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貴仁的反腐 熊丙奇的反腐
2015.12.09
本週以來,“高校反腐”這碗20年前的冷飯,再一次被黨中央端出來熱炒,佐料爲——“傳媒大學五人幫窩案”,“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女兒的違紀婚禮”。
網上即刻出現聒噪。中國文明網甘溪文明的博客 12月2日發表署名癡山的評論——《文人風骨頹廢去,高校反腐撓癢來》,寫道:
腐敗普遍,有權力的地方無處不在。所謂反腐,更像瞎貓逮死老鼠…這回,反腐又有新常態了。《教育部黨組召開視頻會,通報3所高校4起違紀問題典型案件》報道:近日,教育部黨組召開視頻會,對近期查處的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3所部屬高校4起違反八項規定典型案件進行通報。對中央音樂學院黨委常委、院長王次炤爲其女違規操辦婚宴;北京郵電大學虛列支出套取資金設立“小金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亞和國際商學院原院長湯谷良違規兼職取酬等問題予以通報。論及高校領域腐敗,與腐敗大勢息息相關,腐巢之中安有清廉?只是子女婚宴了、小金庫了、兼職取酬了,雖然也是腐敗。但比起普遍存在的基建腐敗、人事腐敗、招生腐敗,的確只能算毛毛雨。中紀委抓小沒錯,卻不應當放大!除此之外,高校大牆內的官員隊伍,是否也該減一減?莘莘學子們的學費,是否也該降一降?反腐反到如此這般抓小放大,是不是有點隔靴騷癢呀?
除此之外,新一輪高校反腐號角吹響之後,掩體裏一躍衝出兩支敢死隊。一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不“三個絕不”不長袁貴仁領銜;一支由上海交通大學編審,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博士統軍。
兩部重火力掃射目標和攻守方略各不相同,袁派採守勢,嚴防死守——不時拋出一些意識弱化,頭頂三尺無黨規,政治敏銳性鑑別力喪失,思想麻痹、觀念淡漠,以及在重大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挑戰黨政神主牌的“校園腐敗分子”。
熊派則強攻其七寸軟肋——“推進去行政化,排除權力干擾,推進勢在必行的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迴歸辦學本位,學校行政、教育和學術事務分而治之,乃根治高校腐敗之最有效措施。”
兩軍混戰中各推出官式文章一篇,在此摘要可見一斑——
- 新華社11月26日標題爲《傳媒大學8名幹部被問責向校官作風開刀劍指何方》摘要:...在一項“根治高校腐敗,你認爲哪種措施最有效”的網絡調查中,30.24%的調查對象選擇“推進高校去行政化,排除權力干擾”,居於首位。輿論普遍認爲,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推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勢在必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等專家提出,優化高校內部治理結構,讓大學回歸辦學本位,學校行政、教育和學術事務應分而治之。
- 《中國紀檢檢查報》12月2日的報道引述中國教育部長袁貴仁的話表示,這些違紀違規案例從根本上講是黨的意識弱化、紀律觀念淡化,對黨規黨紀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也反映出教育系統一些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在組織上沒有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擔起來、落下去…教育系統管黨治黨的力度有層層遞減現象。一些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不強,有的思想麻痹、意識淡漠。一些黨員教師在重大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有模糊認識甚至錯誤認識,極個別人的言行挑戰政治底線和法律紅線。
黨棍推波未名湖,
楚河漢界布殘陣。
車馬炮前起戰端,
秀才謀反終不成。
請張偉國嘉賓發表高見。
【讀報補丁】
以信息公開遏制高校“窩案”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北京青年報 熊丙奇
教育部黨組研究決定,對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陳文申、校長蘇志武等8名黨員領導幹部違紀問題進行通報,按照程序分別給予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其中校長、副校長等4人被免職。昨天,中傳媒黨委召開全體處級以上幹部會議,宣讀了對黨委校長辦公室主任姜納新等5名幹部違紀處理的決定。有輿論稱這爲最嚴重的高校領導腐敗窩案,這是缺乏對高校領導貪腐現狀的瞭解的。據粗略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僅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紀律審查”欄目公佈的高校腐敗案件,就已達50多起。而僅僅過去的2014年,就至少已有39名高校領導被立案調查,平均每個月就有三四起,分佈在17個省市區。而進一步分析發現,高校違紀違法人員從高校黨委書記、校長等黨政一把手到基建處長、後勤服務公司領導等中層幹部,甚至普通教職員工,窩案、串案時有發生。也就是說,中傳媒這起“窩案”,只是高校領導貪腐案的“冰山一角”,與其他高校領導腐敗案,高度類似。對於高校領導違紀違法前赴後繼的問題,教育部門和紀檢部門已有警示,要求高校把好決策權、財務關、基建關和招生關——這是高校貪腐高發領域,但是,領導們還是倒在這些關口上。怎麼破解這一問題?從長遠看,必須建立現代學校制度,以制約行政領導的行政權力,而在近期,則必須推進信息公開,把好“公開關”。從這起“窩案”看,信息不公開帶來的問題,是十分嚴重的。據媒體報道,該校存在學校財務管理混亂、“三公經費”列支不真實、嚴重超預算等問題,而且,還提供虛假情況和材料,應付巡視檢查和組織調查,有關領導需要對此承擔責任。而如果學校能做到財務信息公開,接受師生和社會公衆的監督,這種情況或可避免。其實,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出臺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當時,輿論認爲這一辦法,將成爲高校反腐利器,讓辦學置於陽光之下,也就讓教育和學術腐敗沒有了孳生的土壤。但遺憾的是,很多高校並沒有嚴格執行信息公開辦法,一些關鍵性辦學信息,如“三公”消費,只有很少學校公開,而且,學校公開的“三公”消費信息,是否真實、客觀,也無處可查。前不久,媒體曾調查北京高校的信息公開情況,發現約有半數高校沒有公開信息,財務信息更是“躲貓貓”。這樣的辦學狀況,是很難杜絕腐敗孳生的。而高校之所以不積極公開辦學信息,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對於信息不公開,沒有嚴肅追責。雖然《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明確如果高校不按規定公開必須公開的信息,將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追究責任,但這種追責方式就是“老子問責兒子”,存在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現在,巡視組的介入,打破了原有的問責體系。這啓示,要讓高校公開信息,必須改革目前的問責機制,應該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高校進行財務審計。同時,要建立起人大問責機制,由人大問責,而不是由上級行政部門問責——人大也有權對高校使用國家撥款的情況,進行跟蹤、監督,並追究濫用資金的責任。在需要的時候,還必須引入司法問責。二是在高校內,行政權力說一不二,師生沒有參與學校辦學管理、監督的權利。包括信息公開在內,校領導想公開就公開,不公開師生也奈何不得。很多人寄望高校領導以他們的學識、修養,來約束自己的行爲。而現實告訴人們,貪腐與個人修養沒有多大關係,這更多與制度構建有關,就是個人學識再高,如果其手中的權力不受制約和監督,照樣可能被利益誘惑,出現貪腐。而高校領導恰恰是這樣,權力不但很大,而且缺乏有效制約,在高校之內,掌控着行政權力的校領導,不但可決策行政事務,還可介入教育和學術事務。 狠抓高校的信息公開,是當前遏制高校領導貪腐的關鍵環節。教育部已於去年制訂了高校信息公開清單,這需要對照清單,讓高校一一做到,而且,要引入第三方獨立機構,對高校公佈的信息進行審計。不能縱容高校任何隱瞞必須公開信息、編造假數據應付公開的行爲。而從高校治理角度看,要讓信息公開成辦學常態,必須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推進行政權、教育權和學術權分離,建立校長公選制度,暢通師生參與學校治理的渠道,讓民主選拔的校長對師生負責。這是讓大學擺脫行政化、功利化,從而消除貪腐的根本之道。
☯滬上人物☯
紐約“秋菊打官司”——上海知名反腐維權人士,聯合國訪民傅玉霞專訪之三。
傅玉霞是上海市,甚至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的強迫拆遷受害者和因此而生的第一批老上訪之一。1997年11月28日,在家中沒人的情況下,當地官商不法分子伺機蜂擁而入傅宅,將這棟祖傳私房裏的財產現金一搶而空,隨即開始了野蠻的強拆強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