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们上篇文章刊登和播发的当天,习近平召集政治局常委开会,忧心仲仲地承认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要坚持底线思维;罕见地强调,“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用法广相关分析文章的话说:中共领导人似乎对未来中共政权面临的严峻局势,有相当清楚的预感……。习近平这是在敲警钟,他没有直接讲出来的,恐怕是另外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有一天疫情终结之后,追责的问题。追责的问题原本没有这么紧急,这么逼人,但由于北京当局操作下的一系列拙劣的甩锅行为,引起国际社会、国际舆论的极大警惕和声讨。
法广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习近平对全球会追责似有清醒认识》。该文章中还引用了我们自由亚洲电台和网站《习近平称要有长期应对外部变化准备 北京学者形容中国面对 “八十国联军”》的文章内容 - 人在北京的学者章立凡的分析:“现在很多人在这么说,120年前是庚子年,来了八国联军,现在有可能是八十国联军,或者更多。因为武汉肺炎给全球的政治和经济造成了灾难,对中国的问责,从国际角度来说可能难以避免,不仅西方国家,一些原来和中国关系相对较好的国家,现在也逐渐变脸。”
众所周知,自习近平上台之后 ,所谓“底线思维”的警告语已经用过多次。但如果把过去的习近平告诫和提醒全党“坚持底线思维”,仅仅解释和理解为“居安思危”和“有备无患”的话,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形容,似不过分。
正因为如此,胡锡进的环球网才适时刊登出《解放军核专家:三年内没人敢对中国动武》一文。
被称之为“解放军核专家”的文章作者杨承军,自称是“41年前参加过越战,并在前指担任作战参谋的老兵,作为多年在军队高校从事军事教学、研究和在机关进行军事战略研究的学者”。查对过去中共官媒对此人的介绍内容是:火箭军核战略专家、教授、军事运筹学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智库的高级研究员,中国城市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全军装备理论专家,军事学学科评议专家,《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略卷》终审专家;核战略专家,核军控专家,导弹技术专家,军史专家,首席军事理论专家。
该“专家”在其文章中特别提醒:“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爆发战争的风险客观存在,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发展和军事动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做好应对各种意外突发事变的军事准备。”
所谓“当前爆发战争的风险客观存在” ,这位“专家”的论证如下 :一是个别国家领袖的利令智昏。回顾前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战争发起国执政领导人的毫无顾忌和一意孤行。特朗普总统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而不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二是个别国家确有战争需要。为了选票和继续执政、为了转移无法遏制的国内矛盾、为了甩锅和嫁祸他人,个别国家有铤而走险的可能。三是战争有时可能解决眼前矛盾。发动战争,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缓解和转移国内现实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四是世界还没有能够遏制战争的机制和力量。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任何国家,目前都还没有能够阻止超级大国发动战争的机制、手段和能力。
以“首席专家”自诩的杨承军还故意以讹传讹,在文章中总结和罗列了一堆网络上流传的所谓“战争即将爆发的依据”,说是“有人转发称,来自俄罗斯媒体说,美国可能发动战争的十大信号:1.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大规模扩增人员,加紧生产武器装备;2. 侦察机频繁抵近东海近距离侦查;3. 美国召回在海外的美国人尽快回国,不要延期,称未来不可预知;4. 海外兵力已在进行大规模调动,运输机到日本和越南运输物资;5. 美国国内正在通过法案,叫嚣没收中国1.1万亿美元国债;6. 国家和军队核心人员进入地下山洞掩体组织;7. 国内疫情接近30万而且即将失控,社会矛盾将不可避免,需要转移国内矛盾;8. 突然征召百万预备役;9. 美联储无限制印美钞;10. 近期战机训练起降频次异常,频繁程度远超平日。
接下来,这位“专家”应和如上“网络传闻”内容说:“中国不愿打仗,但也不怕战争”,某些国家如要真正策划和发动一场针对中国的战争,那他们就要准备承受接下来的一系列后果,甚至灭顶之灾。至于战争的规模、强度、持续时间、打击方式、使用武器等,那就由不得战争的发起者了,战争的最终结局也必然将导致自己的覆灭。
这位“专家”以无比自信的口吻发布战争动员说:“历史证明,凡是与中国为敌、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都不会有好结果、好下场。这是因为,与中国打仗,绝不能只看武器装备。毛主席早就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领袖这个伟大论断永远不会过时。
在武器装备上,我们的确在有些方面如侦察手段、核武器数量不如发达国家,但我们也有让对方难以承受的‘杀手锏’,更有着帝国主义永远无法理解的精神力量……。与中国打仗,最重要的是战争性质,我们不会侵占别国的一城一地,但也不会容忍别国对我们侵略和欺辱,我们未来所被迫进行自卫的必定是正义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是全民皆兵的人民战争。任何国家如果胆敢贸然对中国动武,那么等待他们的一定是彻底覆灭!”
到本文截稿为止,发现中国内地的许多网站都转载了杨承军的这篇文章,并引发大量网民热议。附和与质疑皆有之。
网易和新浪以及搜狐网等网站上的几则跟帖内容是:“为什么要用战争?直接让中国去全球化,经济手段比战争好1万倍”;“建议这种文章少发,有点挑衅意味”;“我们热爱和平,不要发这种东西拉仇恨”;“和平年代,信息畅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别人为啥要对你动武?”“为什么要对中国动武?!美国和中国老百姓有仇?!”
一位自称“朝廷掘墓者”的网友因为一句“弱弱地问一下:人家为什么要动武?”,立刻招致一片骂声。自称来自重庆的“大慈大悲观世音 ”发贴说:“你去问你妈为啥要嫁你爹?憨货。 中美一直是死敌你不晓得?台湾问题上那么多年了,美国这次为了转移内部抗疫不力,政府不作为,死那么多人,它只有发动外部战争去虚化内部矛盾,它本就是狼子野心,霸权主义。它发动的战争有理由么?苏联解体它没参与?伊拉克战争它有理由么?它所谓的理由不是想强占别国资源而找的借口么?你弱弱地问一句 ,你XX就一智障,你几岁了?傻X么?”
当然中国内地的网友中,头脑清醒者也不在少数。有的直指这位杨姓专家完全就是“脑残文,被迫害妄想症”;更有网友反问,“如果有把握为什么不直接解放台湾,要等美帝国主义先发动战争?”
其实,以“趁(美国和世界爆发中共瘟疫)这一难得契机”,直接“武统台湾“为主题,向习近平当局献计献策的文章,已经有多篇面世。
总部在北京的多维新闻网日前已经刊登出《美军遭病毒重创出现“窗口时间” 解放军可否趁机统一台湾》。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是:“从军事斗争角度,有不少人认为,正在横扫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国大陆‘武统’台湾提供了一个难得契机。”
文章作者以掩饰不住的得意口吻说:“美国现在正深陷疫情危机难以脱身,从五角大楼到美国海外各军事基地、各司令部,据媒体报道,都已经被病毒入侵,影响到美军指挥体系和战斗力的完整性。
执行海外战略威胁和军事打击任务的美国海军力量损失尤其惨重,华盛顿号、罗斯福号航母都因为有大量士兵感染而已经实际上暂时失去军事打击和威胁能力;里根号航母也被报道有士兵感染陷入瘫痪,其所在横须贺基地已被封锁。而为避免外界从公开信息推断病毒对美军战斗力造成的损失,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已经下达封口命令,不再公布美军感染病毒的情况。不过此举恰恰说明,病毒在美军内扩散的情况要比人们了解的情况更严重,美军的军事力量投放与战斗能力,已经被病毒严重遏制。”
文章作者继续分析道:“我们知道,台湾问题之所以难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对台湾事务的介入,包括军事上的介入。虽然如今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未必会出兵保护台湾,美国人根本不会为了万里之遥的一个小岛而和中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让美国士兵白白送命——这一点连多数台湾人也心知肚明。但对于中国大陆来说,要在军事上解决台湾问题,却不能不考虑美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即便只有1%的介入可能,也必须具备100%的反介入能力。”
所以,该文章的结论是:“从军事斗争角度,因为病毒影响,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部署进入了一个 ‘空白期’,确实为大陆武统台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以两岸今天的军事力量对比,大陆只要发起军事行动,完全可以一举完成国家统一。美军别说不会介入,就算是想介入,也有心无力。”
文章作者虽然也轻描淡写了几句国际压力,所以在决定趁机“武统台湾”之前,还是要“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但是文章作者也坚决认为:“如果大陆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上都已经做好承压准备,趁机发起军事行动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反正无论什么时候动手,总会有外部势力都会反对,都要承受外部压力与一定牺牲。而且在世界战争史上,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解决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也有很多成功先例。”
就在如上所引文章发表前三天,多维新闻网还刊登过另外一篇标题为《美军遭新冠病毒重创 北京会冒险统一台湾》的文章。文章作者不无得意地宣称:“以中国的经验来看,遏制疫情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那么未来至少两个月时间或许将是美国自二战以来从未经历过的虚弱时刻。而这一局面对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该文作者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率先遏制了本国疫情,经济生产正在加速恢复,不仅免受病毒侵扰,而且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支撑点和金融的汇聚点。而美国在西太平洋军事压力的减轻,则为中国的战略张力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会。基于现实的角度,随着中国控制住本国国内疫情,以及美国在西太平洋战略和军事压力的减轻,确实在台湾领域出现了‘权力真空’,也为中国统一台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如上两文内容中确有危言耸听之处,但他们说的“对中国的执政者而言,统一台湾则是极为诱人的政治目标”,绝对是说到习近平的心坎上了。至于如上文章所说“正无论什么时候动手,总会有外部势力都会反对,都要承受外部压力与一定牺牲”,就更是典型的习氏思维。
更详细的分析内容,留待下篇文章继续向读者和听众们介绍。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