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中国透视:中国意识形态光谱地域分布的政治经济意涵


2020.11.19
1 哈佛大学政府系博士珍妮弗-潘(Jennifer Pan)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生徐轶青发布论文,借助网上流传的“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投票网站数据库,绘制了一副中国意识形态光谱。(观察者网)

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胡平先生: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

缘起:哈佛大学政府系博士珍妮弗-潘(Jennifer Pan)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生徐轶青发布论文,借助网上流传的“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投票网站数据库,绘制了一副中国意识形态光谱。

中国10个最“自由派”的省份,10个最“保守”的省份,以及9个“中立”省份。

中国语境下的“左”与“右”与西方不同。在中国语境下,“左”偏向于保守主义(保守中共传统和政权,该传统为左),“右”偏向自由主义。统计数据采用了这种分类。

被划入“自由主义阵营”的地区中,得分最高的依次是上海、广东、浙江,此外还有北京、江苏、福建、海南、山西、湖北、辽宁。与此相反的是“深红”的“保守主义地区”,边远的新疆、贵州和广西占据前三甲,宁夏、河南、江西、湖南、安微、内蒙古、河北紧随其后;“不左不右”的地区是天津、重庆、四川、吉林、甘肃、云南、山东、陕西、黑龙江。

上述中国意识形态的地域分布,与我们日常的感觉还是大体吻合的。沿海地区以及长江通商口岸基本上是自由主义天下,而北方以及内地中原地区则基本上是保守主义地盘。

一、偏右与偏左地区的对比特征

1、 意识形态光谱色彩与西方距离远近的关系:偏右地区赋国际性和亲西方色彩,偏左地区赋排外性与反西方色彩;

2、 意识形态光谱色彩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人均收入与对“自由主义”的偏好呈正相关;

3、 意识形态光谱色彩与普遍教育程度的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偏好“自由主义”的人群比例越大;

二、释疑: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统一性”与西方人价值观的“分裂性”

通过分析17万余份数据,两位作者发现了另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特征,即中国人的价值观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统一性:一个政治观偏左的中国人,其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倾向于偏左,反之亦然。

而在两位作者的叙述中,西方人的政治观、经济观、社会文化价值观可能是分裂的。例如,思想家丹尼尔. 贝尔就认为自己在经济倾向上是社会主义者,在政治倾向上是自由主义者,在文化倾向上是保守主义者。

何以如此?为什么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统一性,而西方人不具有此种统一性?

可能溯源于极权主义社会的高度同质性之强力影响,它使得价值观的对立高度极端化,简化,非黑即白,把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打包在一起了。而在自由社会,价值观的分歧更加微妙、精细,更加多元化,有更多灰色地带和五彩地带。因此,有时有人的价值观是分裂的、复杂的。

哈佛大学政府系博士珍妮弗-潘(Jennifer Pan)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生徐轶青发布论文,借助网上流传的“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投票网站数据库,绘制了一副中国意识形态光谱。(观察者网)
哈佛大学政府系博士珍妮弗-潘(Jennifer Pan)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生徐轶青发布论文,借助网上流传的“中国政治坐标系测试”投票网站数据库,绘制了一副中国意识形态光谱。(观察者网)

三、意识形态光谱地域分布与中国近代史演变的关系

通商口岸,清朝政府将五个沿海城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根据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辟为通商口岸,后又制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进一步规定通商相关事宜。在英国之后,美国、法国等也订立条约取得同样的权利,即《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这是自由主义区域的起点,也是近代中国的起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58年,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大清后期时,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口号和目标先后分别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此运动自1861年—1895年,持续35年,历经同治光绪二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所主导推动。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西学东渐, 兴办学校,搞 新式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今天中国的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洋务运动开始而延续下来。洋务运动流经地区,也大体是如今偏右自由主义地区。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大清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变法最初由慈禧太后默许、光绪帝主导,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广东两书生康梁为主导性人物。

东南互保 1900庚子年义和团乱政,权力中枢的慈禧纵容义和团(当年五毛党)杀洋人攻使馆,并自下诏书,向列国宣战,宣称要“大加挞伐,一决雌雄”后,东南各省,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闻此讯,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迅即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及李秉衡、袁世凯、袁昶等达成“东南互保章程”,以免慈禧愚蠢野蛮的内外政策殃及东南各省,稳定并保全了东南地区。此即沿海最为自由发达之地区,由此免于兵火之灾。

反清起义,第一声枪响于通商口岸之武汉……,之后民国政府的所谓黄金发展时期,其地理空间主要就落在上述自由派的省份。只是好运不久,就被1937年开始的中日战争和1949年苏联帮助的共产中国的兴起而中断、而逆转。

综上,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如果从前述意识形态光谱的区域文化起伏消长的角度看,的确有一个以沪、江、浙、闽、粤这些自由派的省份为代表的工商及绅士文化同以(陕北)北方、贫穷内陆为代表的排外的、反智主義的保守主义文化的冲突与消长过程。

可以想象,将来中国的转型,也会与这两、三种不同光谱下的区域的联邦化的冲突、重组相关。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