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时间:2009年9月10日
座谈提纲: 中国:国家主义回潮
一.中国经济“国进民退”的背景
1.自从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加大国家对市场的干预,特别是4万亿振兴计划资金的发放方向,使经济改革大步后退。从多年来的“国退民进”反转为“国进民退” 。
例一:9月6日,在经过11个多月的磋商后,国企山东钢铁和民企日照钢铁终于达成了重组协议。双方以共同向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增资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其中山东钢铁以现金出资(目前还没有透露具体出资金额),占67%的股权,日照钢铁以其经评估后的净资产入股,占33%的股权。它标志着在新一轮抑制产能过剩的宏观调控背景下,“国进民退”迈出了重要一步。在钢铁业这个竞争性行业,“劣质”国企在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的支持下“强行”重组“优质”民企,无论如何都意味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倒退。
例二:目前中国在航空,煤炭,钢铁甚至乳制品等行业的“再国有化”风潮:
民营企业东星航空去年亏损5亿元,现在被法院判了死刑。其实,对一个稍有规模的航空公司来说,5亿元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亏损。民航业的特点是收入现金流大,大进大出,因为飞机每天都在各个航线之中奔忙,“飞机一响,黄金万两”一个航班的收入多则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客座率再低也有几万元,一个中等的航空公司一年收入就可以有几十亿元上百亿元,做金融业的都知道,银行放款是很喜欢这种收入现金流量大的企业,哪怕它利润微薄也没关系,只要钱能够转起来,银行就不怕收不回贷款。5亿元对东星这样的航空公司来说,不过就是一两个月的收入而已,只要它做下去,哪有还不上这个帐的问题。仅仅亏损5亿元,就判一个航空公司死刑,的确太武断。而且今年以来国内航空业的形势转好,各家航空公司都在扭亏为盈,如果让东星继续经营下去,它也会很快扭亏为盈,欠各方的债务也会相应清偿,这样的话,对各方都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尽管国家信贷规模上半年达到了7.4万亿元,但东星就是得不到银行贷款,也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融资。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是民营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是一种很脆弱的物体。以国有资本垄断的金融业对民营企业信任度很低,平时就极难获得融资,一旦你亏损,要融资就基本不可能。
就在东星被判死刑期间,我们看到,巨亏139亿元的东方航空正在春风得意地收购上海航空,一个亏损到要倒闭的企业还收购别的大型企业,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也算是奇迹吧。老话说:“亏得当裤子,东方航空只因为是国有企业,不但不必当裤子,而且还财源滚滚,钱花都花不完,不但有银行巨额贷款伺候,而且还有国家直接注资,今年国资委就对巨亏的东航注资70亿元。对这些国有航空公司来说,钱是最不用发愁的事情了,比如最近,8月26日的消息,东航又宣布获批定向融资70亿元。
这就是典型的“国进民退。”
2.4万亿元纳税人交的“振兴资金”到哪里去了?
去年到今年以来,4万亿元振兴计划的资金进入了“铁公机”领域,上半年7万多亿的贷款也绝大部分进入了国企的腰包,所以我们才看到各个行业的国企扬眉吐气,钱都不知道怎么花了,左拍一块地,右拍一块地,一块开发房地产,卖房子,一块留着自己住。既然有这么多钱,说什么“亏损”倒闭“那不是说梦话吗?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国有企业包括东航,国航这样巨亏的企业都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像东星这样的民营企业却惨淡经营,破产倒闭。这样的情景显示了一个让人忧虑的趋势:国进民退。
这种趋势是国家推行的经济拯救计划的副产品。根本问题还在于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二. 国家垄断型行业的准入条件更加森严
垄断型行业:石油化工,信息产业(媒体等)银行业,铁路矿山,电力,医疗,教育,航天-中国企业家不得染指,外国人,外资反而有些可能准入航空,煤炭,乳制品...等行业的“再国有化”。
三. 中国为何仍然不被国际主流承认是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中国虽然市场化改革多年,国有企业数量也大幅下降,但仍然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国有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5%左右,发展中国家在10%左右。
更重要者,政府仍然常常干预经济运行,金融,信息,石化...等机器重要的产业仍被国家垄断,私有产权虽然入宪,但与宪法前言的意识形态冲突,故尚未有最终的,坚实的保障。
四. 必须遏止国家主义回潮
自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回归启用了一些传统社会主义的手段来管理经济,并在今年决定对“几种原料实行统一定价。
大力强化政府控制并不仅限于对几种战略性资源实行统一定价。更普遍地看,这种国家主义的政策是经由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 4中央政府拿出万亿,各省市政府据称总共拿出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来实施的。
“中国放贷热潮中无人问津的小企业”
“为了让苦苦挣扎的企业安然度过危机,中国政府敦促各家银行放开信贷闸门-而银行家们也照办了。中国央行估计,今年上半年贷款发放总额超过中国各银行2008年全年贷款发放总额的50%。但这股信贷流大多都投入了大型国有企业,并未流向中小私营企业。人民日报“6月底的报道称,中小型企业获得的贷款在贷款总额中所占比例不足5%。”
“(中国)政府已加大了对商业的控制-约95%的银行贷款都在流向国有企业,而私人企业则在痛苦中挣扎。此外,中央政府复杂且不透明的权力结构中的保守派似乎日渐抬头。自从31年前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自由化与中央规划之间前后摇摆。“但现在显然是向后者摆。”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的财富呈指数级增加,帮助数以亿计的人脱贫,让整个国家告别了粮食危机。但共产党内的改革派与那些赞成保持全面控制权的一派之间,也在进行着长期的较量。”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各银行的信用贷款,仅50%用在实体经济之上,而另一半,部分流入股市与楼市。国资委的监管乏力,导致房地产领域国进民退。尽管在2005年,16国资委圈定了家以建筑,房地产开发和经营为主的央企,也屡屡强调'主辅'分离的政策,最新资料显示,在国资委管辖的央企中,涉及房地产业务的高达80%,据专业人士估计,央企中房地产资产总量已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甚至在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国有房地产企业也开始异军突起。而2007年以来,浙江省有2102家房地产企业吊销了营业执照,90%以上是民营地产企业。”
这一趋势是极其危险的。
展望下一步,要在中国加大支持民企的进步性质的改革,我们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重要的支持条件来自太平洋彼岸:美国经济复苏。一旦美国的金融混乱得以解决,同时,在有明显改善的新监管体系下,实体经济好转。人们则可以预见,届时,美国政府将从直接参与不良资产管理中脱身。在此之后,中国的改革力量将获得新弹药以回击国家主义的复辟,而中国领导层中的先进人士将会给予上述进步性质的改革提议一个真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