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英纵横谈

0:00 / 0:00

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王军涛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

一、英国对华外交的一次“叩头”

习近平访英概览:

英国将把国家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对习近平敞开: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唐宁街10号(10 Downing Street)、首相的官方乡间别墅契克斯(Chequers)、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21响欢迎礼炮,甚至是包括核电站在内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一行为被其他西方国家视为对中国的一次史无前例的“叩头”。

星期二,在英国女王为习近平举行欢迎仪式之际,多达数千人聚集在皇家大道,虽然多为欢迎民众,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抗议者。国际特赦的伦敦分部主任艾伦说,英国首相会见习近平时不谈人权问题是不可接受的。

英国首相府发表文告称,习近平这次访问期间,将签署超过300亿英镑的投资协议,这将为英国创造3,900多个就业岗位。英国首相卡梅伦还在文告中说,这将是英中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今年早些时候,当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访华时,他以前往中国西部较为动荡的新疆、并在那里讨论建筑业而非人权的举动而赢得了东道主的好感。

二、英国亲近中国的算盘

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上月在乘坐火车前往新疆的途中向英国《金融时报》解释了他的动机,他表示:“我希望在对华关系上冒一点险,推动英中关系发展,从而真正为我们国家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在新疆,维吾尔族人称自己正受到压迫。

美国政策制定者的一位高级顾问将英国描述为“中国现在唯一真正能够影响的地方,因为英国非常渴望获得中国的投资”。

西方一位高级情报官员表示:“我们对英国政府当前中国政策的最善意解读是,它是一个旨在吸引短期投资的、纯粹重商主义的、无原则的自私决定。关键的问题是它能否真正奏效。”

奥斯本和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认为,中国有可能为英国老化的基础设施提供巨额投资,并为将英格兰北部(尤其是曼彻斯特)打造为英国继伦敦之后第二个全球枢纽的计划提供资金。

奥斯本梦想伦敦能成为中国金融的离岸中心,并将中国转向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视为英国服务业的重大机遇。

一些人称,英国与中国的商业关系没有受到美中外交寒流的影响。但奥斯本和卡梅伦不这么认为。他们希望中英关系将会迎来“黄金十年”,并准备为此消除所有障碍,让英国成为中国的“头号合作伙伴”。

三、中国亲近英国的盘算

首先,对中共而言,英国的最大吸引点无疑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中国希望人民币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两国政府均希望伦敦成为人民币交易、清算、结算系统的首要西方金融中心。由此诞生了近期的一系列声明。其中一些是技术性的,比如延长货币互换安排。其他一些或许不会有太多下文,比如研究上海和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如何更加紧密联系。但是,其中一些将会带来不同。一批以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今后将在伦敦发行——为在中国以外的首次。

这些行动是中国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利用商业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跨过中亚扩散至中东和欧洲。去年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是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步;英国则是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发达国家。但是,该机构要想不仅仅成为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布雷顿森林机构(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的克隆版,人民币就必须打败美元。

长久以来,英国一直设法吸引中国资本为各类项目融资,从铁路建设、住宅房地产到核电站。就在10年前,中国出资支持这些项目还是前所未闻之事。但是到了2011年,在厌倦了坐视出口收益堆积成巨额外汇而闲置后,北京方面开始通过更多的直接投资将其财富投往海外。为了获得收益、或许还希望提振中国国内不景气的钢厂的需求,中国去年在欧盟进行了180亿美元的投资。英国成为其中最大的投资接收国,约占该年度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第二,英国作为美国主要盟友的身份明显是一个吸引点,而其作为通往欧盟的商业渠道的地位亦是如此。

第三,借助英国,摆脱中共在国际外交上的孤立态势。

四、盟国与人权组织的观感

中国仍然是一个从不隐瞒其对“西方价值观”的不屑态度、难以捉摸的政治伙伴。在经济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习近平在试图清除中共党内腐败、加强中共权力时,不会有提高中国公开性之意。最近一两年,更是史无前例的加强了对中国公民社会的镇压。

过去,在公开批评侵犯人权方面,英国是态度最严厉的国家之一。但在卡梅伦听从英国外交部建议与达赖喇嘛在伦敦会晤、从而引发中英政治关系冰冻之后,奥斯本在2012年设计了新的做法。

英国的传统盟友认为,往好了说,英国政府这些行为有些古怪,往坏了说,这种行为是懦弱和危险的。英国外交部的“中国通”们则处于绝望中。

西方国家政府最大的失望之一,与英国决定避免提及中共的人权记录有关。美国、法国和德国等盟友近来对伦敦方面的对华政策感到失望。

据美国人权组织Freedom now的消息,以南非大主教图图为首的12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9月2日致卡梅伦的信中呼吁这位英国首相关注刘晓波夫妇的命运并向中国施加压力。

流亡维族领袖、世界维吾尔大会主席热比娅·卡迪尔本周一在东京的言论予以强烈谴责。热比娅说,英国本周为欢迎习近平铺开的红地毯上沾满了维族、藏族和异议人士的鲜血,中国的压迫政策将维吾尔人的家乡新疆"几乎变成了一个战区"。

五、前景预估

从表面看,庆祝两国友谊的景象莺歌燕舞。但是,棘手的政治经济问题却暗藏其中。

中共在政治与外交上,唯一听得懂的语言,是实力的语言。它只尊重比它强的对手。一旦它认为你弱于它,有求于它,它只会在内心蔑视你,并向你索取无度。

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中国问题专家曾锐生(Steve Tsang)表示:“就较长期而言,奥斯本的做法将会适得其反。他将无法说服中国政府更加尊重英国或者英国政府。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主要的问题在于英国对于其欧盟成员国身份的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过度自省。若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中国资本是否会继续投向英国会被打上问号,甚至可能影响赴英的中国游客和留学生。英国退欧会触发监管上的改变,使得大量以欧元计价的业务远离伦敦金融城,从而损害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这也将使英国经济暴露在极大的危险之中,使中国及其他投资者望而却步。

更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严重衰退的迹象。据称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9%。但是,当前的投资、生产和服务业数据显示,潜在增长弱于预期,而通缩高于预期。受到大肆宣扬的“再平衡”本应该将投资驱动型制造业大国转变为消费驱动型服务业经济,如今却被证实进展得十分缓慢。

英国在此时拥抱中共是否明智?绥靖政策可能持久?

眼下中国的反腐行动正在遏制改革并制造惰性。但是,如果习近平改变方向——无论是退出反腐或是加强反腐力度——他都面临着制造更多动荡的风险。有着长期外交与政治经验的英国,不会不懂得他对中国的类似二战前夕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可能冒的潜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