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夜話中南海:中共歷屆全國黨代會上發生的“民主事故”

2023.03.20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專欄 | 夜話中南海:中共歷屆全國黨代會上發生的“民主事故” 鄧力羣
法新社資料圖片

自一九八七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開始,因爲實行了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的差額選舉,導致時任中共高層所不願意看到的“民主事故”一再發生,即高層原計劃安排進入中央書記處或者政治局的人選在中央委員的選舉過程即被黨代表們用選票否決了。

我們本專欄上篇文章回顧的是中共政權在省級人大選舉過程中因“差額選舉”導致的兩起重要的“民主事故”。從本篇文章開始,我們將陸續與讀者和聽衆們一起回顧自一九八七年以來中共歷屆全國黨代會上因“差額選舉”導致的“民主事故”。

一九八二年產生的中共十二大黨章的第十一條第一段的內容是:“黨的各級代表大會的代表和委員會的產生,要體現選舉人的意志。選舉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候選人名單要由黨組織和選舉人充分醞釀討論。可以經過預選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後進行正式選舉。也可以不經過預選,採用候選人數多於應選人數的辦法進行選舉……。”

不過,當年十二大的中央委員會“選舉”,雖然採取了無記名投票,但並沒有實行“候選人數多於應選人數的辦法”,也就是說仍然還是“等額選舉”。

五年後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黨章如上第十一條第一段中“可以經過預選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後進行正式選舉。也可以不經過預選,採用候選人數多於應選人數的辦法進行選舉”,改爲:“可以直接採用候選人數多於應選人數的差額選舉辦法進行正式選舉。也可以先採用差額選舉辦法進行預選,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後進行正式選舉。”

從那以後,中共黨章雖然每五年都會修改一次,但這關於黨內選舉的第十一條內容都未再更動。不過,事實上只有十三大是“直接採用候選人數多於應選人數的差額選舉辦法進行正式選舉”,日後從江澤民主持的中共十四大到去年十月召開的二十大,執行的都是“先採用差額選舉辦法進行預選,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後進行正式選舉”。

2014年9月15日,吳偉先生曾爲爲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選舉制度改革:十三大後的探索》,文中回顧說:十三大通過的《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設想》把“差額選舉”的原則列入政改方案。這一原則,經十二屆七中全會同意,當即在十三屆中央委員的選舉中採用。因爲此舉在全國黨代會選舉中尚屬首次,所以差額很小,只爲5%,即在中央人事安排小組(由薄一波牽頭,成員有王震、楊尚昆、姚依林、宋任窮、伍修權、高揚)和中組部提名的大約185名候選人中選出175名中央委員。差額選舉果然立竿見影。就在這次中共建政後黨內實行的第一次差額選舉上,發生了一個戲劇性事件:本來鄧小平答應安排有黨內“左王”之稱的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羣進入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卻因差額選舉,鄧力羣的得票數落在其他175名中委候選人之後,不僅在中央委員會選舉中落選,也失去了成爲政治局委員的資格(按照黨章,中央政治局要由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

爲了落實鄧小平的安排,並考慮到中央高層內部的團結,趙紫陽建議大會主席團將鄧力羣列爲中顧委委員的候選人(等額選舉),以期其有機會當選中顧委常委。但鄧力羣在中顧委常委的選舉中再度落選(中顧委常委由中顧委委員經差額選舉產生)。這個情況彙報給鄧小平之後,他表態說:尊重大會選舉結果。此後,鄧力羣被排除在中央決策層之外,一蹶不振。一些保守派老人和黨內左派私下認爲是“趙紫陽在搞鬼”,從而加劇了對趙的怨恨,爲他們後來幾次“倒趙”埋下了伏筆。當然,這是後話了。

吳偉這段記述中與事實有出入的有兩處,一是十三大前的鄧小平不是指示把當時已經是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鄧力羣安排爲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而是政治局候補委員。二是當時那屆中顧委常委不是由中顧委委員經差額選舉產生,而是等額選舉。

李銳先生生前曾經親筆回憶說:耀邦下臺以後,王震出面向高層活動,推薦鄧力羣當總書記。我感到此事太重要,關係黨的前途,十三大前夕向紫陽、小平寫信,以書面方式反映鄧力羣的問題。他反對改革開放,反對建特區,過去有嚴重的政治性錯誤和品德問題。我附上了楊尚昆主持批判會所做結論的原件。鄧小平批了三條:第一,撤銷鄧力羣一切工作;第二,舊賬不算;第三,保留政治局候補資格。然後將信轉給陳雲、李先念和薄一波閱,這三個人都圈了。當晚,胡啓立就打電話告訴了我,但是第三條沒告訴我。在中共十三大上鄧力羣落選中央委員,沒法進政治局了;將他安排到中顧委,又落選中顧委常委,只當了中顧委委員。後來趙紫陽對宗鳳鳴講:李銳爲黨立了一大功。

在寫出如上這段內容之前,李銳先生就曾接受內地傳媒訪問說:“我對黨有兩個重要貢獻,一是寫了一本《廬山會議實錄》,如實地反映當時全貌;二是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阻止了鄧力羣可能被推舉爲總書記。”

二十六年前筆者在美國劍橋與哈佛大學隔河對望的一座旅館裏有幸晉見李銳先生並當面聆聽教誨。當時與先生覈實的內容之一就是他與鄧力羣之間的故事。

一九八七年鄧力羣協助王震、薄一波等政治老人將胡耀邦整下臺後,囂張一時,王震等人更是主張讓鄧力羣出任中共總書記一職。爲此,王震曾專門找到趙紫陽說:我看你還是當總理合適。於是,趙紫陽也幾次在公開場合講自己還是志在國務院,而不是黨務部門。

中共十三大召開的一九八七年初開始,王震利令智昏,四下串聯,企圖拉攏一批中共老幹部正式推鄧力羣出任總書記,並把遊說工作做到李銳家裏。於是,李銳當即上書鄧小平,反映有人在下面搞小動作,違反黨的組織原則。鄧小平接信後大怒,當即批示今後不準鄧力羣“亂講話”,同時要求十三大上只給鄧力羣安排政治局候補委員虛職,不再進書記處。此時的鄧力羣七十二歲,自認爲自己還可以在政壇上活躍一屆,但卻因爲鄧小平的批示斷送了最後一次機會。從此,鄧力羣開始不惜公開反對鄧小平的改革觀點。

至於鄧力羣在一九八七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連中央委員都沒有選上,李銳表示同他自己沒有關係。鄧力羣中央委員落選後,連李銳都感到意外。但後來鄧小平指示讓鄧力羣進中顧後,因爲中顧委委員是十三大主席團提名,由全體黨代表等額選舉,所以鄧力羣因爲得票還是過了半數所以“當選”。

接下來,在所有當屆中顧委委員等額選舉中顧委常委時,李銳等一批也是十三屆中顧委委員的黨內“右的代表”們私下串聯,包括于光遠,任仲夷,杜潤生,李昌,項南,陸定一等,堅決不投鄧力羣的票,最後因爲鄧力羣得票不夠半數,所以楞是沒有當上中顧委常委。

也就是說,當時所有剛剛當選的共二百名十三屆中顧委委員,有超過一百人沒有投鄧力羣的票,所以原定的二十八名常委候選人中,只有二十七名得票過半數當選。

而除了鄧力羣,在十三大的中央委員選舉過程中落選的還有當時內定由中宣部長改任全國總工會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朱厚澤,以及當時內定的北京市長候選人李其炎等。其中朱厚澤此前已經是十二屆中央委員。

五年以後,一九九二年召開的中共黨的十四大上繼續實行差額選舉,落選者有已經被內定以四川省委書記身份進入中央政治局的蕭秧和已經被鄧小平欽定進入中央書記處的時任山東省委常委兼青島市委書記和市長俞正聲,以及內定接替團中央第一書記的李克強等。內定連任的上屆中央委員中的落選者則有前中宣部長王忍之。

一位當年曾經參與過中共十四大籌備過程的人士透露,十四大中央委員選舉之前,江澤民曾經就俞正聲、蕭秧等人被提名中央委員候選人問題專門到山東和四川代表團做過說明,暗示中央準備將此二人安排進政治局和書記處。但沒想到這一“畫蛇添足”的舉動反而引起地方黨代表的強烈逆反,導致俞正聲和蕭秧在中央委員的“差額選舉”過程中雙雙名落孫山。在後來的中央候補委員“差額選舉”過程中,蕭秧之所以能夠排在當選名單上的最後一名,還是因爲臨時擴大了候補委員“錄取”名額,不然,事後公佈的候補委員中包括蕭秧在內的倒數第一、二、三名,仍然都在落選範圍之內。而在當選的十四屆中央候補中央委員名單中,俞正聲的名字也十分靠後(中共中央委員名單按姓氏筆劃的多少排序,而候補委員則按得票多少排名次)。

 中央委員實行“差額選舉”,本來是鄧小平時代開始後標榜“黨內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重要內容,並於一九八七年開始將此規定“法定”爲毛澤東時代的黨章中沒有過的內容。但沒有想到“民主運作”竟是如此“無情”。

中共十四大上關於俞正聲和蕭秧中央委員落選原因的說法有很多,但最關鍵的原因說到底還是此二人的鄧系色彩過於濃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俞正聲曾在中國殘疾人基金會與鄧樸方共事的歷史中共內部人所共知。而蕭秧當年在北京工作期間與鄧樸方及整個鄧家的特殊關係,蕭秧本人不但從不避諱,而且常常故意給外界造成這種印象。

而如果俞正聲和蕭秧當初如願當選中央委員的話,俞正聲是計劃中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書記書記人選,蕭秧則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四川省委書記。

此前五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時任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與時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和時任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一同成爲中央政治局裏的地方大員。十四大召開之前,因爲鄧小平不看好,時年六十六的李錫銘和與他同歲的楊汝岱均未能被安排連任。接替李錫銘北京市委書記職務的陳希同順利進入十四屆中央政治局。而十四大上由大會主席團提交的“中央委員候選人建議名單”中,時任四川省委書記楊汝岱和時任四川省長張浩若都不在名單上,在名單上的反而是時任省委副書記謝世傑和時任四川省副省長蕭秧。當時如此安排的內部考量是,待謝、蕭二人雙雙當選中委之後,蕭秧則可取代楊汝岱的政治局委員兼四川省委書記職務,謝世傑則可接任省長。而蕭秧的落選中委打亂了這一計劃,以至楊汝岱在已經沒有連任中央委員的情況下,仍還繼續擔任四川省委書記至次年三月。接下來,如果安排如願當選十四屆中委的謝世傑接任省長,同時安排只是十四屆候補中委的蕭秧接任省委書記顯然不合適,於是只能讓蕭秧接任省長,謝世傑接任書記。與俞正聲相比沒有年齡優勢的蕭秧因此而走到了仕途的終點。

而當年名列十四大中央委員“候選人建議名單”,而後在大會分代表

團預選過程中即因得票數太低而被淘汰的李克強是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但已經被內定爲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宋德福的接班人,就等十四大召開後的次年五月換屆正式交接班。但當李克強和宋德福的名字都出現在“候選人建議名單”上時,黨代表們不買賬的原因就是團中央不應該佔兩箇中央委員的名額。

接下來,考慮到團中央第一書記安排成中央候補委員不太合適,就沒有讓李克強進入中央候補委員預選名單。繼而在次年召開的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把李克強安排成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在接下來召開的中共十五大上,李克強終於順利當選中央委員,而當今聖上習近平當時是因何在這個十五大上成爲按得票多少排名的中央候補委員中的最後一名,則是我們本專欄下篇文章的內容之一。下面繼續介紹十四大上的中委落選者王忍之。

一九三三年出生的王忍之是當年鄧力羣手下的重要理論打手之一,文革中就在“國務院大批判組”擔任過主筆,一九八二年起擔任紅旗雜誌社副總編輯,胡耀邦倒臺後被鄧力羣向鄧小平推薦爲中宣部部長。此時他已經在一九八五年被增補爲中央委員,繼而在十三大上順利繼任中央委員。

一九九二年南巡之前,因爲配合鄧力羣一起引發“姓社姓資”爭議,時年只有五十九歲的王忍在十四大上落選中央委員。十四大閉幕後即被安排調離中宣部部長職位,改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

這裏需要強調的時,這個王忍之是在十四大上“意外”落選中委,而不是日後外媒所傳的“被鄧小平下令逐出中委”,。恰恰相反,十四大召開之前,王忍之是被內定連任中委並進入十四屆中央書記處的。

(本期節目由高新主持及播講)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