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计划果真打过总书记的主意?(高新)

0:00 / 0:00

笔者的上篇文章《习近平声称不怕老百姓骂共产党是“洪洞县里没好人”》已经分析到了从“严重败坏党纪”的角度,周永案和令计划他们两人对“党的政治规矩”的违反程度和角度不太一样。简言之,周永康曾经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危害了整个党,但当年退休之前的周永康并没有威胁习近平的党总书记接班地位。而令计划则不然,其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前的所作所为,极有可能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习近平的接班人地位。

令计划被宣布“双开”并“移送司法”之后,有海外华文媒体披露令计划曾梦想过抢夺总书记权位。该媒体引述“北京政界人士披露”,说是现任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被发现是令计划朋党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如何处置李源潮,这将是2015年习近平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

该文章披露说:当年李源潮在升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之后,即陷入到令计划篡党夺权“新四人帮”朋党活动中,而且正由于他掌管组织人事工作,对于人事布局具有一言九鼎的权力,更受到令计划的重视,在其蓝图中,给李源潮安排了未来“光明前途”——与令搭挡,形成“令李体制”:令计划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李源潮担任国务院总理,而现任总理李克强,被他们边缘化,挪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冷板凳上。

该文还说:令计划朋党集团有三个梯队。在最高梯队中,除了薄熙来、徐才厚,前军委常务主席郭伯雄、前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亦为同盟。

第二梯队是令计划的核心干将团队:西山会,铁杆执行令的指令,是令计划的御林军与敢死队。拥有官商勾结而形成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在李源潮的安排下,这个梯队的官员都获得高升。

第三梯队是李源潮为令计划在党政系统安排的大量干部,包括与周永康、徐才厚、李长春和中纪委负责人在人事作了大量交易,其中与周永康有关的副省部级以上官员即有二百人左右。

笔者浏览了几家转载此文的网站的跟贴,发现对令计划欲当总书记的说法认同者不多,甚至指斥为“地摊文学”级的故事。

那么令计划是否真的利令智昏到欲取习近平而代之的地步,不妨先看看中共自己的媒体是怎么分析的。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子报环球时报今年七月二十一日一篇题为《野心和私欲极度膨胀断送了令计划》的评论文章中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日的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中纪委《关于令计划严重违纪案的审查报告》,决定给予令计划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新华社的消息同时公布了迄今已查明的令案的一些情况,它们令人触目惊心。

新华社的消息显示,令的违纪违法广泛涉及政治纪律和规矩、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和道德领域。他不像是一般的违法乱纪,而更像是一个位高权重者的野心和私欲严重膨胀,导致他围绕“自我”的行为体系扭曲、变形。

该文中说:令计划身居高位,拥有的权力和接触的信息比常人多得多,本应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但他显示的却是对权力很低俗的迷恋和迷信。他像是完全忘记了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要他用以服务于这个国家的。他显然把权力当成了个人财富,当成了他个人奋斗的应有回报。

这样的膨胀不仅毁掉了令的理性,也毁了他在破坏政治纪律和规矩、踩到党纪国法红线时的最后警觉。他似乎很相信权力可以让他一手遮天,却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丑事都包不住的互联网时代,处在作恶“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天网恢恢之中。尤其是,在他严重破坏政治、组织、保密和廉洁纪律,触犯国法的高峰期,薄熙来刚出事不久,前车之鉴何其昭昭,但他却糊涂到继续我行我素。他让中国全社会看到了,一个人如果无限膨胀下去,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和结局。

这篇文章中对令计划的违法乱纪行为并没有具体例证,只是反反复复地用“野心”“私欲”和“膨胀”来形容令计划。说是“党员干部必须在言行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党纪守国法,职位越高越要克制私欲和野心。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同样如此。人一旦自我放纵,权力越大破坏力越强,当时或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但时间一定会忠实验证‘跳得越高,摔得越重’,周永康、令计划都是权倾一时的人,他们对这个道理的验证也最彻底。”

此文中所说的“薄熙来刚出事不久,前车之鉴何其昭昭,但他却糊涂到继续我行我素”,无疑是指的令计划违纪违法处理自己儿子的车祸事件,因为薄熙来被中共宣布免职的时间是二零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而令计划儿子车祸事件是发生在三天之后的三月十八日。

至于该文中一再强调的令计划的“严重膨胀”的“野心”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妨从令计划当初已经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分析起。

维基百科对令计划的介绍中说: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八届中央委员。曾经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任内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2012年9月,被免去中办主任之职,转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成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唯一一位没有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中办主任。

其实,令计划之所以未能如他的前任王刚一样,在卸任中办主任职务之后才被安排了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是因为当初的王刚离开中办主任位置是“平安降落”,“到点下车”,而令计划则是“因故”。

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夜的胡锦涛和习近平事实上已经达成默契,那就是在中央内部通报批评令计划“私自处理”自己儿子车祸事件并将其“更换工作岗位”之后,对令计划即不再深究了。而令计划“严重膨胀”的“野心”虽然都是十八大召开,习近平登基之后才被陆续揭发出来的,但肯定都是发生在令计划离开中办之前,或者说令计划的“私自处理”自己儿子车祸事件被中央内部通报批评之前。

在那之前,他令计划已经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官至副国级。所以他的“野心”应该不会是在十八大之后仍然“原地踏步”,继续还是副国级。那么要在十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副国级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话,当然是进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了。

令计划出生于一九五六年,比习近平年轻三岁,比李克强年轻一岁。那么从年龄角度分析,在筹备中共十八大的过程中,当年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的九名常委中,按年龄规则在十八大上继任的常委只能有习近平和李克强两人,其他七名人选都是应该从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中的适龄者中产生。在此前提出他令计划成为十八大上的“入常”人选之一,不过是“排排座,吃果果”的依次递升,实属正常。至于习近平和胡锦涛是如何达成了十八届政治局常委会“缩编”至七人的协议,则是另外一个故事。

中共建政之后,令计划之前的历任中办主任依续是:杨尚昆、汪东兴、姚依林、胡启立、乔石、王兆国、温家宝、曾庆红、王刚。其中王兆国是因为“犯了错误”被从中央书记处书记降至普通中央委员,王刚是因为不具备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年龄优势才被安慰性地安排了一届政治局委员兼全国政协副主席,其他几位日后都成为正国级领导人。所以与如上人等相比,他令计划如果不是因为儿子的车祸断送了前程的话,虽不太有可能象温家宝一样虽然从未担任过地方各级党政职务却仍然有机会当选国务院总理,象胡启立、乔石以及曾庆红一样,在任满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办主任之后晋升至政治局常委会里分管党务工作的常委之一,应该是“按步就班”、“情理之中”的事情,他令计划需要为此“野心”而“严重膨胀”到“毁掉了理性”的地步吗?

也许正是基到这一层的分析,人们才会猜测令计划的“野心”该不是想取习近平而代之吧?

笔者浏览到的一些不屑于相信令计划打过总书记主意的网友跟贴,理由大都是认为当初一心要取习近平而代之的在位副国级领导人是薄熙来才对。但首先薄熙来想当总书记的说法也仅仅是外界的猜测而已。此其一。其二,与令计划相比,薄熙来不具年龄优势。其三,中共内部对令计划的批判内容,“政治野心”是罪中之罪,而对薄熙来无论是内部批判还是公开揭露,都没有从“政治野心”的角度找出罪证。

(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