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中國透視:美國選後對華政策:必要性與可行性


2020.11.04
1 2020年11月4日,賓州選舉工作人員依然在統計選票。(美聯社)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馮崇義先生,  悉尼科技大學中國研究教授

2020美國大選無論誰當選,都不得不面對中共,並確立其基本方針。我們想從如下幾個方面,討論美國對中共政策,探索其必要性與可行性:

對中共的總體定位

基本的一個問題是,自2019年以來大體上兩黨一致的對華強硬的方針和立法,下屆政府會否使之削弱、淡化乃至中斷?

下任美國總統應如何明確定義中國至關重要。中國究竟是美國的競爭者(Competitor)、敵手(Adversary),還是敵人(Enemy),將界定美國對華關係的性質,並預示其未來走向。

1)競爭者(competitor)、敵手(adversary)還是敵人(Enemy)?

2)相信並查覈或是不相信並查覈?

3)是俄國還是中共構成美國的首要威脅,構成對國際秩序的主要威脅?

4)疫情大流行,中共難辭其咎。習近平在12月和1月隱瞞人傳人的新冠病毒,處罰吹哨人,其後一系列措施及政策,後果是這種疾病傳播到全球。因此,有傳播疫情之重大責任。據此,他是競爭者、敵手還是敵人?

範亞倫(Aaron Friedberg),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認爲下任美國總統很重要的工作是指明中國對自由世界的共同挑戰,“不僅對美國而且對自由民主國家的所有挑戰,這種挑戰全面存在於一系列領域中,包括經濟、技術、軍事和意識形態領域等。

他指出,美國下任總統必須正視這些挑戰,在對華政策上不光要防守,還要主動出擊。

我們必須抵擋住(雙邊關係)重啓的誘惑,想當然認爲過去四年中快速湧現的問題,只是本屆美國政府的政策使然。我不認爲如此。我認爲,只有防守政策將不足以應對。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讓中共政權對所其採取的一系列日益挑釁的政策付出代價。基於對中共列寧主義政黨本質的認識,美國下任總統的短期目標仍然是回擊中國的挑釁性政策;長期而言,雙方能否合作要看中共領導層是否改變。

脫鉤還是不脫鉤?


2020年11月3日美國總統選舉日晚上,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抗議人羣。(美聯社)
2020年11月3日美國總統選舉日晚上,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抗議人羣。(美聯社)

全面脫鉤或僅限於高科技國家安全領域?選擇性脫鉤正在發生,集中在精準領域,是不是全面鋪開,目前還有爭議。

美國是否不應將重點放在關稅上但不必取消目前的(貿易)協議,應嘗試在知識產權、對中國公司的補貼、以及網絡盜竊經濟祕密等議題上取得更大進展?

原美國駐華大使洛德認爲,脫鉤是必要的,但其切割應是手術刀式的而不是大砍刀式的。

脫鉤應當與其他民主國家建立民主同盟並行,否則難於達到目的。

網絡安全的脫鉤問題: 對等斷網封鎖還是以此爲壓力進一步拆毀防火長城,逐步達到網絡零壁壘,信息暢通?

人權政策及如何應對香港、新疆問題

中共毀約,撕毀中英聯合聲明,在港取消一國兩制,取締香港自由與人權保障,毀滅了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美國應否實施更強大制裁,包括嚴厲金融制裁,使北京無力忍受而退卻?

新疆問題亦然。中共之集中營規模之大,同化政策之嚴酷,均是二戰後所僅見,是一種種族滅絕政策。對新疆的制裁必須升級,如同香港問題一樣。

是否應當把中共的人權問題置於更重要的地位?

是否加強與西方盟國關係以應對中共?

是否應當更緊密加強與西方盟國關係以應對中共,走向建立民主國家同盟以及亞洲北約等?美日澳印四國軍事聯盟機制是否應加快步伐正式確立?

蓬佩奧近年來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彌合了前一階段西方盟國之間的裂痕,在東亞,美國是否應重建或加入TPP?

對臺政策:維持戰略模糊政策還是走向清晰,甚至美臺建交?

繼續原來的模糊政策在目前態勢下,會使臺海陷入更大戰爭風險。面對北京恣意武力威脅和騷擾,應從模糊政策逐步走向清晰。

是否 應早日實現和中華民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一旦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那麼對於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有很大的意義,另外也有力地解決了美國臺灣的戰略清晰還是模糊這個兩難的問題,它對臺灣的安全就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美臺建交會否導致戰爭風險?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