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 "心灵之旅"访谈节目主持人张敏采访报道2016,04,16)
*简介丁璇的母亲章冬翠*
在前面的"心灵之旅"节目中播出了"资深访民章冬翆访谈录",以下请听章冬翆之女丁璇访谈的第一部分。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丁璇的母亲章冬翠。章冬翆是浙江温州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女儿,她自己是农村教师,三十多年前在上班路上被殴打致重伤。为了讨公道、为了要求惩治凶手,她一级一级上访到了北京,不仅为自己,也为本镇54名教师中包括自己在内共9位遭到殴打侮辱的教师讨公道。
在北京,她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上访告状,从中国的教育部一直找到当时的中共总书记胡耀邦。
因为上访,她被注销户口,被押送过遣送站、注射过毒药针。因为没有户口,她结婚七年半才终于能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孩子六岁多才上了户口。因为嫁给外地来京的农民工,孩子上学每一步都很难,章冬翆不仅为自己,也为更多农民工子女在北京就学步步维权。她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路优秀,虽然不能与有北京户口的同学一起公平参加高考,但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
几个月前,章冬翆和他的先生丁朝格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第一次来到美国。
走过三十多年上访路的章冬翆接受我的专访,讲述她三十多年的艰辛、执着与奋斗。
*丁璇:原不太主动与人沟通,到美所在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我被带得较积极沟通*
资深访民章冬翆四集专访播出后,我又采访了章冬翆的女儿,现在在美国读书的丁璇。
丁璇去年从一所社区大学毕业后,转入另一所大学继续学习。我对丁璇的专访从询问她的近况开始。
主持人:"丁璇,怎么样?你到美国三年多了?"
丁璇:"三年半还要还多一点。"
主持人:"一般学生过来之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你现在情况怎样?"
丁璇:"我还好。我觉得好像一直适应能力还挺强的。一般换个环境……不管两个环境差距多大,我不太会感觉到不适应,很快就能适应。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舒服或怎样。"
主持人:"语言上呢?"
丁璇:"语言上还是适应了一段时间(笑)"
主持人:"像你在中国学习成绩很不错,你觉得,从一个高中毕业生,到这边要想在语言沟通上能够比较自如,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丁璇:"我觉得因人而异吧,如果基础比较好,又比较积极,愿意说、愿意沟通交流的话,那样适应起来还是挺快的。因为美国人……我觉得日常用语词汇量也不是很大,所以日常沟通这些,如果你是一个比较积极的回应者,愿意听,也愿意说,适应起来还是挺快的;但是如果你一直不说,或只愿意跟中国人玩儿,不太愿意跟美国人交流的话,那样还是挺慢的。
我觉得,我是到美国以后越来越积极,因为我不太愿意主动跟人沟通。但是我所在的地方,人都挺好的,民风也很淳朴,他们都比较热情好客,所以我被带得也比较积极。"
主持人:"你学什么专业?现在学什么科目?学到哪一级?"
丁璇:"我现在是学电子工程专业,上大三。"
主持人:"前些时候爸爸妈妈来参加毕业典礼,是哪个阶段的?"
丁璇:"那是一个社区大学。去年转学过来的。"
*丁璇:最初在六、七岁时知道我户口不在北京,是外地人,每学期要额外多交钱*
主持人:"我们这个'心灵之旅'节目是讲述人生经历、个人故事的。到目前为止,你的主要经历就是上学,那么就谈谈你的上学故事吧!
你还记得入小学时父母带你找学校时的情形吗?妈妈带你找学校,是她自己先去找了很多,最后才把你带去见那个比较有希望收你的学校?还是妈妈领着你一个个学校走?当时具体是什么印象?什么情况?"
丁璇:"我好像跟他们一起去过三、四所,但是其它时候他们有没有再去,我不很清楚,但我觉得应该是有的。
我只对后面两所比较有印象,因为它们都在北京的胡同里,离着挺近,离我家也比较近。当时校长他们还说,我看起来挺聪明的。但有一所学校好像说可以减免两万块钱,只需要一万块钱。那时我们家也出不起,所以那那所学校后来就算了。"
主持人:"就是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要交'借读费'……"
丁璇:"最后就去了最普通的一所,我记得它好像要钱最少。因为当初找学校这件事情还是花了一段时间,我有点印象。"
主持人:"后来就上学,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户口是你身份的一个确定,而你和你旁边的人……我不知道你们班有几个像你这样所谓'借读'的学生,也就是在北京上学但没有北京户籍的同学。"
丁璇:"我们班当时可能有十几个。"
主持人:"从什么时候……几年级几岁,你突然觉得这个班的同学有区别,从这儿就分成两部分不同,你什么时候有这个印象?
丁璇:"最初的印象应该是六、七岁的时候。就知道每学期我们会额外多交几百块钱,学杂费不一样,我们交的钱要多一点。但是那段时间对其它方面没有觉得很不同。"
主持人:"交钱多一点的原因是因为你的户口,不管你理解不理解'户口'是个什么东西,你已经知道你的户口和他们的户口不一样,这是你一入学就知道了吗?"
丁璇:"是。第一次我带钱去交的时候就知道了。"
主持人:"这在当时给你心理上有什么影响吗?"
丁璇:"我觉得好像没有太大影响,只知道我户口不在北京,是个外地人。就有这么一个概念。"
主持人:"那同学之间比方说来往交流、玩儿……会不会因为户口不一样有不同的群体?"
丁璇:"不会。那时候还太小了,不会想这么多。"
*丁璇:小学四、五年级我第一次意识到,他们会以我是外地人为理由区分我和其他人*
主持人:"到什么时候,这个差异就显出比一开始要大一点?"
丁璇:"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是四年级或五年级,我已经不太确定了。那时候我觉得她(一位同学)应该是无心的,因为那时候都还是小孩子。那时要评选大队委候选人,我们分两次评,需要投票决出一个大队委候选人。正好我们第一次投票的时候,是在第一节课快下课时,所以我们第二节课就继续投。然后就是在课间发生的事情,一个女生就跟好多人说,不要选我,里头有一个原因就说,因为她是外地人,怎样怎样的。这是后来他们跟我说的。但当时我不是很清楚具体状况。
后来我的朋友就跟我说,说她到处去跟人说,所以第二节再开始评选大队委的时候,票数落差还是挺大。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他们会把这个作为一个理由,来区分我和其他人。"
*丁璇:六年级事情重演,母亲去学校跟班主任谈,才得以参加大队竞选,当选大队委*
丁璇:"这件事情六年级又发生了一次,闹得动静更大,相当于是大半个学校全都涉及进来了,也是相同的起因。
因为五年级时,我们班主任跟我说'因为你四年级当了一年班长兼中队长,干得很好。所有老师都夸你',说了很多好话,先夸了我一通。然后说,'我希望你五年级就不要参加大队竞选了,你就继续当中队长兼班长,好好管这个班'。我当时没太多想,也不是很在乎什么'官职'这些,当时就退出了大队竞选,所以那件事情事态就没有愈演愈烈。
但是六年级时相同的事情等于重蹈了一次覆辙。六年级大队竞选,那年我忽然就想参加大队竞选了。因为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嘛,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戴'几道杠'之类的。所以我想参加一下。
还是因为相同的那个女生,又到处跟人说。因为我五年级很早就退出了嘛,所以她没有到处跟人说,只跟我们班的说了。但是六年级时竞选周期挺长,她先跟我们年级的……然后跟比我们低一个年级的、低两个年级的,甚至低第三个年级的……她跟很多人都说了。
但刚开始时我还是没意识到,可能反应比较慢。后来有一个住在我隔壁院里比我低一年级的小妹妹跟我说的,我才知道这件事。我以为,我不说话还能平息一点,结果没有,事情愈演愈烈,到最后有点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因为我当时已经当了两、三年的中队长兼班长,我六年级的班主任还是把五年级跟我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说'你又干得很好,我还是希望你继续干。但是今年是(小学)最后一年了,如果你非要参加大队选举的话,我也不能太拦着你,你回家跟你妈妈商量一下,你再回来跟我说,要不要继续当中队长兼班长'。
实在没办法,我就告诉我妈妈了。我妈妈就找到了学校,她就去跟我的班主任谈,就说'最后一年了,希望孩子有一个锻炼的机会嘛。因为以后就不可能再有这个机会了'。所以当时我的班主任就松口了,说'那就参加大队选举吧'。学校才开始出面管这件事情,给我们作思想教育啊,当时闹得还是挺厉害的。"
主持人:"结果呢?"
丁璇:"结果我参加了大队竞选,当上了大队委(笑)。"
*丁璇:母亲性格比我果敢很多。虽然结果当选,但事件过程带给我阴影比较多*
丁璇:"多亏我妈妈。我感觉,我人生……按照我的性格,我可能就不了了之了。但是我妈妈就不会。"
主持人:"你母亲是走到哪儿、什么事情都要维权……"
丁璇:"我觉得她性格比我果敢很多。"
主持人:"我想像,你第一就是'有一个身份确定上非常被动的这么一个因素在我身上'你是意识到了……"
丁璇:"是的。"
主持人:"第二个,你又觉得公平是可以求得的……"
丁璇:"对,是。我小时候是一直坚信这一点,我觉得人确实应该生而平等,我觉得公平是可以求得的。但是,长大以后我觉得,也得看环境,有时候确实没办法求得。但是当时那个事件,我觉得可能对它的过程,印象还会比较更深刻一点。
我觉得它带给我阴影比较多——小孩,那么小就已经开始有这种想法……因为我觉得我跟她一直相当于'井水不犯河水'吧,没有说是特别好的朋友,但也没有到什么敌人的地步,因为无怨无仇。我不知道为什么她要那么说我,而且她带动了一帮人,到处去传这件事。所以我觉得,人心有时候还是挺可怕的,软刀子确实可以杀人。负面的影响有一点掩盖的了正面影响。"
主持人:"虽然结果是不错,实际阴影还是不少。"
丁璇:"对。"
主持人:"那个同学……你当不当大队长对她有什么影响吗?"
丁璇:"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那么做,"
*丁璇:当选给了我新机会锻炼多方面能力,对我以后初中高中都带来挺大影响*
主持人:"有很多的阴影。但是你毕竟又当上了。你们是无记名投票吗?"
丁璇:"对,是的。"
主持人:"经过平等竞争胜出,这对你后来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丁璇:"给了我一个机会,就是在一个不同职位工作的机会。我当选大队委以后,班主任说'当好大队委,你要管好大队的事情,但是班里的事情,你也不能落下'。小时候因为我学习不费力嘛,所以做了很多学校的事情,我觉得还是锻炼了我挺多其它方面的能力,对我以后初中和高中,都带来挺大影响。"
*丁璇:学习成绩与"特长生"*
主持人:"你从小学入学后学习成绩在班里、在年级是怎样一个状态?"
丁璇:"前两年不明显,一、二年级时因为大家感觉都是一百分。然后从三、四年级就开始有分化,分老是一百分的和有时会得八、九十分的。我是从三、四年级开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小学时语文一直是第一,其它方面能保持前三(名)这个水平。"
主持人:"你妈妈说你是'特长生'是从什么时候表现出来?"
丁璇:"'特长生'是因为我小时候……包括学校推荐,还是因为我不用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所以我参加很多比赛、很多活动。'特长生'我觉得应该是初中的事情。小学应该也可以算,我参加很多活动、比赛什么的,拿很多奖。"
主持人"你妈妈说你四年级作文收入哪本书,你有印象吗?"
丁璇:"我的四篇作文收入过三本书。"
主持人:"作文写的是什么?"
丁璇:"记得其中一篇是写季节的,其它没什么印象了。作文得过其它一些奖。"
主持人:"除了作文之外,其它还有些什么因为特长取得的成绩?"
丁璇:"有画画、书法……主要是硬笔书法,科技方面得过不少……北京市奖、区的奖,挺多的。科技分很多方面,比如科技方面的作文,或者建筑模型、帆船模型,都得过奖。那时候还有科技小报,就相当于自己做一个小报纸。
初三或高一的时候,我得的奖比较大,得过一些北京市的奖,或者是全国性的奖。"
*丁璇:"借读生""小升初",无缘"自主择校",只能被动接受"电脑派位"*
主持人:"因为说到'特长生',我们就说得比较远了,现在在回过头来说小学,最后一年当了大队委,这中间还有一些周折。'小升初',这时候你年纪比较大了,有些事可能也注意到了。'小升初'这个关口、这个过程有什么你印象深的事情?"
丁璇:"'小升初',我跟我妈妈去过几所学校。比如说,他们的'招生会',就是会'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希望你们到我们学校来读……'
那时主要我爸妈去过比我(去过的)还多一些的学校去问,把我得的证书、奖状什么的展示给他们看。他们一般回应都是'你们家孩子确实很好,但是我们要等北京市的政策确定下来以后,看我们能不能、准不准我们招收外地生,然后再作决定。如果他们准的话,我很乐意要你们家孩子',一般回应好像都是这样。"
主持人:"后来怎么样确定了以后上学的学校?"
丁璇:"后来就是'电脑派位'嘛,因为北京市的政策下来说,只有北京市的孩子可以去……我不记得那个词叫什么,意思就是说他们可以'自主择校',自己可以选择学校。但是外地生不可以,外地生只能被动接受'电脑派位'。所以后来我那个学校就是'电脑派位'下来的。"
*丁璇:我与理想的学校北京四中无缘;我的想法类似"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主持人:"在小学你是个大队委,是大家公认比较有威信的同学,那在这种情况下,面临'小升初',是这样截然不同的去向,和你同班的同学里学习好的,他们的目标是哪个中学?"
丁璇:"应该还是学校越好越好吧。"
主持人:"具体是什么学校呢?"
丁璇:"如果是东城区的话,应该是二中、五中。"
主持人:"我想你肯定设想过,假如我有北京户口,我会报哪个学校?"
丁璇:"是的。我当时很希望去西城区的四中,因为我当时'小升初'时,去过四中的'招生会'(笑)其它中学没有太去过。"
主持人:"本来对一个学生来说,想上哪个学校,是由他(她)的成绩来决定能不能上他理想的学校,但是这个时候有别的因素进来,你当时怎么想?"
丁璇:"那时候还是比较小,我小时候想法是'既然是电脑派位,希望不会把我派到公认最差的学校去'。而且我小时候觉得,初中并不是你的学业生涯里最具决定性的阶段,以后还有高中嘛,将来还是有改变的机会。而且我觉得,初中还不是说所有学校差异那么大,如果你好好学,初中不论在哪个学校,都是可以学出来的,我当时是这么想的。也就是类似'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我是这么想。
*丁璇:父母也希望我能上一个好学校,但就是没有办法*
主持人:"父母那边,'小升初'这个阶段,他们有没有什么为难、困难的地方?"
丁璇:"他们也是希望我能上一个好学校,但就是没有办法。"
主持人:"初中要不要也交'借读费'呢?"
丁璇::"要的。"
主持人:"比小学会多很多吗?"
丁璇:"但是(中学)所有学校的'借读费'差不多。"
主持人:"北京户口的孩子不用交。"
丁璇:"是的。"
主持人:"北京户口的孩子里学习拔尖的,他们也'电脑派位'吗?还是说他们可以择优录取?"
丁璇:"有一部分他们就参加'自主招生'那一类考试。如果比如说是'特长生'什么的,那些学校要他,他就可以先去那些学校。然后剩下的、没参加那些考试的就'电脑派位'。
主持人:"假如你有北京户口,实际就不会落到'电脑派位'这个层面,就可以参加竞争最好学校,比方二中、五中,对吗?"
丁璇:"是的。"
主持人:"虽然你已经很想得开了,说'反正初中不是最重要的……'回头看,是不是和你在大队委选举的事情上有过挫折,你心理上稍微有点承受能力?"
丁璇:"可能是。但也可能因为我本身性格原因,我还是比较偏乐观。
*丁璇:小升初"电脑派位",我和同班十几个"借读生"都进了同一个三类校*
主持人:"结果'电脑派位'把你派到哪个学校?"
丁璇:"二十一中。区里分三类,它是三类校,第一类校是最好的。"
主持人:"实际你算是不走运的。有些人成绩不好,也是'电脑派位',还会被送到比实际成绩还好的学校,是这个意思吗?"
丁璇:"是的。"
主持人:"你小学就在一所学校没动过吗?"
丁璇:"没有动过。"
主持人:"那你初中呢?"
丁璇:"中间想过转学,但是应该还是因为钱的问题,转学费实在是太贵了。"
主持人:"你初中的同学里有一些也是优等生的有多少?"
丁璇:"那占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学生。"
主持人:"你原来小学同班的那十几个'借读生'他们后来……
丁璇:"我记得可能是十七、八个,全都'派'到了我们学校。"
主持人:"这十七、八个人都是进二十一中吗?"
丁璇:"是的。就是把一个小学里所有的外地生全都派一个学校。"
主持人:"你印象中,外地户口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更好一点,还是更差一点?"
丁璇:"就我接触的来看,是更好一点。"
听众朋友!以上您听到的是“章冬翠之女丁璇访谈录”之一:“借读”,从小学到初中。在以后的节目里请继续收听。
以上自由亚洲电台“心灵之旅”访谈节目由张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采访编辑、主持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