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网络博弈:有关网证网号不同意见的报道和帖文遭删
7月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中国公安部、国家网信办发布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外界普遍解读,中国这是要实行一个新的网证网号制度。既然是公开征集意见,自然应该是集思广益。然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个网证网号制度现在却成了一个敏感话题,许多相关文章在中国网络和社媒上遭到封禁。
8月11号,海外民间组织中国民主党在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中国领事馆前举行了抗议中国即将实行网证网号的活动。曾在中国从事互联网技术工作、洛杉矶中国民主党成员李光芒先生是这个活动的主持人。
那么,中国这个新的网证网号制度真的能更好的保护个人隐私吗?中国网上和这个内容有关的被删文章都说了什么?今天的节目,我们请李光芒和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话题。
据海外监测中国网络审查情况的中国数字时代网站的信息,南方都市报7月31号发表了《网证网号来了?两部门新规征求意见引争论,试点APP已上线》一文,作者为樊文扬和杨柳,这篇文章已被404。
海外监测中国网络审查情况的自由微信也发现,微信平台以此内容违规无法查看为由,将这篇文章在微信上屏蔽。
南方都市报记者提到,公安部和国家网信办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声明显示,这种上网认证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互联网平台以落实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公民个人信息。南方都市报的报道问道,这一效果能实现吗?这个报道说,持证上网引发隐私安全和上网自由的担忧。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提到一些专家的观点。比如,北京大学法学院行政法学教授赵宏认为,网号、网证制度是将个人在互联网的所有浏览、发言和传播过程都与其真实身份互相绑定,相当于彻底消除发言者的隐匿性和神秘性。公众因为忌惮事后追责而谨言慎行,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网络“清朗”治理的效果,但其引发的寒蝉效应以及对言论自由造成的伤害也令人担忧。
南方都市报报道还提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强调,数字经济、网络社会的活力源泉,在于多中心而不是集中垄断。网号、网证制度可能让用户变得更加谨小慎微,这种自我约束的现象不利于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批评这种网号网证做法的微博也遭封禁。据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报道,劳东燕表示,公安部和国家网信办要实行的网号与网证制度的实质类似于疫情期间的健康宝,治理思路上如出一辙,网号制度就相当于给每个人的上网行为安装一个监视器。
李光芒认为,这些专家的担忧是合理的。他说,网证网号说白了,就是给网民上一个电子镣铐。实际上,这种制度会再次加强对言论自由的管控。在李光芒看来,中国如果实行了网证网号制度,公安部门定位网络发言者的效率会加强。
今天的节目里,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南方都市报一篇被404的有关中国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平台的报道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被封禁的微博内容。这些被封禁文章都表达了对新的网证网号制度可能会钳制网络言论自由的担忧。中国的社媒和网站封禁一些文章的原因一般是认为这些文章有违反互联网管理规定的内容。
感谢曾在中国从事互联网技术工作、现在美国的中国民主党成员李光芒分析中国这种新的网证网号制度实际上并不能达到更好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
有关这次节目的详细内容,请大家点击本页《网络博弈》节目的音频连接。欢迎大家收藏音频文件,并在网上转推这个节目的音频链接。
自由亚洲电台《网络博弈》专题节目是15分钟,关注中国网络状况,重点介绍被中国封禁的网络内容。
如果您想在线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节目,或者需要翻墙工具,欢迎登录自由亚洲电台网站。
自由亚洲电台普通话网站:
https://www.rfa.org/mandarin
自由亚洲电台普通话油管帐号:
https://www.youtube.com/@user-gf6un9rp8p
自由亚洲电台脸书帐号:
https://www.facebook.com/RFAChinese
自由亚洲电台X帐号:
https://twitter.com/RFA_Chinese
声明:自由亚洲电台播出的被采访人的观点不一定代表自由亚洲电台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