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夜话中南海:陈敏尔即将回到习近平身边重操“旧业”?


2019.04.19
1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和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左)和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右)。2019年3月15日习近平在胡春华和陈敏尔的陪同下访问重庆。(路透社)

本专栏的上篇文章《习近平三进山城都是为力挺当届重庆市委书记》介绍了习近平进入中南海之后前后去过三次重庆,每次前往的直接目的,都是为在位市委书记站台捧场,撑腰打气。第一位是六十年前就在中南海里嘲笑过他习近平是“鼻涕虫”,令他习近平自幼敬畏,在主政重庆时一度因强力推行“唱红打黑专项行动”而与习近平“志同道合”的薄煕来;第二位是被习近平当面夸赞“这里大有希望”,连当时的中共官媒都已经暗示即将成为李克强总理接班人的孙政才,第三位就是浙江省委宣传部长出身,中共十九大召开前曾被人民日报特别发文向世人提醒是仅有的“三位六0后省委书记之一”,被习近平抢在十九大召开之前即安排接掌重庆市委的陈敏尔。

2017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全会开过之后 ,网名“草祭”的前上海某大学教授发推评论道:习近平的之江新军,如陈敏尔、蔡奇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学历差,能力差,但吹捧能力一流,且对习十分忠诚。十九大这些人上位后,中国无疑将形成一个习说了算的强权政治和独裁专制体制。不要期望习会通过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改革,对习来说维持权力和统治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新常态论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陈敏尔被提拔为重庆市委书记,不奇怪,包子就喜欢这种小人。记得2010年央视李小萌乘飞机,凭累积点数换到了头等舱一靠窗位置,登机后发现已被一男子所占,遂上前告知,但该男子闪烁其辞坚持不肯让座,还傲慢地问:你想靠窗还是怎么?连空姐都不敢让其换位。该男子就是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陈敏尔!

一位当年在浙江省委工作的人士曾透露,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的最高职务是省行政一把手,省委二把手,自然不敢在省委机关报上开设自己的专栏。到浙江之后,省委机关报的首要功能就要围绕他来这位省委一把手来进行了。在省委机关报上为自己开设专栏的念头可能开始是出自习近平本人,但“之江新语”的专栏题目都是被习近平所采纳的陈敏尔建议。

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的陈敏尔进入中共政坛之后的第一份职务是地方党校的理论教员,此后成为基层地方党委的宣传部长,接下来凭此资历和“专业”被人送外号“小德张”的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提拔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社长和党委书记,两年之后又被提为省委宣传部长。2002年6月在自己已经被内定进入十六届中央政治局之后,张德江又抓紧把陈敏尔安排进入了省委常委会,并在与习近平接班时向习近平重点推荐了陈敏尔的理论工作水平和文字工作能力。

习近平刚刚入主浙江时的省委常委兼秘书长也曾担任过浙江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兼社长及总编辑张曦在习近平手下被贬为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习近平继而提拔了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李强出任自己的省委秘书长。自此令自己身边形成李强“脱靴”,陈敏尔“捧砚”的局面。

那位前浙江省委人士回忆说,当时省委办公厅里至少有部分人知道习近平一开始希望自己在省委机关报上的专栏就叫“浙江新语”,召陈敏尔商议时,陈敏尔斗胆建议直接用“浙江”略显直白,不妨改用“之江”,并对习近平“扫盲”说:自古以来浙江省是因江得名,钱塘江因为呈“之”字型,古称“之江”也称“浙江”。习近平听罢立刻面露喜悦之色,因为他感觉用“之江”肯定比直接用“浙江”显得自己是位“有文化的省委书记”。至于所选用的笔名“哲欣“据传也是时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长陈敏尔为习近平取的。说是”哲“即是浙江的“浙”字的谐音又取了“哲理”之意,“欣”是“新语”的“新”字的同音,又取了“欣然”,“欣赏”和“欣欣向荣”之意,寓意浙江省从今日后就会在习近平同志的英明领导下欣欣向荣,百姓欢欣官员欣佩,中央欣慰……,听得习近平那叫一个高兴。

习近平登基之后结集出版的《之江新语》被中共官媒介绍说,该书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上写的专栏文章集,共232篇文章。外界评论中有这232篇事实上全是陈敏尔捉刀代笔者的说法,而前述当年的浙江省委人士则认为该“专栏”的大部分内容应该还是习近平的“点”子在先,往往都是习近平在某个公开场合或者内部会议上说了某句较有“新意”或者被视为“重要”的话,陈敏尔即会亲自下笔或者组织手下将习书记的这句话的意思扩展为几百字的短文。四年多时间下来积累的这二百多篇短文日后便成了王沪宁炮制习近平“新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专栏在数年前刊登的《王沪宁急于让全世界相信“习近平思想”的专利权属于习近平本人》一文中即已经介绍过,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时王沪宁到场讲话。外界媒体的相关报道中虽然也引述了王沪宁的原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但全都没有关注到这“原创性”三个字的关键意涵。

2017年王沪宁为习近平起草十九大报告和主持进行十九大党章修改草案时,显然是要令习近平和江泽民、胡锦涛、甚至和邓小平之间都要有显著不同的问题上煞费了一番苦心。概括一下就是,毛和邓的思想也好、理论也好,都是以他们本人的名字命名的,而且他们的思想也好,理论也好,都是“创立”出来的;江、胡时期的思想和观(点)一是没有被冠上他们本人的名字,二是他们主政时期的思想也好,观(点)也好,都只是“形成”的,而不是“创立”的。

按照百度百科的语汇解释,:“形成”一词在某种情况下和“产生”同义,指通过一种或多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另一种或多种事物产生或者变化的某种情况。“创立”,则是指初建;首次建立。

所以,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应该非常明白无论是江时期产生的“三个代表”还是胡时期产生的“科学发展观”,都不过是毛思想和邓理论的衍生物,不能自成体系。而习思想则不然,它和毛思想、邓理论一样,是首次建立起来的自成体系的。

王沪宁主持修订的十九大党章中令习近平区别于江、胡,甚至区别于毛、邓的另外一处表述是如上四人所代表的他们执政期间“创立”和“形成”的理论,无论是否以他们个人的名字命名,都被统一表述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习近平的“理论成果”则被表述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是加了“人民”二字,其次是加了“实践经验”四个字,处处都要显示出习近平的与前不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此煞费苦心,王沪宁为习近平所立下的更重要、更关键的一功是,先向党内后向党外及整个世界郑重提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利不属于他王沪宁,更不属于党内的任何人,而是属于习近平自己。

而王沪宁在为习近平立下如此汗马功劳的整个过程中,所有辅助者中最重要者并非是当时的中央理论和宣传部门的某个人,而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

中共十九大闭幕后的第三天,一篇题目为《新毛派:习近平不是“毛泽东第二”》的报道文章第一时间被中国大陆境内外的华文媒体竞相转发,文中说:毛左代表人物之一司马南在评论习时有如下表示:"承认习是强势领导人,承认他是毛之后的权力最大的领袖,这是习新时代的标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注意一下,他说了多少东西,写了多少东西,会见了多少人,-他哪还有睡觉时间?"

司马南如此提醒外界注意,无疑是在暗讽习近平“写”的那些东西,肯定不是自己写的。道理在于他习近平“那忙碌的身影”都是见诸报端和电视新闻的,无论是会见还是出访,无论是出席会议还是亲自发表“重要讲话”,肯定都不是安排的替身。那么如此繁忙的公务之余,他还要写出那么多东西,包括在数不清的会议上发表的无数次“重要讲话”的讲话稿如果都是出自他自己的手笔的话,他就真是没有睡觉的时间了。

司马南说这番话时说不定是回想起了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把“通商宽农”念成了“通商宽衣”,如果讲话稿是自己亲自写就,其中的“旁征博引”也都是源自己既有学识,没有半点可能会出现如此“口误”。

其实无论是司马南还是中共内部人士,没有人不会怀疑日理万机的习近平怎么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去亲自完成那么多数量的“重要讲话”文稿。中共官方媒体已经报道,在筹备召开十九大的那段时间里,重要人事安排,无论是提拔、晋升、留任还是退位、降级打发回家的,全部都是由他习近平亲自一一谈话,而且还要为这些重要人事安排,亲自登门向退位元老们挨个通报、解释,求得支持。仅这一项就要花费他多少时间?

虽然中共官方报道中已经说明十九大的人事和理论两大筹备部分都是习近平亲自领导,但事实上是人事习近平亲自抓,理论交给王沪宁主持做。当十九大政治报告和修改党章草案都完成之后,王沪宁又起草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通知》,再一次刻意向全党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十九大闭幕后数天,随着十九大政治报告和新党章相继正式对外播发,使命完成之余,王沪宁一夜之间便完成了从幕僚到官僚的华丽转身。

王沪宁由副国级晋升正国级了。与此同时,如果陈敏尔不获得及时提升的话,相信连王沪宁都会嗔怪习近平。于是,陈敏尔也和当年在浙江省委一同侍奉习近平的李强一起进入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1959年出身的李强比陈敏尔年长一岁,双双都在未来的中共二十大召开时仍属“年富力强”者。我们本专栏的下篇文章所要介绍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就是曾经在浙江省委扮演过为习近平“脱靴”和“捧砚”角色的陈敏尔和李强谁更可能在二十大上回到习近平身边重操“旧业”?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