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案面面观

0:00 / 0:00

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王军涛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

一、斯诺登案的缘起:

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Edward Joseph Snowden,1983年6月21日-),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合同雇员,美国国家安全局技术承包人,于2013年6月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稜鏡计划)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

二、案件的戏剧化进展

英国报纸《卫报》发布的一段录像,在录像中,斯诺登首次站了出来,声称自己为泄漏有关美国监控项目的保密信息承担责任。录像中的他似乎制订了一个清晰的行动计划,而且怀有挑战美国的意愿…..

消息指出,期間曾經逃居香港Mira Hotel,後來退房轉移往香港的另外一間酒店居住。目前斯諾登正在逃避美國政府及英國政府等情報及安全單位的刑事追捕。2013年6月23日下午3時,香港特區政府證實斯諾登已自行循合法和正常途徑離開香港,斯諾登於2013年6月23日香港時間早上10時55分由香港國際機場1號航廈28號閘口搭乘俄羅斯航空航班號SU213班機前往俄羅斯莫斯科,並於同日莫斯科當地時間下午5點03分抵達莫斯科多莫傑多沃國際機場F航廈。……

三、斯诺登案的法律层面

美国当局已经对“棱镜”项目泄密者、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以间谍等罪名提出刑事起诉,并要求香港方面拘捕斯诺登。 路透社此前报道称,起诉文件6月14日就已密封,罪名包括盗窃政府财产、未经授权泄露国防信息和故意泄露机密情报。

四、斯诺登案的政治层面

斯诺登案对美国的困扰

政治哲学的辩论: 关于安全与个人隐私、自由的平衡问题——英雄还是叛徒?

个人自由、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究 竟应当如何平衡?反恐时代是否就是美国传统的宪政的末日?政府如此追究斯诺登这样的爆料人是否公平?美国国会和美国法院系统对行政当局的权力是否有足够的制约?本意是限制或禁止行政当局肆意刺探美国人隐私的外国情报监控法(FISA)是否已经失控或失效?

在斯诺登被美国正式起诉间谍罪之后,媒体做的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支持美国政府的电话监控计划

斯诺登案对中国的困扰

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当局对斯诺登问题从一开始保持低调,除了有外交上的考虑(习近平刚刚跟奥巴马举行了亲密的会谈,不好大炒斯诺登,从而接着给奥巴马行政当局造成难堪)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这就是斯诺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但是美国行政当局的问题,而且也是中国行政当局的问题,而中国的问题要比美国严重得多。美国人跟政府争的是自由的多少问题。在中国则是自由的有无问题。

《人民日报》: “中国不愿掺和别家烂事”

五、斯诺登案打破美、中、俄、左翼拉美、香港各方之间脆弱的外交关系

斯诺登现身香港:挑战性难题——美国政府、中国政府、香港特区政府—— 斯诺登选择在习奥会结束不久就公开透露事件,时间选择上耐人寻味。这一事件使中美关系和香港的信誉都受到考验。

美国媒体不约而同地使用“猫鼠捉迷藏”(cat- and-mouse)来形容斯诺登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美国政府当局反复高声呼喊“抓住他”之际从香港出走、出逃、逃脱。

“好几个消息来源星期一表示,中国策划了美国通缉的爱德华•斯诺登星期天乘飞机离开香港,以避免一场引渡诉讼战。这种诉讼战将让北京和和华盛顿都显得难堪。”

斯诺登藏匿莫斯科机场——美俄外交难题:美国已经通知俄国,斯诺登护照失效,故他稽留在机场,未入俄国境,然普京宣称其是一个“自由人”。

六、“新冷战”再起?

美国媒体中关于于“新冷战开始了”的说法:“美国方面对香港当局决定放走斯诺登很是沮丧。美国指责中国和俄罗斯,认为假如没有中俄的帮助,这位(美国国家安全局合同承包商)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的雇员根本就不可能逃脱被引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