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中国最钱线:钱线看行业:信仰崩塌的学区房,翻篇不提的中国梦

2021.10.22
专栏 | 中国最钱线:钱线看行业:信仰崩塌的学区房,翻篇不提的中国梦 一个男子走过一个楼盘前。
AFP

大家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我是子朝。本期节目,咱们来聊聊一位曾经贵气逼人,最近刚刚被打入冷宫的名媛——学区房。

世界上最贵的房子,上演财富大崩盘

近日以来,我之前长期生活的深圳,学区房价格大跌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在深圳教育资源最好,聚集了深圳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名校,也最受投资者追捧的百花片区,一个房龄超30年的旧式多层单位,也就是俗称的“老破小”,以1100万人民币成交。虽说仍属天价,却比上次成交跌去了600万。这在百花片区并非个例,很多房子在网上挂了几个月,降价30%以上依然乏人问津。放眼整个深圳,但凡属于“学区房”概念的房子,都多多少少出现了下跌或者成交观望。这可是在中国房地产价格最高、市场最火爆的深圳。其他城市这样的情况出现更早,程度也毫不逊色。

这波崩盘肇因于中国政府推动的所谓教育公平改革。今年7月,北京教育资源最雄厚的“天皇贵胄”区域西城区宣布,实行多校联合学区划片,也就是把不同水平的学校放在一个大学区里分配。8月,北京市宣布,9月新学期将实行全市范围的教师轮岗调动机制。这些举措都旨在抹平所谓“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异,直接效果就是名校含金量打折扣。那依附于名校的学区房自然也就要回归所在片区的平均值啦——虽然这个平均值依然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天文数字。天子脚下都动了真格,地方上自然也不能落后,这就有了深圳发生的这一幕。

学区房的前世今生:从保障公平之举到最佳投资标的

所谓学区房,就是指在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时在学校所规划的吸收学生入学的学区内的房产。因为小学、初中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内属于所谓义务教育,理论上没有太强的选拔性,每个学校都以招收附近生源为主。这就形成了“就近入学”这项政策。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公平,部分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积淀乃至政府的资源倾斜,在师资、生源、教学水平和升学成绩上明显较一般学校有优势,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名校”。如果没有住在学校附近区域里,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找关系、出高价把孩子“拱”进名校里。在2000年前后我们80后读书时,“择校费”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操作。许多“名校”也会专门成立所谓民办分校,以市场化运营的名义直接收费招生。据深圳网友回忆,在2002年前后,前文提到的深圳百花片区最有名的深圳实验中学,其民办初中部的学费是2.5万一年,这在当时是一般工薪家庭很难负担得起的水平。高昂的择校费把很多寒门子弟挡在了名校门外,也成为许多咬牙送孩子读好学校的平民家长需要面对的最大阻力。但说实话它毕竟明码标价,算是一种用钱解决问题的双轨制吧。

由于高昂的择校费问题引发大众许多意见,中国当局近年来采用越来越强力的手段予以禁止,并更强调“就近入学”的重要性。这样唯一能够入读好学校的机会,就是成为其附近的户籍居民了。优秀学校附近的房产自然供不应求,“学区房”概念应运而生。其实呢,按区域划片就近入学,是全世界都通行的措施。甚至连“学区房”本身也不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发达国家同样都普遍存在。但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由于公立教育的资金来源于本地居民的税收,学校的教学质量基本上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挂钩。买好学区的房产,本身也是购买诸如治安、环境、社区氛围等许多东西。甚至好学区的房产本身由于居民的高收入、高素质,也会得到更好的保养维护。可以说,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的因素,才会有了学区里的好学校。真正值钱的,依然是房产本身。况且这种“学区房”值钱的程度往往也有限。以南加州为例,如果其他各项指标相近,学区分数不同的房产之间差距也就是20%左右。这很好理解,如果高分公立学校的学区房价格高出其他片区太多的话,家长们会干脆送孩子去上私立学校。或者那些觉得孩子上好学校并不是唯一考虑指标的家长,也会在学区稍逊而其他条件相似的片区置业。

但中国大城市的学区房价格,却真的高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更加夸张的是,出现了大量根本就是用来换入学资格的所谓“学票房”。比如前文所说的深圳百花片区,深圳实验中学旁边一栋建于1980年代的长城大厦,被一位深实验校友称为“外面像骨灰墙,里面像盘丝洞”,事实上早已沦为群租房扎堆的贫民窟。但因为拥有深实验学位,被不住在这里的有钱人们炒到了20万一平米的天价,网上看到的房源就没有低于1000万人民币的。资源最集中的京城就更离谱了,2016年,北京西城文昌胡同一处只有11.4平方米,完全无法住人的储藏间,以530万元的价格成交,每平米的价格达到46万。这是曼哈顿中央公园顶级豪宅都要甘拜下风的水平。只因为它是北京最著名小学之一北京实验二小的学区房。这样的疯狂,并不能用所谓的中国人重视教育来解释。

几年前我曾经问一位学长,你花这么多钱买个不能住人的破玩意就为了送孩子上深实验。可你只需要花一半不到的钱就可以送你的孩子出国留学,即使舍不得孩子远走,国际学校一年的学费也不过二三十万啊。剩下这些钱,投资点什么不好?学长的回答让我明白自己真的图样,姿势水平亟待提高。他的原话是:“我对孩子在公立学校里做题做到什么程度并不是特别在意。但是这套房子身上的学票却是绝对的稀缺资源啊。孩子上学只需要它几年时间,但是只要学校在,就总会有人需要它。每年开盘的新房子不少,深实验却只有一个。我现在买入这张学票,等到孩子考上高中再脱手,还有什么投资比这更好呢。”唉,中国中产阶级在这种盘算上,说是全球第二聪明没人敢说第一。但这也怪不得他们,优质资源稀缺而又高度固化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

稀缺的不是教育而是权力

2

中国学区房天价的基础,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性不平衡。中国的教育资源首先在地域空间上就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农村学生的人均政府投入只有城市学生的一半不到。即使同为大城市,由于各地经济条件和行政级别的差异,也存在着显著差距。2019年,全国16座一二线特大城市的统计中,排名榜首的北京一个小学生的政府投入是37000多元,一个初中生的投入是60000多元,都是排名最后的郑州的三倍以上。然后在同一城市内,各类学校又在级别上就被分成省、市、区不同级别的重点,以及数量更多的普通学校。即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都市,优质教育资源依然聚集在少数片区、少数学校里。

更要命的是,这种行政力量造成的资源分配,随人口和经济中心的移动而发生改变的速度十分迟缓。很多人口流入区虽然居民收入和教育水平并不低,却依然苦于学位不足、教学质量不高。这使得更多有条件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即使自己不住也要去购入好学校附近的“老破小”以获取学位,加剧了这些学校学生来源的精英化。与许多国家好区创造好学校不同,在中国城市里,有好学校,周围就自然成了好区,至少在房产价格上是如此。而且由于这种不平衡是制度性的,这种强者更强弱者愈弱的趋势,还会不断加强下去。

这种权力主导的不平衡,甚至在中国还拥有相当程度的群众基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后出口是高考。而被很多人称为“十分公平”的高考,却用一张看似对所有人公平的考卷,无视了考生地域、经济条件、成长环境等因素,事实上越来越强化而不是削弱了阶级固化。虽说各省市之间录取率的巨大差异被诟病已久,但更加不为人所注意,甚至被当作是理所应当的,是哪怕在同一省份、同一城市里,几所“超级学校”也形成了垄断顶尖教育资源的小圈子。即使同在天子脚下,人大附中的学生可以认真地把考上中国人民大学视作耻辱,而北京某些区全区范围内每年能有个位数考生上北大清华已经是值得庆祝的成绩。是的,天下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但至少在很多国家人们在不断探讨对弱势群体在教育上进行适度照顾的政策安排,比如加州大学系统开始尝试按照学区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给予一部分低收入学区学生以适当的优惠。而在中国,人们却将其普遍当成是为“西方国家愚蠢的政治正确”,与中国极度僵化的所谓“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相提并论。某某名校学生闭着眼睛上清华北大,那是人家或者人家的爹妈有本事,自己喊不公平,那只是因为没挤进去。不过这还是得说,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人民。在资源配置上权力绝对主导,在选拔机制上绝对自由竞争,你也说不清楚这是左还是右,只能感慨一句:哎呀我们中国就是不一样,不是西方那一套能解释的啊!

当公平从天而降

2020年发源于中国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而对于中国自身的改变同样深刻。随着中国与西方走向全面对立,之前那些为了融入世界市场而营造的“自由市场”装饰越来越显得碍眼。在经济低迷、社会气氛压抑的环境下,中共习近平当局急于寻找一个内部的背锅侠,毕竟不能把什么事情都甩到美国人头上。在官媒的操控之下,“资本”成为万恶之源,尽管许多人昨天还在喊着那些大老板“爸爸”。而之前几年几乎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的中共政府,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至少在宣传层面仿佛变成了底层百姓代言人。虽然实际上那些流水线上的底层工人比起以前就业机会更少、待遇更差、劳动强度更高。真正手握巨资的权贵,毕竟是难啃的硬骨头,还不如打一打那些“改开四十年里喝了点汤的人”的主意,也就是那些拥有一些资产一亿所谓新中产。这些人仗着自己有点小钱,拼命送孩子上什么补习班,为了上好学校炒学区房,让广大底层工农上不了名校,实在是罪不可赦。况且现在要内循环跟美国人干架了,你们这样卷出来的孩子,以后非国际名校不上,非国际大企业不进,怎么才能乖乖听话做一颗螺丝钉服务于伟大复兴呢。改开几十年里,大家已经形成了拼命投资于教育往上爬,再抓紧机会投资某些有稀缺性的资产来巩固财富的固定模式。虽然说内卷到人人生无可恋,生育率跌到惨不忍睹的水平,但好歹还是有那么点奔头。现在政府一方面不准低端人口躺平,另一方面又要逼着中端人口躺平,当然是为了让大家一起按着新时代的节奏起来嗨。

这就有了一开始各地对学区房釜底抽薪的那一幕。按说数十万个家庭的巨额资产一夜之间大缩水,总应该要有两声水花的。前几年深圳某个小区因为学区调整丧失了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学位资格,业主们可是抗争了好久。但现如今这种体制性的官方主导再分配,手握大义名分,听话的中产们也只好自认倒霉。毕竟买来的这点优势,本身就是由政治特权而来,让那个无所不能的看得见的大手突然拿走,也算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吧。

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是子朝,我们下期继续相约《中国最钱线》。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