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7名香港民意代表为何会被迫害?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
在上一讲中,我们回顾了香港漫长古代史中的自由传统,以及由鸦片战争导致的香港开埠。今天,我们将进行香港历史系列讲座的第二讲《英式政治》,带您继续回顾香港的过去。

我们先从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开始说起吧。今年2月28日,香港当局根据由中国人大通过的香港“国安法”,指控47名香港民主派和本土派人士犯有所谓的“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此后,香港当局对这47人进行了漫长的审讯,并采用了通宵审讯、不准许保释等手段对受审人士进行折磨。直到今天,这场被称为香港版“美丽岛大审”的不义审判仍没有结束。
为什么中国和香港当局会认为这47人触犯了香港“国安法”呢?这是因为他们在香港“国安法”通过后的2020年7月,参加了香港立法会的“民主派初选”活动。这次由香港民主派发起的选举活动,旨在选出参与立法会议席竞选的人选,并进而在立法会中取得过半席位,从而迫使香港当局回应抗争者的诉求。然而,就是这样一场选举活动,却被中国当局和被他们所控制的香港政府视为心腹大患。在今年1月6日,50多名参与“民主派初选”的民主派和本土派人士被逮捕。随后,其中47人在近日遭遇了严酷的审讯。

为什么中港当局会这样忌惮香港人的这次议会斗争,并不惜使用如此严酷的手段进行镇压呢?事实上,香港自由的基石之一,便是它的英式政治制度。自从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以来,英国便奉行“议会至上”的政治体制。代表民意的英国议会在理论上拥有绝对主权和最高地位,拥有立法权的议会更是能够通过、修改或废止任何法律。除此之外,英式政治体制中也含有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三权分立”及“司法独立”因素,由议会、政府、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从而互相制衡。这样的政治制度下,政府的滥权行为能够被民意的代表——议会,以及独立的司法权监督和限制,从而避免专制政府的产生。从这种制度安排来看,代表民意的议会,无疑是整个体制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香港的议会制度乃至英式政治体制是怎样确立的?在开埠以后,香港本土一直拥有的自由传统又是如何与英式自由政体相结合的,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传统呢?故事还是要从香港开埠时说起。
二、英式政体的确立

1841年6月7日,香港行政官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宣布香港为大英帝国在远东的首个“自由港”,无需征收进出口商品的关税。一年后的1842年8月29日,随着大清帝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英清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大清帝国交予大英帝国统治。10月,接替义律担任香港行政官的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砵甸乍”为粤译,官话翻译为“璞鼎查”)根据大英帝国的自由贸易传统,正式通过告示宣布“香港乃不抽税之埠,准各国贸易”,并将尊重香港本地居民的习惯施政,从此明确了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国际地位。
随着香港成为大英帝国在远东的自由港,确立这座港口城市的政治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1843年4月5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发布《英皇制诰》,确定了此后百余年香港的宪制。同年6月26日,这份文件在香港公布。《英皇制诰》又被称为“香港宪章”,由维多利亚女王亲自发布,其上加盖了王室的印玺。这份文件,也是香港英治时期政府、议会与法院的合法性来源。在文件中,维多利亚女王宣布香港为英国皇室殖民地,并授予香港总督控制行政、立法、司法机关的巨大权力。此外,作为《英皇制诰》补充文件的《皇室训令》则对香港行政局和立法局的运作细则及港督的权限进行了规定。总的来说,根据《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香港开埠初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并非在英国本土实行的“议会至上”自由政体。相反,代表英王统治香港的总督拥有着巨大的权力,能够凌驾于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上,从而确保港督能够对殖民地实行高效统治。
不过,与传统中华帝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相比,香港开埠初期的政体仍有着浓厚的英式自由色彩。首先,尽管总督大权独揽,但在总督之下仍将设立分别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行政局、立法局、法院等机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局面。其次,英王对《英皇制诰》及《皇室训令》保持着修改的权力。而随着此后英国本土及香港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相应的修改也将不断出现。第三,大英帝国已经明确将香港设定为远东的自由港,这便从根本上确保了香港的经济自由,使香港的经济能够摆脱中国专制主义帝国的肆意榨取。第四,由于大英帝国拥有根据各民族传统因俗施政的习惯,并施行一套根据判例和习惯进行判决、被称为“普通法”的法律体系,被大英帝国统治的香港得以免受中国传统专制政体中任意妄为的皇帝和官僚的荼毒,香港本地居民也能由此比大清帝国的臣民享受到更多的自由。
随着《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的颁布,香港的英式政体框架得以确立,砵甸乍也由此担任首任港督。在此前后,香港的早期城市建设也开始了。1841年,当英国人占领香港岛时,岛上拥有3650名居民。这些居民中有的居住在数个村落中,有的则是在水上生活的“蜑民”。蜑民又被称为“艇户”,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水上生活、以船为家,并受到陆地上粤、闽、浙传统儒家宗族社会的歧视。因此,身处传统社会边缘的蜑民往往从事灰色的海上走私行业,很早就有与西方商人打交道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较陆上宗族居民而言受到官府的管制更少,也就拥有着更强的自由传统。因此,从一开始,这些拥有自由传统、处在中华帝国管制边缘、饱受迫害与歧视的蜑民,就与英国人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得以更为自由地从事香港本地居民自古以来就在进行的海上贸易。至于居住在村落中的村民,则被雇佣为建筑工人,为香港建造了第一批西式城市建筑。英国人在香港岛上的最初定居点,位于他们的登陆点上环水坑口以东不远的地方。随着城市建筑的不断兴建,香港城区扩展到香港岛,西北部海滨的西环、上环、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一带,被称为“维多利亚城”。随着自由港口城市的形成,香港人口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膨胀了数倍,也吸引了不少追求自由的广东民众前来定居。到1842年,香港人口已经达到1.5万—2万人,其中有300多名英国人。
与此同时,香港的各种统治机构也被组织起来。香港的最高统治者为由英王委派的香港总督。在总督之下,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置了行使行政、立法、司法权的行政局、立法局和最高法院。行政局和立法局的官员,当时都由总督委任。其中,立法局最初只有三名“官守议员”,且都是英国人。所谓“官守议员”,就是指因担任政府公职而自动变为议员的人。在此之下,则是43名“太平绅士”。“太平绅士”又被称作“治安法官”,是一种英式普通法体系下的职务。出任这一职务者,为接受政府委任的、德高望重的民间人士。他们的职责,是维护基层社区安宁,并在地方法庭中防止非法刑罚、处理一些简单的法律程序。除此之外,香港的法律也被根据英式普通法的原则有效地执行起来,且从一开始就拥有种族平等的色彩。1845年,一位到访香港的美国人曾指出:“只有在香港和澳门殖民地,欧洲人才会因为谋杀了华人而被处死。”
三、香港最早的两次民主运动

实事求是地说,开埠初期的香港居民虽然拥有比大清帝国臣民更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依然是极不完备的。而为争取民主自由奋起抗争,从开埠初期起就成为了香港居民的特质。很快,两场民主运动便在这座刚刚诞生的自由港中爆发了。
第一场民主运动的发起者,是香港的劳工阶层。1844年8月21日,香港立法局通过了一项法例,决定向全体居民每年征收每人1元的“人口登记税”。这笔钱虽然看似不多,但对于月收入仅2—3元的华人劳工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这一法例的通过没有得到民众授权,香港华人遂在同年11月1日发起大规模罢工、罢市活动。11月2日,面对民众的街头抗议,第二任港督德庇时(John Davis)宣布取消征收“人口登记税”。从此以后,香港各种族的居民在向政府登记身份时,被免除了相应的税赋。如上一讲所述,香港本地居民早在开埠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便拥有着因贸易而形成的自由传统。这场香港开埠以来的首次街头抗争,便是此种自由传统的自然延续。而英式自由政体对民众街头诉求的有效回应,则与向往自由的民众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从而使得香港的政治环境向更为公义的方向演化。在此后的英治香港历史上,这样的良性互动将反复上演。
第二场民主运动,则是由香港的英裔居民发起的议会斗争。开埠初期,香港立法局中仅有三名官守议员,就算是居住在香港的英国平民也无法将自己的代表送入议会。自1847年起,英裔香港居民便开始不断呼吁,要求香港政府落实地方自治,给予英裔居民政治权利。1849年1月,在香港居住的英国商人向英国国会递交了请愿书,指出了“在立法机关内,(他们)既没有经选举产生的代表,亦没有提名的代表获总督挑选”这一事实。经过不断的请愿和抗争,第三任港督文咸(Samuel Bonham)终于在1850年6月14日任命了两名经过提名的英裔太平绅士为立法局非官守议员。至此,香港的议会第一次有了能够代表部分民意的议员,这场议会民主抗争也得以在香港政府与抗争者间的良性互动中圆满结束。这场议会抗争,虽然局限在香港的英裔居民中,但它已经开创了香港另一种民主运动的先例。此后一百多年里,议会抗争和街头运动将成为香港民主运动中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在历史上反复上演、不断壮大,并最终在中共的极权暴政下凝聚为前所未有的洪流,掀起反抗的巨浪。
随着英式政体的确立,以及街头抗争、议会民主斗争的相继出现,香港的城市性格也在这一时期定下了基础。追求自由、为不公义之事奋起而战的公民精神,成为了此后一代代香港人的特质。而这一切,就是在香港开埠后的最初约十年中奠定的。1853年,香港的人口已达3.9万。在这3.9万人中,除了此前提到的英国人与华人外,还有葡萄牙人、欧亚混血儿、印度人、波斯人及其它欧美国家的人员。此时的香港,正在变为一座多族杂居的都市,并即将变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多族群熔炉。在下一讲《多族杂居》中,我们就会详细讲述这一段历史。