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綠色情報員:南海突“棘”(1)海星大軍入侵東沙
這個夏天,南海的東沙環礁透出不尋常的氣息,澄澈蔚藍的海面下,潛水員手拿着長夾、長柄注射器,瞄準渾身棘刺的海星,小心翼翼放入網袋,一袋袋反覆拉上船,現場形勢如臨大敵。
這個體表佈滿細長尖刺的大個兒叫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又稱長棘海星),可是不折不扣的“珊瑚殺手”。今年6月,臺灣海洋研究團隊在東沙環礁展開棘冠海星調查和清除工作,從潛水時間和目視數量來估算,棘冠海星密度大概是每公頃72.5至3888.9只,以總量來看,平均密度大約是每公頃1232.9只,爆發態勢讓大夥繃緊神經。
大疫年後東沙變臉
東沙環礁位在南海北側,東沙島緊挨在圓形環礁西邊,由空中眺望,有如落在海上的魔戒,孕育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目前棘冠海星爆發的熱區在東沙外環礁的西南角,估計約有4公里長。”臺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臺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說,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參與了此行任務,“棘冠海星大爆發的狀況看起來很聳動,很多海星正在啃食珊瑚,把胃直接翻出來,吸食珊瑚表面的珊瑚蟲,所以是現在進行式。”
鄭明修造訪東沙島多達56次,長期在當地海域潛水調查,2019年6月曾在東沙外環礁南側的藍洞附近發現30多隻棘冠海星,當時並未處理,後來碰上新冠肺炎大流行,加上東沙島機場擴建維修,飛機停飛兩三年,調查行動因而中斷,他推估棘冠海星也就在這段時間擴散蔓延了。
鄭明修認爲,海星密度的警戒值要從嚴看待,澳大利亞科學家建議,在珊瑚礁海域潛水20分鐘內發現2只棘冠海星,這就是爆發的指標,要注意了。
臺灣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計劃主持人廖德裕指出,目前東沙外環礁的棘冠海星密度嚴重超過珊瑚礁生態系統可承受的範圍,高溫導致的珊瑚白化,在溫度回到正常之後,共生藻會回慢慢恢復,可是棘冠海星就是一直喫一直喫,珊瑚被喫掉後就死了,它的影響非常嚴重,文獻資料顯示,每1公頃的珊瑚礁海域要少於1只棘冠海星,這纔是比較健康的狀態。
刺客剿滅珊瑚礁
放眼東沙外環礁的重災區,海星大軍啃禿了珊瑚,肆虐後的白化痕跡,令人觸目驚心。“我們看到有些地方棘冠海星正在喫,也有些地方喫完了,牠們也離開了。”鄭明修露出沉重口吻,“以離開的地方來看,大膽地說,珊瑚大概80%至90%已經死光了。”
鄭明修說明,棘冠海星怕風浪,不喜歡停留在淺海,牠們通常會吸附在珊瑚上面,大浪一來纔不會被沖走,而且牠們愛喫石珊瑚,喫光了硬珊瑚,纔會找軟珊瑚喫,由於東沙外環礁的風浪較大,這次潛水調查從水深4.5公尺以下才發現棘冠海星的蹤影,最多的區域是在水深10至15公尺,石珊瑚幾乎被啃得精光,不過也有些區域從4.5公尺以下全被喫光了。
從棘冠海星的個頭來看,今年在東沙外環礁記錄到的海星平均體長約30公分,鄭明修分析,“這次移除的最小海星大概是15公分,最大的有50公分,甚至還看到長達60公分的大海星,假如以體長30公分至45公分來說,應該是3歲了,也就是牠們已經在東沙喫3年了。”
這次東沙外環礁的潛水調查大約在水深15公尺左右,鄭明修推測,目前15公尺以下的狀況應該不會太好,因爲根據之前在太平島的調查經驗,以及中國大陸在南海幾個島礁的發現,棘冠海星都是從較深的海域逐漸由下往上啃食珊瑚。
南海站上危機浪頭
棘冠海星不只是肆虐東沙環礁,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和南沙羣島都捲入這一場棘手的生態風暴。
2006年前後,中國研究人員監測到棘冠海星在西沙羣島西側的甘泉島海域大規模增生,緊接着東側的宣德羣島也出現爆發現象,後續海星危機不斷擴散,西沙造礁活珊瑚的覆蓋率從2006年的超過50%,直到2014年已大幅銳減至4%左右。2019至2021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也發現棘冠海星大舉入侵中沙羣島海域,這也投射出珊瑚礁生態系的平衡已被打破。
“西沙羣島爆發後蔓延了好久,棘冠海星都是從下面喫上來,而且一個島爬過一個島,喫完了再換下一個地方。”鄭明修說,“整個南海都有棘冠海星擴散現象,到處把珊瑚礁喫掉,馬來西亞這邊也有,南海周邊國家都應該要警覺。”
南沙各島礁的點狀爆發也有如引線般一觸即發,從永暑礁、美濟礁、渚碧礁、南薰礁,到太平島都沒逃過海星劫數。
鄭明修形容棘冠海星像是“海底蝗蟲”,擴散速度相當快。2017年之前他去過太平島大約10次,過往在當地海域調查各測站的珊瑚礁覆蓋率大概是60%至80%,不過,2021年再度前往調查時,水深2公尺以下的珊瑚幾乎有90%被棘冠海星喫掉了,而且當時已進入爆發後期,有些開始爬行到沙地,有些就走掉了。2023年他更驚訝發現棘冠海星擴散到中洲礁,這個島礁位在太平島東方約6公里處,牠們爬過中間60公尺深的海溝,有如蝗蟲過境,不斷遷徙掠食、向外擴散。
去年4月,鄭明修在太平島夜間潛水時還發現非常多小海星跑出來,大部分是5公分以下的小個體,夜裏爬上新長出來的活珊瑚覓食,由於白天牠們躲在礁盤的溝縫裏,加上顏色不是很顯眼,所以白天不容易找到,當時一個晚上就移除了100多隻棘冠海星小個體。
珊瑚殺手喫垮生態系
事實上,棘冠海星並非萬惡不赦,在海洋生態的動態平衡中有其角色。廖德裕聊起奧妙的珊瑚礁生態系,“有些研究發現,某些珊瑚礁魚類的幼生會把棘冠海星當作棲息地,通常是分佈在離珊瑚礁5公尺以上的棘冠海星,牠上面出現小魚的比例會比較高,今年6月東沙外環礁進行移除海星作業時,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天竺鯛會跟棘冠海星躲在一起,而且當棘冠海星被移除時,牠們並不會遊開,而是一路跟着棘冠海星,從這些魚對棘冠海星的忠誠性,顯示棘冠海星提供牠們棲息、庇護的功能。”
然而,隨着海洋生態失衡,棘冠海星大量增生,不只是珊瑚受到危害,其他生物也遭受池魚之殃。“棘冠海星以珊瑚爲食,然後牠又非常耐命,可以捱餓半年以上,而且又是非常長壽的生物。”廖德裕說,“我們目前認爲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產量最高的棲息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棘冠海星造成的珊瑚減損,對海洋生態有非常嚴重的衝擊,所以目前絕大多數的海洋學者都認同如果出現棘冠海星大爆發,一定要有人爲介入來把牠們移除。”
棘冠海星不只是活得久,同時還很會生。鄭明修指出,牠的生殖策略屬於r-selection,有能力產下大量的子代,一隻40公分的棘冠海星一年可以排2億8千萬顆卵,而且它會漂浮在水面,到處移動。
到底這個“珊瑚殺手”的破壞力有多驚人?鄭明修以棘冠海星的食量和珊瑚礁價值來計算:棘冠海星夏天喫得快、冬天喫得慢,平均算來,一隻成體的棘冠海星每年可以喫掉4至6平方公尺的珊瑚,而國際上發生油污染或珊瑚礁損毀案件,賠償金額換算成珊瑚礁價值是1平方公尺120美元,如果發生在國家公園內則提高爲300美元,以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來說,珊瑚礁生態系被棘冠海星破壞後可能10年內沒辦法恢復,加乘下來1平方公尺是3000美元(300x10),所以你看一隻棘冠海星的危害程度有多大。
以澳大利亞的大堡礁爲例,過去認爲海溫上升導致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最近的科學研究結論卻把矛頭指向棘冠海星。鄭明修表示,海水升溫造成珊瑚白化,珊瑚礁體和耐溫的珊瑚不會完全死掉,可是在棘冠海星肆虐過的地方,幾乎把所有的珊瑚種類都喫光了,棘冠海星對珊瑚礁的危害遠比其他破壞還要嚴重。
撰稿、製作和主持:麥小田 責編:許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