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专栏的上篇文章《郭伯雄如何取代了“平暴功臣”张美远?》中已经向读者和听众们介绍到了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夜,江泽民虽然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搬倒杨家兄弟一举成功,但因为时间关系,此前已经制定出来的十四大中委和中央候补委员的“候选人名单”已经来不及更换,以至军队有一批效忠杨家兄弟的高级将领还是在十四大进了中委和中央候补委员序列。而在十四大之后考虑从兰州军区提拔军官充实北京军区的过程中,当时已经连续当选了十三届和十四届两任中央候补委员的钱树根为什么被郭伯雄挤了下来,有一种说法是是当时的钱树根恰恰是因为已经连任了两届中央候补委员也一度被质疑为杨家兄弟的“重点培养”对象。
人们都还记得一九八九年年中的邓小平因为“六四”事件用江泽民顶替了赵紫阳之后,当年年底就又把军委主席职务也交给了江泽民。与此同时,杨尚昆被邓小平指定为军委第一副主席,杨白冰则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并接替了杨尚昆原来兼任的军委秘书长职务,同时还继续保留着自己已经担任数年的总政治部主任职务。
江泽民在“就职演说”谦卑地表示“没有思想准备”,“力不从心”,“没有做过军事工作”,而由杨尚昆任军委第一副主席,杨白冰任军委秘书长是他自己做好工作的“有利条件”。此后,江泽民居然允许他的这段讲话内容被放在头版以通栏标题极为醒目的形式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各大官方媒体上。
这就是中共执政史上“杨家将”一词的由来。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杨尚昆的陪同下开始“南巡”,途经武汉时在车站上下令湖北省委书记“向中央捎个话”:“谁不搞改革开放谁就下台”。留在北京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杨白冰闻风而动,适时提出了“军队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口号......
杨白冰去世之外有外界媒体回顾总结那段历史说:虽然军人议政在当时的中国并不算突兀的事情,但对经历了“六四”事件,尚处于紧绷神的中国政治而言,这个“护航”口号的确刺眼,毕竟当时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江泽民等常委都还没有表态,还在观望着邓小平的一言一行。此时杨白冰的喧宾夺主,反而为他日后埋下了祸根。
邓小平深圳南巡讲话,外界更多的解读是在敲打不愿继续搞改革开放的江泽民、李鹏等人,甚至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中共十四大上更换江李领导层。江泽民在洞悉这一切后立即在改革的态度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坚决、积极地响应南巡讲话,以化解邓小平对他们的不满。他们随后一些列的表态和行动让邓小平逐渐放心。
随着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地位的的逐渐稳固,邓杨两家的蜜月期似乎很快就结束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杨家兄弟之所以不再受到邓小平的信任,导火索在于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杨白冰在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在京西宾馆召开中央军委会议,被江泽民借此拿住把柄,向邓小平进言认为杨白冰此举目无中央,“与中央不一致”。同时杨白冰又以实行军队“新老交替”的名义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一份晋升100名将军的庞大名单,乃至当时军方流传中国解放军师级以上干部都曾被杨白冰亲自接见过,由他亲自选拔,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演变成变相的杨家军,邓小平为不失去军权的控制,搁置了杨家的军方人事改组方案。
杨白冰在中共十四大之前一直主抓军队“新老交替”工作是不争的事实,所谓“庞大晋升名单”是否正好是一百名,笔者严重存疑,但杨白冰主持军内组织人事工作期间安排进入十四届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的所有时任职务还是副大军区及副大军区以下的军方少壮派军官在十四大之后确实都都被逐一甄别,已经在十三大和十四大上连任两届中央候补委员的钱树根当然也在被甄别之列。于是,在被内部与郭伯雄“比选”谁在政治上更为可靠的过程中,很可能就是因为对钱树根的秘密审查和甄别迟迟没有拿出结论而让郭伯雄占了先机,抢到了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要职。
接下来,据说还是因为王瑞林在军委会议上提及当年钱树根指挥越战立下“奇功”受到邓小平高度称赞,这才令江泽民相信了钱树根并不是杨白冰“点的将”。
话说1979年邓小平在访美过程中传递了“我们准备教训一下越南”的信息并获得美方默许之后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入持久的“拉锯战”状态,邓小平趁机下令利用这一机会让各大军区的野战部队获得实战锻炼,抽调部队赴中越边境的“两山”地区进行轮战。从1984年开始,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各派出一个军执行了轮战任务。刚刚被任命为集团军长的钱树根奉命率47集团军在1985年底到达战区,到1987年4月将防务交给另一个集团军为止,一共在老山地区执行了一年半的轮战任务。
钱树根本人日后回忆说,1985年底,我率领47集团军前方指挥所,到达老山战区所在地云南麻栗坡县。47集团军的参战部队是139师,这个师是红军师,甲种师,战斗力很强,在战争年代屡建奇功,另有军属炮兵旅。为了加强参战兵力,军区又将21集团军的6l师加入47集团军作战序列。又给我们加强了一个炮兵旅和其它部队。整个参战部队动用一百多列军列开赴战区,继续进行“两山防御战”。
按照钱树根的说法,“两山防御作战”与1979年的“自卫反击作战”有相同之处。首先讲是战略意图明显,军委邓小平主席明确指出:就是要牵制、削弱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再有即规模有限,从老山到八里河东山总共才六千多米长的防御正面。也没有装甲部队参战,另外也没有空军介入和威慑。严格地讲,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应该算炮战。越军方面的火炮种类和我们差不多。但由于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炮弹比我们要少得多。由于有强大的火炮作后盾,所以前沿部队动辄则要求火力覆盖。客观地讲,浪费也是不小的。我们刚接防时,每天消耗各种炮弹达120多吨。由于我是炮兵出身,又经过长期的摸索研究,再结合学校里学的书本知识,协助炮兵部队对火炮的使用作了调整,对目标分别主次,大大节省了炮弹。还有我们使用了从国外进口的炮位侦察雷达,综合各方面因素,到后来降到每天只需20多吨就足够了,且成功地增强了杀伤力。这样既减少了浪费,也大大减轻了后勤部门的运输工作量。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中央军委给钱树根统率的四十七集团军老山轮战部队的嘉奖令中,就有“精用兵、巧用炮”的褒扬词。
王瑞林在军委会议上重提钱树根的这段光荣历史后,已经被江泽民在拟晋升中将军衔名单上打了问号的钱树根终于得到政治解脱,于1994年7月被授予为中将军衔。正好也赶上总参谋部也因为倒杨事件之后严重缺乏人手,钱树根这才重新成了郭伯雄的上级,于一九九四年年底被调进总参,担任了副大军区级的总参谋长助理七个月后即升任正大军区级的副总参谋长。
当时的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一样,也是被江泽民和王瑞林视为杨白冰“反党乱军”事件的重灾区。
正如笔者在上篇文章中已经总结过的,在一九九二年十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的军方代表中,凡是非年龄原因而在五年后召开的十五大上不能继续留任者,均是当年杨家兄弟准备重用的人选。其中最典型的,莫过於一九八五年那次旨在为实现干部年轻化而实行的党、政、军干部大换岗过程中,时年四十二岁即高就副总参谋长的何其宗。
与钱树根一样,何其宗也是在一九八七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和一九九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连任两届候补中委。如果不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而是按照共产党内正常的干部培养和考验程序,一九九七年九至十月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召开之日,无疑应该是他何其宗职务上更上一层楼之时。
提拔何其宗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任命正式下达於一九八五年三月八日,几天后,便是何其宗的四十二岁生日。而比何其宗还年长一岁的郭伯雄,此时此刻正停留在陆军十九军参谋长的位置上暗自揣测十九军编制被撤销后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所以说,如果没有日后倒杨事件的发生,中共军队干部的梯队建设一直都在一个良性状态下正常持续下去,根本不会有郭伯雄的出头天。更详细的分析内容,留待下篇文章后续道来。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