日本海是全球升温速度最快的海域之一,1982年至2006年水温大约上升1.2°C 至1.6°C,推算大概每隔10年水温会上升1°C;台湾海洋大学李明安教授的相关研究也发现,东海的水温确实逐年增加,升温速度远较其他海域显著。然而,水温增加不会对水母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可能对其他海洋生物如鱼类、虾类带来负面效应,间接让水母在扰动的海洋生态系中趁势崛起。

过去一年来,气候变迁加上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又称圣婴现象),全球不断刷新高温记录,欧盟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哥白尼海洋服务”9月30日公布最新报告,海洋暖化速度从2005年以来增加了近一倍。雷汉杰表示,一些研究发现,水母数量突然增加和圣婴现象震荡有关系。当圣婴发生时黑潮会变弱,洋流、温度、盐度都会受到影响,不过,水母族群是否会跟着出现变化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调查。

过渔加污染打乱生态

水母数量爆炸性成长,气候条件的改变并非关键因子,追根究底背后的主要助力来自人为活动。

“气候变迁是一个相对缓慢的长期趋势,多少有点推动力,但是人为因素包括过渔、水域优养化、栖地改变的助攻影响更大。”雷汉杰从东亚水母潮窥见警讯,“过渔很值得注意,因为现在鱼抓太多了,海洋生态系要有一个平衡在,少了天敌制衡,水母就不受控了。”

东亚沿近海的过渔问题严重,当中一个影响是移除了水母的掠食者和兢争对手。谢泓谚说,鲔鱼、海龟、翻车鱼、鲨鱼等大型鱼类会摄食水母,近年来,这些经济性鱼类被大量捕捞,海龟也常因混获误捕而死亡,本来会吃水母的天敌没了,水母数量自然就愈多。当水母数量增加,牠们也会捕食这些小鱼,而水母幼体也会跟小鱼竞争食物,等于又抑制了鱼类从捕捞压力中恢复的能力,所以最后大量生存下来的就是水母。

此外,东亚近海污染也影响了海洋食物链,造成水母不受控地爆发。谢泓谚指出,东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中国沿岸、日本沿岸和台湾北部都有大量人口居住,许多家庭废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流入大海,海洋中的营养盐增加,有助于浮游植物行光合作用和生长,接下来小型的浮游动物跟着长得好,水母也有更多的食物来源,所以在各种因素交互影响下,提供水母增生的有利条件。

水母搭便车北漂日本

沙海蜇在日本被称为越前水母,打从2002年起,越前水母的爆发愈来愈频繁,数量也愈来愈多,不但造成巨大的渔业损失,更屡次袭击各地发电厂,日本科学家曾经这么说:“日本电力系统最大威胁第一是地震,第二就是水母。”

越前水母(沙海蜇)为日本渔场带来严峻威胁,罪魁祸首指向中国。(美联社)

日本学者也推论,这些水母爆发的源头是在中国海域,随着海流漂向日本,然后在日本海繁殖定居。

谢泓谚认为,这个可能性的确存在,越前水母的水螅体栖息在近岸位置,因为牠们需要附着的基质,东海、黄海的河口地区是牠们主要的栖地,这些水螅体释放出碟状体、长成水母之后,刚好是顺着对马暖流,一路流向日本海。沿途越前水母不断长大,到了日本海几乎长到最大尺寸,最终造成日本渔民和巨无霸水母正面交手,不时出现塞住鱼网,甚至有拖网渔船为了拉起装满水母的渔网而翻船。

这一场水母灾难没有疆界,这一回横行称霸杭州湾,下一站没人能掌握。唯一能确定的是,失控的海洋只会让水母不断攻城掠地。

责编:陈美华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