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时间:美东时间2008年5月22日
座谈提纲
一、自天而降 裂地而起
1、 此次汶川大地震的强度及其惨烈后果
2008年5月12日,一场32年来所仅见的大地震,在中国四川汶川爆发。山崩地裂,尸横遍野……。
目前,救灾活动正在崇山峻岭,断墙残垣间展开。四万多鲜活的生命转眼已经化作尘土……。
二、救灾活动 双管齐下
1、国内与国外
当局在反复犹豫之后,终于同意了日本等国外的拥有丰富救灾经验的专业救灾队伍前往救人。各国被允许进入中国的救灾专业团体目前仍在灾区活动。但有些因被准许进入太迟,已感到难有作为。
5月20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一致通过这个决议案。前一天,参议院也通过由两党议员提出的类似决议案,对受到地震波及的中国人民表达深切同情,*随时准备好提供额外资源*。
2、官方与民间
这次北京当局采取的救灾措施,比较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时,比较几个月前的大雪灾时,有了一些进步:临时解除了一些严苛的新闻管制,国民获得了一定的知情权。
日前,各方人士,纷纷援手,各种建议,纷至沓来。形成新的社会景观。
a)自愿人员涌入
中国政府派遣士兵、警察和救援人员赶往灾区现场。
但地震也把中国的普通百姓动员起来。在这场惊人的没有脚本的公众回应中,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涌向灾区,捐款的数额也创下纪录。来自中国各地的其它志愿人员已经向灾区运送着食品、水,也运送着他们的同情和慰问。
在大地震发生后,中共官员一开始曾部署共青团来负责监督私人救济。但许多个人、企业和民间组织,还有非政府组织只是直接采取救援行动,以补充或协助不堪重负的中国红十字会进行救援。
b)生命救援
中国社会各界已为四川灾区举行了各种各样的赈灾活动,如排队献血、糕点销售、慈善筹款、艺术品拍卖会等等。还有许多人放下手头的一切,急忙赶赴灾区。此外,虽然基本物资丰富,但仍有部分灾民需要的物资不足。灾民现在也处于物质匮乏的边缘,这边的物质不是食物或水,而是其他需求。"例如有的灾民想要一双鞋,如此他便能自立更生,到城市里找工作,开始新生活,他虽然是健康的,但身无分文、没有证件,不知去何地求助。"
c)心理辅导
心理学家向幸存者提供免费辅导。他们骑着自行车穿过遭到严重破坏的灾区农村,向灾民提供心理辅导。"灾民现在的求生欲望非常强,但因为受的创伤非常深,使得他们失去了向周边能提供协助者要求的能力,我遇到的灾民,不知道要向我要即使是一块钱,不知道要求我帮他们办一件小事。"
"去了之后发现灾民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尤其是在地震中非常不容易逃出来的灾民们,他们处在一种恐惧不安的状态中,而非如外界宣传或了解的,是具有安全感的;外界只看到营救他们的一面。"
不只灾民的心理创伤需照料,现场的救难人与记者也面临心理压力。
d)灾区重建——社会自组织
面对大难,北京必须准许灾区民众以及其他地区公民自我组织,建立自救自保团体,像台湾的慈济那样,在身体、物质和精神上,至情呵护,相互牵联,守望相助。
在成都,赈灾志愿者已经建立了一个指挥框架,称为“非政府组织救济行动组”,协调着30个民间组织。他们已经收集到社会各界捐出的方便面、饼干、大米、药品、衣服和被褥。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将冲破一些在政府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界限。人民正变得拥有更高的教育和更多的组织性,社会正变得更加开放。
尽管现代中国的道德水准降低,物质主义横流,但这场巨大自然灾难,已经引起一些精神变化。
赛奇教授指出,中国更年轻的城市一代过去对农村人的困境不太感兴趣,“但现在他们真的对这些人的生活条件感到震惊了。”
三、民间与北京官方的互动
1)北京对民间自发的积极性一直保持着本能的警惕,长期以来始终对政府控制以外的私立慈善机构、宗教和社会及环保团体进行严密监视。然而,这场民众积极参与的救灾行动是如此的势不可挡….,
面对一场潜在的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共官方最后放松了对救援行动的控制。不过,官方从一开始便以安全考虑为由,警告志愿者不要进入地震灾区。然而,此时已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正在灾区展开救援行动。
2)与民众蔑视有关规定,自发涌向灾区去当志愿者一样,中国的媒体也在大地震后集体性地无视中共宣传部一开始下达的禁令。
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更加民主的国家,发展一个强大的民间社会已被认为是一个重大步骤,而一些支持者正希望这场地震能成为一个决定性时刻,去激励民众推动未来的更多改变。
3) 而捐款的洪流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不少人担心这些捐款是否会被用于救灾。政府官方也开始就如何使救援工作更有效率征求专家的意见。必须严格各种资金和物品捐助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务使它们到达灾民和罹难家属手中。
4)寄望于蓬勃生长的民间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