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纪念“9.11”恐怖袭击十周年*
今年9月11日是美国“9.11”事件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在十年前受到恐怖袭击的三个地点: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华盛顿五角大楼和宾夕法尼亚州上克斯维尔,分别举行了纪念追悼活动。
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举行的纪念仪式上,奥巴马总统诵读了圣经诗篇四十六篇第一节,遇难者亲属们上台读出了2,976名遇难者的名字。
*纪念为抢救他人而牺牲的华人曾喆,回放十年前节目*
在遇难者中有一位名叫曾喆的华人,他是为抢救他人而牺牲的。为了纪念包括曾喆在内的“9.11”罹难者,今天请听“心灵之旅”十年前节目的回放:“‘9.11’荧屏上的最后身影”这是2001年10月6日播出的节目——
*“9.11”电视荧屏上留下曾喆救人的最后身影,他是所在公司唯一失踪的职员*
九月十一月日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四架美国国内航班客机被劫持,其中两架先后撞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大楼,两座塔楼爆炸坍塌;另一架客机撞入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部分建筑坍塌;还有一架客机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在至少五千多名失踪或已确定死亡者中,有些人是为救助他人而献出生命的,他们当中也有华裔人士。
还差十九天就要过二十九岁生日的曾喆先生来自中国广州,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受过医务急救训练,是一位有急救证书的义务救护者,曾喆在离世贸大厦不远的纽约银行上班,大厦被撞后,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自己要去救人。
在美国一家电视台录下的当时的新闻画面中,有曾喆救助伤者的图象。然而,曾喆至今没有回到家里,为了救人,曾喆成了他们公司中唯一失踪的职员。曾喆先生在"九.一一"的电视荧屏上给这个世界留下他最后的身影。
*曾喆的母亲岑娇娴:“9.11”接曾喆最后匆匆电话:“我去救人”*
我采访了住在纽约的曾喆的母亲岑娇娴女士。岑女士有两个儿子,曾喆是她的小儿子。曾喆的母亲回忆了九月十一日上午曾喆打电话来的情景:
岑娇娴:“那电话很急,他只是匆匆忙忙讲了几句话,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挂断了。他说:“我现在没事。我去救人,等一下再打给你,”那时大概是九点四十分以前。不会超过九点四十,因为九点二十七分我打开电视,看了十几分钟左右。曾喆西雅图那边的同学接二连三地打电话来,那个叫黄薇的同学打电话告诉我说‘我在电视上看到曾喆救人的画面。即使我没有在电视上看到他,我都知道他一定会去救人的。’她说是在FOX5台看到的。”
*曾喆的同学黄薇:曾喆常去捐血,周末作义工救人*
曾喆的高中同学黄薇女士也来自中国广州,她在美国海军中任军医。我请在西雅图的黄薇女士谈谈当时的情况。
黄薇:“刚好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是这边六点钟,东岸的九点钟,我刚打开电视CNN 刚好看到一架飞机撞到纽约世贸中心,我知道曾喆离那边很近,我就打电话给他,当时电话线路已经不通了。我一直在看电视,我看到曾喆正在救一个女的,但是,那个镜头很快就过去了,当时世贸大厦还没有塌,所以我没有想到别的。看到他,我心里就安定了一些。我看到曾喆在地上救人,我就想到他在罗徹斯特大学上学的时候有这方面的训练,他当然会去救人。
我们都知道他是全职上班,而且还业余读工商管理硕士,周末还要去急救中心作义工救人。他曾经跟我说他很忙,他还常去捐血。我记得有一次他带了三件T恤衫给我们三个同学,就是他捐血换来的。以前,他的车里都有急救灯,有什么事,他就可以把灯摆上,就可以急救了。那时我们经常笑他。"
*曾母:大厦塌下来钢架两千多度高温,一切都会被融化;曾喆本买好第二天去旧金山机票*
九月十一日上午九点多接到曾喆电话的,还有他的女朋友潘小姐,她和曾喆的母亲一样,焦急地等待着曾喆的消息。
(世贸大厦爆炸、倒塌声,急救车的鸣叫,人们的喊声)
这时候,曾喆的母亲接到了曾喆女朋友的电话。
曾母:“他女朋友打电话也来问,曾喆有没有电话回来?我说:‘没有啊’。她说:‘大厦塌下来了’。我一想就觉得‘糟糕了’,他去救人当然是救那些被飞机残骸碰伤的路人,或者是从大厦跑出来受伤的人,肯定很接近大厦了,大厦塌下来,复盖面积一定很广,我就想,他会遇到不测。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
在西雅图的黄薇也非常关心曾喆的情况。
黄薇:“我们都很清楚曾喆的为人,他是很有交代的,如果这么晚了还没有打电话回家,那可能会出事。我们担心如果到早上还没有听到他的消息,那可能就凶多吉少了。
曾母:“其他同学也不断打电话进来,我说‘现在还没有消息’,他们说‘他可能救人太忙忘记挂电话了’。我想他们都是在安慰我的。一直到晚上还没有他的消息,他的同学、他的朋友都是这样安慰我。我说‘怎么会呢?做了那么多小时,肚子也会饿嘛,吃东西的时候也会挂一个电话来’。我就一直等,都没有他的消息。
主持人:“直到现在,有没有有关曾喆的线索?比如衣物、随身用的东西呀?”
曾母:“不会有的了,因为大厦那些钢架都有两千多度的高温,什么东西都会被熔化。直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我只能够无奈地坐在家里等待。”
曾喆的母亲说,本来九月十二日曾喆是要出差的,飞机票都已经买好了。
曾母:“曾喆计划十二日到旧金山出差,是十二日下午五点钟的机票,应该在十六日回来,过几天再去伦敦出差,接着跟女朋友在欧洲旅游休假,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了。”
*曾喆女友潘小姐:曾喆乐于助人。我们原计划去意大利度假一周*
曾喆的女朋友、在纽约的潘小姐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先从曾喆打给她的最后的电话说起。
潘小姐:"他在大约九点三十五分的时候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没事,外面有很多人受伤,他要出去帮助这些人。我问他,这样作是不是安全?他说,他会随时跟我通电话。他打这个电话是在两座塔楼倒塌之前。
在最初的几天,我还抱有希望:也许他在医院里,也许他只是失去了知觉。现在我不得不接受他永远失踪的事实。我们曾经在同一所大学学习,并同时获得硕士学位。直到去年我们开始深入交往。
他告诉我,他有正式的急救医务人员证书。曾喆是一个非常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他获得这个证书是为了帮助别人。大学本科他学的是电子工程,又获得工商管理硕士,与他的急救医务证书毫无关联。我们计划在上周六去意大利,他出差去伦敦,我们预定在罗马汇合,在意大利度假一个星期。"
*曾喆的哥哥曾申:如果曾喆只想自己,完全可以离开,他选择去救人。恐怖分子应受惩罚*
永远的离别,永远的怀念,曾喆给亲人和朋友留下了些什么样的回忆?曾喆的哥哥曾申比弟弟大两岁,在纽约的曾喆的哥哥和嫂子谈起曾喆的为人。
曾申:“他回家里很静,但是他在外边,我知道,他是很喜欢帮助朋友的”。
大嫂:“他人很好,他的品格是很乐意帮助别人的,这一点我知道,我们一家人住在一起,关系很融洽”。
曾申:“他是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支柱,因为我虽然也工作,但是结了婚,刚刚有一个小孩子。在九月十一日那天,要是他只想自己的话,他是完全可以离开,那么,我们家现在还会是好好的,但是,他选择了去救人。”
“九.一一”恐怖事件夺走了曾喆的生命,也使这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落在曾申这位医院厨工的身上。曾申先生向制造“九.一一”事件的恐怖分子发出谴责。
曾申:“他们很坏,他们不应该伤害无辜的平民,死了很多人,家庭破碎。他们一定要也应该受到惩罚。”
*曾喆的母亲岑娇娴:曾喆的童年*
曾喆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又走过怎样的人生道路呢?让我们来听听曾喆母亲的叙述。
曾母:“我在广州市从事教育工作,我先生是作美术设计装潢的,我们只有两个儿子。就是因为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所以我在家里先从两个儿子着手,他们很小的时候,我就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要求他们在学习上要尽最大努力去争取最好的成绩,对周围的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所以,曾喆从小就是这样作的。”
主持人:“您能讲讲曾喆小时候给您印象最深的事吗?”
曾母:“他在念小学一、二年级时,老师问他‘曾喆,你放学以后到什么地方去玩?‘他说:’我没玩呀。我作完功课就帮妈妈作家务。’老师问:‘你会作吗?’他说‘会呀。我会烧饭、洗菜。’老师说‘你都够不着炉台呢’,他回答‘我可以拿小凳子呀。你要不要帮忙?我可以到你家里帮你。’后来老师告诉我‘你的孩子很乖,他在家里帮助作家务吗?’我说‘是的’,他们两兄弟很合作的。”
*曾母:初三来美国的曾喆,高中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致辞,靠奖学金读大学*
主持人:“您和您的家人是什么时候来美国的?”
曾母:"我们是一九八八年从广州移民来美国的,曾喆刚好在广州念到初中三年级第一个学期。我们移民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两夫妇都不懂英文,我只能在衣厂里做工,他爸爸就在成衣出口公司里面作工人。
刚来的时候,曾喆的英语也很差,起初念双语班,后来经过他自己的努力,进入到英语班。我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们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他在学校表现很杰出,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他抽屉里面的奖章、奖座很多。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全校四百多毕业生,他是总成绩第二名,在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全体毕业生致谢词。
老师问我‘你支持不支持他上大学?’我说‘我精神上当然支持。但是,在经济上我们是有心无力。’她说‘你精神上支持就可以了。经济上不用你担心’。结果他念了私立大学,一年的开销是两万多美元,都是靠大学的奖学金,他的高中也给他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在大学,曾喆也是很努力地学习。他经常离开我们,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上学。他硕士毕业以后,我就提议他,念完书不要在外面找工作,回到纽约来工作吧。他就回到了纽约,在纽约银行工作。”
主持人:“他工作以后情况怎么样?”
曾母:“他一个同学的妹妹也是在纽约银行工作,那天记者访问她的时候,她说‘曾喆进到银行里面,不到半年时间,银行就给他升职。如果不是这一次出事的话,十月份他也还会升职。他还跟同学们说过,十月份升职后请他们吃饭。”
*救护车队长鲍伯:曾喆是杰出的人,在救护车上悬挂写有他名字的旗帜,建立曾喆基金会*
“九.一一”以后,曾喆大学的同学、高中的同学,还有实验室里的同事都为失去这样一位朋友而惋惜。他在大学挂钩学习急救的那座医院知道他的事迹以后,决定一辆救护车以他的名字命名。
当年培训曾喆成为义务急救人员的纽约州罗彻斯特布莱顿志愿者救护车队队长鲍伯.布罗迪先生在他正驾驶着的救护车上接受我采访。
鲍伯:“我们很不幸失去了曾先生这位曾经在我们车队受训练的志愿者,他两年前在罗彻斯特大学读书的时候参加了我们的急救培训课程。他本来可以安全地离开出事地点,但是,他却到出事的世贸大厦救助他人。我告诉他的家人,我们都被他的行为深深感动。曾先生是个出色的年轻人,乐于助人,总是面带笑容,非常关心病人。
我曾多次亲自教过他有关救护的课程,我们共同工作过多次。现在我脑海中还有我们在一起的情景。我亲自培训的有六、七个学员,我们都对他的死感到悲伤。我刚刚跟市政府谈过,要在我们救护车上悬挂写有他姓名的旗帜来纪念他。我们计划设立一个基金会,这一计划已经在执行了。我们还将发表文章纪念他,事实上,罗彻斯特地方报纸已经登出了曾先生和其他遇难年轻人的故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曾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他是一个杰出的人。”
*曾喆的母亲岑娇娴:我为曾喆这样做感到安慰和自豪,他为华人增光*
在“九.一一”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时候,曾喆这位纽约银行的华裔青年职员为了救助他人,成为公司中唯一的失踪者。在当天的电视现场新闻中,有曾喆救助伤者的图象,这是曾喆留在世界上的最后身影。
痛失爱子的曾喆的母亲岑娇娴女士:“我的儿子不会回来了(哭泣),但是,我为他这样作感到安慰,也感到很自豪。我们华人在美国是少数族裔,我希望曾喆这个事迹能够为我们华人在美国树立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为我们华人以后立足美国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华人增光。
那天,我才从曾喆同学的口中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比如他输血、帮助同学的那些事,他回家从来不讲这些事。对于他的有些事,他的同学比我更了解。”
*曾喆的同学高海涌:曾喆一向关心帮助别人,他是英雄*
现在在纽约一家公司工作的曾喆的同学高海涌先生比曾喆小四岁,他把曾喆看成他的大哥哥。
高海涌说:“他一向都很关心别人,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他只要看到你有困难马上就会帮助你。对我来讲,他好像我的亲哥哥一样,有什么事情,他都会照顾我,我感到失去了他,就好像失去了一个亲人。曾喆这样一个人可以说是英雄,就和很多很多失踪的救火队员、警察、医生一样,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纽约,我感到很遗憾。
今天早上,曾喆以前在施乐公司做工的二十几个同事打电话给我,想了解他家里的情况,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把曾喆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曾喆的同学吴汝聪:"9.11"是个很大的悲剧,我对恐怖分子惨无人道行为表示愤慨*
我又采访了曾喆的另一位同学,他在纽约经营一家电脑公司。
吴汝聪:“我叫吴汝聪,也是从中国大陆移民到美国的。我今年二十八岁,是曾喆的高中同学,也是大学同学。我对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性格很独立,也比较热心助人。在高中的时候,他就曾辅导别人做功课,在大学的时候,他投入很多课余时间去工作,以帮补他的家庭。但是,他的学校成绩也相当不错。
大学毕业之后,他又读了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我想,如果没有这次事件,他会有一个非常远大的前程,但是,为了救护他人,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么一个不幸的结果。
昨天十月四日下午五点三十分左右,纽约电视一台采访了曾喆的家人,以及他的几个朋友,这是美国一个主要电视台的采访,我想,看来美国主流社会也逐渐地在了解并关心这一事情的发展。《纽约时报》前两天也登出了比较简短的消息,报道曾喆的真人真事,写得也不错。但是,我还是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曾喆他应得的荣誉,以及帮助他的家人解决长期的经济、生活问题。”
主持人:“您在‘九.一一‘以后失去了曾喆这位同学和朋友,您是什么心情?”
吴汝聪:“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剧,我对恐怖主义分子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表示愤慨。”
*曾喆的同学回顾曾喆生前对他们的帮助*
曾喆遇难以后,他的同学们回忆曾喆对他们的帮助,同学们也用各种方式帮助曾喆的家人。
在美国西海岸西雅图的黄薇女士说:“主要是纽约的朋友作得最多,他们指定了一个同学李立华专门负责和曾喆的妈妈直接联系,不然的话,每个人都直接给曾妈妈打电话,她也会很烦、很伤心。”
李立华女士在纽约一家医院作药剂师,她说,让她特别难忘的是曾喆对他人的关心。
李立华:“我在高中的时候一直跟曾喆同学,我们毕业以后一直都有联系。他一直都很关心我和我妹妹,因为我父亲过世了。我妹妹去波士顿大学读书的时候,我要开车送她去学校,曾喆就主动跟我说,他的车子比较新一点,我的车子比较旧,他让我开他的车去,他说这样比较安全。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我都记得。”
谈起曾喆,黄薇也有很深的感触。她说:“曾喆今年八月份到西雅图来参加过另外一个同学的婚礼,所以我八月份见过他。我在海军工作,以前两年都派驻日本,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爸爸妈妈在纽约,他们有什么事,我都叫我爸爸妈妈找曾喆,因为他是一个很可靠的人,只要他能办到的,他一定会帮忙。”
曾喆永远地离去了,他的同学李立华说:“对我来说,曾喆是一个很好、很难得的朋友,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这个社会少了像他这样的好人真是很大的损失。我们现在就在筹款,我们会和曾喆以前读书的那两所学校联系,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奖学金,把他的故事和他的精神发扬下去。”
*曾喆的同学:失去曾喆这朋友,无人可以替代,事实残酷,希望世界和平,不要伤害无辜*
失去了曾喆这个朋友,黄薇谈她的心情:“我觉得,失去了曾喆这个朋友就没有人可以代替了,我和很多朋友都觉得,现在就更珍惜身边的朋友了。我们开始也说,哎呀,曾喆为什么要跑回去救人?后来想想,这是他自己的决定,我们很尊重他的这个决定,也很敬佩他的做法。当然,像我们这班朋友,每个人都是很正义的人,如果当时换了我,我想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主持人:“为什么呢?”
黄薇:“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事后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大楼会塌下来,如果当时在现场看到那么多人还困在里面,我觉得,我们这些朋友很多都不是很自私的人,而且我们是医务人员,当然会走回去,能够帮助人当然要帮了。”
曾喆的高中同学李立华说:“我觉得,这真不可思议。虽然我每天都在纽约生活,闻到那些气味。。。交通很不方便,人们都很恐惧。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很残酷的事实,那么多智慧的精英都不见了,都被害了。我失去了曾喆这么好的有一个朋友,真的是一件很惨痛的事。我希望世界和平,不要伤害无辜的人了。”
*曾喆的同学:尽力帮助曾喆的家人,希望惩办“9.11”恐怖袭击凶手*
曾喆的母亲说,曾喆的同学们正在为曾喆争取一项美国最高荣誉奖。曾母:“他们都觉得应该为曾喆作一点事,他们准备为他争取美国总统自由奖”。
李立华女士朗读了他们写给美国总统布什的信:
“亲爱的总统布什先生,
你可能听说了很多失踪人士的故事,但是,有一位年轻人他的故事跟其他失踪的人士一样,他的故事没有被告知全世界的人,但是,他的故事是很值得述说的。曾喆是在纽约银行工作,他的办公室是在一零一伯克利街,与世贸中心相隔两条街。
那一天,世贸中心被攻击以后,曾喆跟他的其他同事一样,都被公司疏散到室外。但是,曾喆没有像他的同事们一样往北走,到安全的地方,相反的,他决定向南走向世贸中心去帮助其他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有执照的急救人员。去之前,他打电话给他的妈妈说,他没事,但是他要去世贸大厦那边救人。
以后,他戴着白手套在路边帮助一位在流血的女人,那一个小小的片断刚好被福克斯电视新闻节目拍摄到了。很可惜,这个片断成了他的妈妈和我们这些朋友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曾喆失踪了,他不是因为被困在那两座大楼里,而是因为他决定去帮助其他的人,他觉得其他人的生命跟他自己的生命同样重要。很可能,当时曾喆在想,应不应该去帮助其他的人,可是依照曾喆的性格,他不会想到这些,他一定会去无私地帮助别人,把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
这次美国受到恐怖袭击把很多消防队员变成了英雄,也使曾喆这样一个平凡的国民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英雄。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我们希望他得到他应得的荣誉,就是‘美国最杰出公民奖’。”
曾喆的同学们还为曾喆建立了一个特别的网站,吴汝聪先生介绍说:“网站的全名是: www.zackzeng.com 这个网站还在建立之中,估计下个星期就可以正式向广大的读者听众见面。同时,我们也会把曾喆家基金会的地址和帐号在网站上宣布,我希望能够帮他家里度过这个难关。”
由于“九.一一”恐怖袭击而失去爱子的曾喆的母亲,如何看待“九.一一”事件?岑娇娴女士说:“这件事很不幸,造成很多家庭破碎。我希望美国政府一定要惩办那些凶手,但是又不要伤及无辜,不希望造成更多破碎的家庭。”
曾喆的同学、在美国海军服务的黄薇女士又是怎么看的?黄薇说;“美国应该要讨回一个公道,军队也应该有一定的行动。因为这么大个国家,就让这几个人控制的恐怖分子制造了这么大的灾难,美国是应该有所行动。”
——以上您听到的是为纪念“9.11”十周年,回放十年前“心灵之旅”播出的节目:“‘9.11’荧屏上的最后身影”。
以上自由亚洲电台“心灵之旅”访谈节目由张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采访编辑、主持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